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類多DNA病毒對寄主免疫細胞差異作用的機理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時敏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類多DNA病毒對寄主免疫細胞差異作用的機理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時敏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兩類多DNA病毒對寄主免疫細胞差異作用的機理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時敏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兩類多DNA病毒對寄主免疫細胞差異作用的機理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時敏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以攜帶不同類型PDV的兩種內寄生蜂(菜蛾盤絨繭蜂和半閉彎尾姬蜂)寄生同一寄主(小菜蛾)的體系為研究切入點,系統比...
陳志堅主要成果包括發現了泛素做為信號分子的功能,以及病毒感染的感應分子線粒體抗病毒信號蛋白在RNA病毒侵染寄主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特別是2013年2月—8月在美國《科學》(Science)期刊上連續發表4篇學術論文,對人體的免疫細胞最初如何識別病原微生物或體內異源DNA這一長期困擾生物醫學界多年的問題進行了系統闡述,...
一旦病毒顆粒中的RNA進入寄主細胞,就直接作為mRNA,翻譯出所編碼的蛋白質,其中包括衣殼蛋白和病毒的RNA聚合酶。然後在病毒RdRp(RNA指導的RNA聚合酶,即RNA複製酶)的作用下複製病毒RNA。RdRp同時具有解旋酶的功能,複製時以正鏈RNA為模板合成雙鏈RNA(雙鏈RNA容易被宿主細胞識別遭到降解,因此正鏈RNA病毒複製需要在...
朊病毒(Prion),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具感染性的因子。朊病毒是動物和人類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病原。早在15世紀...
之前的研究發現粉虱傳雙生病毒在侵染成熟的寄主植株過程中,雙生病毒的複製酶蛋白Rep通過調節一種未知因子,完成了細胞周期轉變,起始了病毒DNA複製。本項目針對這一現象,構建了雙生病毒複製相關蛋白基因Rep:: pOri2的轉基因本氏煙實驗體系,通過這一實驗體系可以檢測和分析雙生病毒DNA複製起始周期和複製量。利用該實驗...
本項目擬通過遺傳分析、致病性鑑定、蛋白質互作等綜合技術,研究BBP/SF1及其CC/EC在致病中的地位和作用,探明BBP/SF1與分泌蛋白表達之間的關係,揭示BBP/SF1參與侵染性菌絲生長調控的內在本質。本項目旨在闡明BBP/SF1通過CC/EC途徑指導分泌蛋白表達、克服寄主抗性、導致病斑形成的分子機理,為深入開展稻...
然而,其作用機理仍不清楚。本項目擬分別以高抗香蕉枯萎病的'粵優抗1號'和高感品種'巴西蕉'的組培苗和懸浮細胞為試材,(1)比較分析寄主與病原菌互作過程中,香蕉PME活性與轉錄水平及果膠甲酯化程度變化;(2)利用PME及11種識別不同甲酯化程度果膠成份的單克隆抗體,採用免疫標記技術對接種病原菌前、...
3.干擾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發現的細胞因子,最初發現某一種病毒感染的細胞能產生一種物質可干擾另一種病毒的感染和複製,因此而得名。根據干擾素產生的來源和結構不同,可分為IFN-α、IFN-β和IFN-γ,他們分別由白細胞、成纖維細胞和活化T細胞所產生。各種不同的IFN生物學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
尚靜,女,教師,畢業於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植物病毒病害與寄主抗病信號傳導機理研究 學習經歷:2007/09-2012/06四川大學,植物學專業(植物病理方向),保送碩博連讀,博士;2003/09-2007/06四川大學,生物科學專業,學士;工作經歷:2012/09-至今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病理系...
朊病毒的遺傳機理 最引起當今科學家興趣和關注的是朊病毒的複製機理。由於朊病毒是一種只含有蛋白質而不含核酸的分子生物並且只能在寄生宿主細胞內生存。因此,合成朊病毒所需的信息,有可能是存在於寄主細胞之中的,而朊病毒的作用,僅在於激活在寄主細胞中為朊病毒的編碼的基因,使得朊病毒得以複製繁殖。另一種學說...
第二個特徵是,一種確定的DNA小片段在新的寄主細胞中進行擴增,這樣實現很少量DNA樣品"拷貝"出大量的DNA,而且是大量沒有污染任何其它DNA序列的、絕對純淨的DNA分子群體。科學家將改變人類生殖細胞DNA的技術稱為“基因系治療”(germlinetherapy),通常所說的“基因工程”則是針對改變動植物生殖細胞的。無論稱謂如何...
包含體(inclusion body) 在顯微鏡下可以識別的病毒合成和積貯的部位,常是細胞內的病毒晶體。包含體:它是緻密的不溶性蛋白和RNA的凝聚體,包含大部分的表達蛋白。詳細介紹 某些病毒感染寄主後,在寄主細胞內形成的一種光學顯微鏡下可見的反應積聚物小體。許多昆蟲病毒在寄主細胞內形成特徵性的多角形包涵體,故稱為多...
生物體的遺傳特徵主要由核酸決定。絕大多數生物的基因都由 DNA構成。簡單的病毒,如λ噬菌體的基因組是由 46000個核苷酸按一定順序組成的一條雙股DNA(由於是雙股DNA,通常以鹼基對計算其長度)。細菌,如大腸桿菌的基因組,含4×10^6鹼基對。人體細胞染色體上所含DNA為3×10^9鹼基對。遺傳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
微生物學和化學的發展促進了生物製品的研究與製作。19世紀中期,“免疫”概念已基本形成。1885年法國人L.巴斯德發明狂犬病疫苗,用人工方法減弱病毒的致病毒力,做成疫苗,被狂犬咬傷的人及時注射疫苗後,可避免發生狂犬病。巴斯德用同樣方法製成雞霍亂活疫苗、炭疽活疫苗,將過去以毒攻毒的辦法改為以弱制強。D.E....
在RNA和DNA中也發現了非標準核苷,它們通常來自DNA分子內的標準核苷或初始RNA轉錄物的修飾。轉移RNA(tRNA)分子含有特別多的修飾核苷。分子組成 天然存在的DNA分子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雙鏈的,而RNA分子是單鏈的。然而,有許多例外。一些病毒具有由雙鏈RNA構成的基因組,而其他病毒具有單鏈DNA基因組,並且在某些情況下...
18srDNA為內參照的Real-Time-PCR方法檢測半夏病毒 湖南師範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06年3期 五 18 基於ITS序列的菟絲子PCR鑑定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4期 一 19 AFLP標記在植物遺傳多樣性研究中的套用 中國農學通報,2006年8期 四 20 利用差異顯示技術克隆辣椒抗疫病相關DNA序列的研究 中國蔬菜,2005年12...
多少需要借鑑細菌病毒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即將蛭弧菌與敏感菌混合倒平板,在適宜條件下培養2-3天,平板上便會出現類似噬菌體的噬菌斑,並逐漸擴大,宿主細胞完全被溶解而形成透明區。從這些透明區中就可分離到蛭弧菌。利用這一特徵,還可計算出蛭弧菌噬菌體的數目。同時可追蹤增殖過程、寄生潛伏時間、新產生蛭弧菌的...
主要研究內容為:1.植物重要病原體(病毒、細菌、真菌)基因組學和病原體-植物的相互作用;2.與植物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的結構和功能;3.植物基因表達調控;4.抗病、抗蟲、耐逆等轉基因植物的研製及生物安全性;5.利用植物生產藥用蛋白、疫苗和保健性產品。實驗室有固定人員17人,其中正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這些研究表明寄主植物種類對生防菌的成分、動態和活性有一定調節作用。固氮細菌能將大氣N2轉變成氨態氮,是重要的植物有益細菌。固氮細菌可分成共生固氮菌和非共生固氮菌。Zakhia等從20個豆科植物分離到100多個共生固氮的根瘤菌;部分根瘤菌具有耐鹽、耐乾旱特性。Sarita等試圖用nodC基因作為分子標記物,從土壤中提取...
菌核的形狀和大小差異較大,通常似綠豆、鼠糞或不規則狀。子座是由菌絲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織形成的一種墊狀結構,有時與寄主組織結合而成。子座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產生孢子的機構,但也有度過不良環境的作用。菌索是由菌絲體平行組成的長條形繩索狀結構,外形與植物的根有些相似,所以也稱根狀菌索。菌索可抵抗不良...
褐鞘病為中國南方稻區的常見病害,但國內(包括台灣)對此病的病原看法不一致,認為是狹跗線蟎、真菌Sarododium oryzae或病毒所致。陳寊領導的研究小組經大量調查、分析、柯赫氏法則檢驗,發現一種黃單胞桿菌是該病的病原。進而採用經典常規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技術(DNA的G+C含量及DNA-DNA雜交)相結合的方法,用多個...
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加強成災機理與精準監測、綠色防控技術與物化產品、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綠色農藥研製、病蟲害與寄主作物互作、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範套用等領域研究。動物重大疫病防控。研究揭示非洲豬瘟、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布魯氏菌病等重點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病學、致病機理、免疫機制等,研發...
植物病毒在寄主細胞中進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質外殼的複製,組成新的病毒粒體。植物病毒粒體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細胞間轉移速度很慢,而在維管束中則可隨植物的營養流動方向而迅速轉移,使植物周身發病。國內現狀 播報 編輯 根據衛健委發布的《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統計,2022年我國炭疽病發病例數為34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