八岔村

八岔村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東北140公里處的黑龍江南岸,八岔赫哲族鄉政府所在地,由赫哲老區和赫哲新區兩部分組成。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是我國赫哲族的主要集居地之一。境內黑龍江從此流過,同撫路穿鄉而過,交通便利。村域內泡澤、河流眾多,有著名的“四泡一河”,八岔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7年11月,八岔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岔村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
  • 人口:430人
  • 耕地:3.2萬畝
  • 年降雨量:550㎜左右
土地資源,氣候條件,自然資源,社會資源,農村經濟,歷史沿革,地圖信息,

土地資源

八岔村現有耕地3.2萬畝、草原1500畝、林地3000畝,水面16萬畝,現有大型農機具35台套,小型農機具83台套,捕魚船隻156 條。

氣候條件

八岔村年降雨量在550㎜左右,無霜期為130天左右,年積溫2100—2310℃,日照為2300小時,封凍日期為11月20日左右,解凍日期為4月15日左右,土壤凍深2.7米左右。

自然資源

八岔村自然資源豐富。(1)植物類有高等植物59種,屬於23科34個屬,柞樹樺樹楊樹椴樹榆樹水曲柳等,生產山丁子山葡萄榛子等十幾種野果,還有近百種藥材及蘑菇木耳猴頭黃花菜蕨菜等幾十種可食山野菜。(2)水產類有17個科,39類,主要有鱘鰉馬哈、“三花五羅”、、白、鏈、草、狗等90多種淡水魚,(3)動物類有12種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脊椎動物68種,其中兩棲類6種,爬行類2種,哺乳類26種,鳥類34種。現有經常可見德 馬鹿黑熊野豬狍子狐狸山兔飛龍天鵝丹頂鶴鴛鴦等各種珍禽野獸。

社會資源

1、人力條件
2008年末,全村總戶數152戶,總人口430人,農村勞動力282人,國中以上文化程度260人。
2、生活環境
全村主要道路全部實現白色路面,安有路燈。次幹道實現磚鋪巷道,邊溝實現彩色步道板。目前,全村100的農戶住上了磚混平房,100%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100%的農戶安裝了閉路電視,98%的農戶用上了固定電話或行動電話,10%的農戶使用上了電腦。2008年人均純收入7471元。2006年, 鄉獲得“全省環境優美鄉鎮”、佳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3、社會服務
村內有大小飯店11家,旅店5家,各類商店20餘家。村域內有社會服務部門郵政、網通、電信、信用社、電站、學校、醫院、客運(每日三次往返)等。村域內還有邊防駐軍、哨所;邊防艇組;邊防派出所等。

農村經濟

一是傳統農業效益高。建成了以八岔島為主的綠色大豆食品生產基地3萬畝。建設了科技示範園區一個,科技示範帶8條。在種植結構上進行調整,引導種植了芸豆、黑豆等,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二是農業配套設施全。完成了八岔村大型農機合作社建設工程,成立了“赫翔公司”,有大型農機具12台套,實現了農作物集中連片種植、機械化作業、產業化經營。 三是漁業養殖規模大。充分利用“四泡一河”的自然資源發展規模漁業養殖。在蓮花泡、十里泡、黑泡河進行了水面改造,改造魚池3000畝,精養水面達到800畝,養殖大戶14戶。發展網箱養殖,逐步形成了養殖為主,自然捕撈為輔的漁業養捕結合的生產格局。 四是畜牧養殖形成特色。發展了以肉牛養殖為主的特色養殖業,建設了6棟標準化的牛舍和1棟畜牧防疫室,8個飼料青貯窖,進行集中經營飼養。肉牛養殖專業戶6戶,建成凍配站1個,村級防治室1個。發展特色養殖,購買了藍狐150隻,貉80隻,發展養殖梅花鹿57頭,並採取富裕戶帶貧困戶的養殖模式,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歷史沿革

“八岔”這一名稱,源於赫哲語“八陳”,即“夾芯子”之意,後演變為“八岔”。清末,為赫哲族漁村。今八岔村位於八岔島西南端,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建屯,取名“八卡德倫”,意為“低洼地”。屬撫遠州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1929年歸撫遠縣第二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隸第一區,1944年隸屬撫遠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9年隸屬生得庫村。1956年設定下八岔鄉。1958年秋成立八岔人民公社。1966年2月,劃歸同江縣管轄。1984年3月,改設八岔赫哲族鄉,是我國赫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地圖信息

地址:佳木斯市同江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