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

副題名:總量與相對價格

論文作者:曹靜著

導師:柳欣指導

學科專業:西方經濟學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南開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2007

關鍵字:分配理論 價格理論 經濟理論

館藏號:F014.4

館藏目錄:2010\F014.4\3

簡介,解讀,

簡介

分配理論一直是經濟學中最為基本和最為重要的理論之一。自亞當·斯密建立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以來,分配理論經歷了兩個多世紀的發展。本文通過對兩個多世紀以來各種不同的分配理論的研究,將它們大體劃歸為兩種分析傳統:一種是古典分析傳統;另一種是新古典分析傳統。

解讀

古典分析傳統由亞當·斯密建立,經過李嘉圖和馬克思的發展,又在斯拉法那裡得到復興。新古典分析傳統則是由1870年以來的邊際革命確立下來,後經馬歇爾和克拉克等人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運用剩餘的方法,將總產出在社會各階級間進行分配。“統一的利潤率”是該傳統的標誌,它由資本主義的競爭關係所致。
各種異質的產品在統一利潤率的基礎上加總成為總量。因此,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是總量理論。新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運用邊際和均衡的方法,目的在於確定不同的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
該傳統只具有“差別的利潤率”,它是不同資本品稀缺的指數,由生產的技術關係所致。異質的產品因技術性能等方面的差異而無法加總在一起。因此,新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是相對價格理論。 兩種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矛盾和對立最終在發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劍橋資本爭論”中完全顯現出來。爭論的一方為英國劍橋學派,代表古典傳統的分析方法;另一方為美國劍橋學派,代表新古典傳統的分析方法。
爭論圍繞新古典理論中“資本計量”和“技術再轉換”以及“資本倒流”的悖論展開,暴露了新古典資本和分配理論中的諸多邏輯問題。新古典的邊際生產力理論也由此而受到質疑。“劍橋資本爭論”中悖論的根源在於將社會關係引入新古典的技術分析,並將新古典的相對價格理論盲目地用於總量分析。
本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相統一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兩種分析傳統分配理論的對比,旨在說明兩者之間的差異,便於尋找能夠更好地指導現實的理論體系。本文研究的結論表明:新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是一套由技術關係所決定的相對價格理論,它只能用於指導微觀領域的資源配置。而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是一套由社會關係所決定的總量理論,它更適合於解釋巨觀領域的收入分配。
本文的創新之處在於:(1)本文拋棄了以往按照時間順序探討分配理論的傳統方法。按照理論的內在邏輯一致性,本文將兩個世紀以來的分配理論劃分為兩種分析傳統:古典分析傳統和新古典分析傳統。(2)本文明確指出,新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是一套相對價格理論,而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是一套總量理論。
前者適用於微觀領域,而後者適用於巨觀領域。(3) “劍橋資本爭論”表明由技術關係決定的相對價格體系和由社會關係決定的總量體系是不相容的,將兩者混為一談的做法只能導致邏輯上的悖論。(4)本文分析得出,“統一利潤率”是區分古典與新古典分析傳統的重要標誌。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中擁有“統一的利潤率”,體現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它是異質品加總的基礎,也是指導巨觀分析的關鍵。而新古典分析傳統的分配理論只具有“差別利潤率”,無法進行總量分析。因此,建立以“統一利潤率”為基礎的均衡體系才是更接近巨觀現實的理論體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