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動物壺菌病

兩棲動物壺菌病

兩棲動物壺菌病(Chytridiomycosis)又稱兩棲動物蛙壺菌病,是由壺菌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簡稱Bd)又稱蛙壺菌引起、發生在兩棲動物身上的一種病害。患蛙腹部、髓部、腿部皮膚出現彌散性紅腫、局部輕度增厚和變色,並伴隨著異常的表皮脫落現象,並伴有異常的行為和體態,厭食、精神沉鬱,對外界刺激喪失反射。

兩棲動物壺菌病是新發現的感染兩棲動物的急性傳染病,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死性和高傳播性等特點。近20年,壺菌病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和流行是導致兩棲動物絕滅、瀕危和種群快速下降的主因。

加強規劃、管理和監測,促進兩棲動物重要棲息地的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棲動物壺菌病
  • 外文名:Chytridiomycosis
  • 病原:壺菌
  • 危害物種:兩棲動物
病害學史,病原特徵,分布範圍,

病害學史

1998年,澳大利亞科學家伯格首次在兩棲動物身上發現了壺菌病。
1938年採集於非洲的蛙類標本上,也找到了壺菌。

病原特徵

壺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是壺菌門(Chytridiomycota)、壺菌綱(Chytridiomycetes)壺菌目(Chytridiales)的一個新屬。壺菌能寄生在維管植物、藻類、輪蟲、線蟲、昆蟲等無脊椎動物體內,在脊椎動物中目前只發現感染兩棲類動物。
兩棲動物壺菌病
白樹蛙皮膚切片的組織學,顯示嚴重的壺菌感染
I: 遊動孢子囊的未成熟階段。
D: 含有遊動孢子的成熟遊動孢子囊,其中可見排出的乳頭。
箭頭:遊動孢子排出後,空遊動孢子囊。
E: 表皮。

分布範圍

澳大利亞、南北美洲和非洲都有過兩棲動物因感染壺菌而大面積死亡的報導。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也在兩棲動物中發現了壺菌病感染的案例。截至2010年,全球已經有超過350種兩棲動物感染上壺菌。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已有9種兩棲動物滅絕,113種可能滅絕,425種數量迅速下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