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家書(2024年洪雷執導的人文紀錄片)

兩岸家書(2024年洪雷執導的人文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兩岸家書》是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嗶哩嗶哩中國外文局解讀中國工作室福建教育出版社聯合出品,洪雷執導的人文紀錄片。

該片透過跨越海峽兩岸的家族和家庭書信,展示兩岸的歲月滄桑,和無數普通人在時代巨變中的悲歡離合。

該片於2024年5月海峽衛視首播,2024年7月18日起在海峽衛視(重播)、東南衛視、嗶哩嗶哩播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岸家書
  • 作品類型:人文紀錄片
  • 導演:洪雷
  • 製片人:曾濤(總製片人)
    李燦宇(總製片人)
    張昊(總製片人)
    陳方(總製片人)
  • 監製:陳勇、胡虹、張元、張明生、董彥(總監製)
  • 出品公司: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嗶哩嗶哩、中國外文局解讀中國工作室、福建教育出版社
  • 首播時間:2024年5月
  • 首播電視台海峽衛視
  • 網路播放平台嗶哩嗶哩
  • 播出狀態:已完結
  • 集數:6 集
  • 每集時長:約 45 分鐘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時間是無情的旁觀者,月的陰晴圓缺,人間的悲歡離合,無礙它的進程分毫。書信是深摯的朗讀者,讀出難以面陳的心聲,讀出天涯兩端的牽絆,在浩瀚的時間中綻放花火,引得人間共悲歡。
該片涵蓋大陸移民開發台灣時期(17-19世紀)、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1895-1945)、台灣光復初期(1945-1949),和1949年之後兩岸民眾分隔時期(1949年至2024年,其中包括開放兩岸民眾探親以來的歷史階段),透過跨越海峽兩岸的家族和家庭書信,展示兩岸的歲月滄桑,和無數普通人在時代巨變中的悲歡離合,重現斑駁字跡背後剪不斷、離不散的至真至情。

分集劇情

選集
第1集:我從唐山攜夢來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張士箱福建晉江鑑湖張氏第24世,科考上的失利給予了他沉重一擊,但他沒有頹喪到底。他把目光投向了百端待舉的對岸——台灣,其時康熙統一台灣已近20年。張士箱改入籍台灣鳳山,再戰科考終得進仕,同時他在拓墾台灣的風潮中一馬當先,帶著兒子從南到北置辦了大量產業。張士箱無疑是個重情的人,他不忘故土,在老家晉江出錢出力修族譜、修祠堂;他亦為腳下熱土不遺餘力,領著子孫為修建台南、彰化孔廟及兩地衙門捐資。以張士箱家族為代表,康熙統一台灣後百多年間,閩粵移民蜂擁赴台,推動台灣從刀耕火種跑步進入農業發達的近代社會,為台灣的開發灌注了原鄉底色,並塑造了台灣的精神氣質。以張士箱在中國台灣的後裔張鈞凱回祖籍地晉江追索先人舊跡為起點,溫習了三百年來兩岸以不輟的鴻雁搭建起大陸移民開發台灣時期、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時期、台灣光復初期、1949年後兩岸分隔間持續厚植的深遠親情、深厚文化與深密的社會網路。
第2集:迢遙漫漫回家
1895年,甲午戰敗後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從北往南,一路進占台南,連家祖宅馬兵營被日本人以一塊銀元的羞辱性價格強行徵用,然而,更屈辱的還在後面。日本殖民台灣之初就下令,以1897年為限,到時候還居住在本地的台灣人,都要歸入日本籍,不再是中國人。這是一生執著為台灣寫史的連橫絕對無法接受的。1914年2月,北上大陸遊歷後,他在北京向民國政府提出申請,更改國籍,做回中國人。一邊是殘酷的武力鎮壓,一邊是不讓保留中國籍、不讓說中國話、不讓寫中國字的文化壓制,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台灣年輕人,已經離中國越來越遠。因此,回台灣後,連橫隨即投入文化抗日的鬥爭。1919年,連橫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台灣通史》,這也是台灣的第一部通史。全書用文言文寫作,記述了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至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一千二百餘年間台灣的歷史變遷。書籍出版後,他在有“台灣孫中山”之稱的反殖民運動領袖蔣渭水邀請下,開始了通史的演講,並堅持使用閩南話這個純正的中國方言。1931年,獨子連震東在父親的囑咐與母親的不捨之下,收拾行李渡海北上。在北京,他認識了很多和他一樣的“北漂”台灣青年和家庭,比如童年時期的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許多台灣人和大陸同胞一樣投身抗日前線,甚至付出了生命,這其中就有林海音的小叔叔林炳文。林海音的父親也在接回弟弟遺骨的途中,因勞累過度去世。晚年的連橫也決定帶著妻子離開台灣,定居大陸,並最終病逝在上海。逝世前,他囑咐兒子:“今寇焰迫人。中日終必一戰,光復台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1936年8月,連震東的兒子在西安降生,遵照連橫的遺言,取名——連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國民黨政府宣布對日作戰,《馬關條約》被廢止,台灣終於從法理上回歸祖國。
第3集:半百青春不留白
魯迅、陳儀與許壽裳,三位因浙江官費留學而結緣於日本的知識分子,在異國他鄉不僅共赴求知之旅,更締結了跨越歲月的深厚友誼。台灣重回祖國懷抱後,矢志去“日本化”的陳儀,自然而然想到了有豐富教育經驗的摯友許壽裳,視其為引領台灣省編譯館參與“再中國化”重建的最佳人選。與陳儀的官運亨通不同,性情孤介的許壽裳職場碰壁,正在為六口之家的生計愁苦。還是陳儀懂他。這第二封信,紓解了最現實的生計待遇問題,也喚醒了許壽裳沉寂已久的啟蒙理想。1946年6月25日,許壽裳隻身飛抵台灣。在一個多月後的新聞發布會上,他面向公眾鄭重闡述:“台灣的教育,向稱普及。可是台胞過去所受的教育,是日本本位的,尤其對於國語、國文和史地,少有學習的機會,本館的使命,就要供應這種需要的讀物。”為了遠離當時大陸紛飛的戰火,臺靜農、黎烈文、李霽野、李何林等大陸文人應邀紛至沓來。同時,許壽裳邀請台灣本土學者楊雲萍擔任台灣研究組主任,並大量啟用不同背景的文人學者,共同負責台灣少數民族語言、考古學等領域的研究。短短10個月,台灣省編譯館印行圖書20多種,正在計畫進行中的出版稿件則多達三百多萬字。同時,許壽裳始終為宣揚魯迅思想和五四新文化運動而奔走。1947年5月16日,隨著陳儀的”人走茶涼”,政府一聲令下,編譯館隨即被裁撤。職務遭罷免後,許壽裳應台灣大學校長之邀出任文學院國文系主任,盡心擘劃系務,又與臺靜農、李霽野、李何林等一眾故友潛心投入全校的國語文教育改革。但象牙塔也並沒有擋住外界的風刀霜劍。許壽裳於次年遭遇不明歹徒的暴行,身死台北的寓所,留下一個至今仍真相未明的懸案,和文化重建的未竟之業。白色恐怖之下,同仁相繼離散。1948年夏,臺靜農臨危受命,接任台大中文系主任一職。
第4集:隔海相望且相
1950年,一路潰退的國民黨軍隊為了補充兵力,在福建沿海四處抓壯丁,其中自然包括距離澎湖直線距離只有98海里的東山島。僅一個兩百來戶人家的銅缽村,就有147名男丁被抓去中國台灣,一夜之間,91名已婚女性成了“活寡婦”。林秀春就是其中之一。拋到海灘上的這枚銀元,是謝亞和留下的唯一物件。往後餘生,再苦再難,林秀春都不捨得花掉它,觸手的餘溫早已散去,但每次看到,耳邊似乎都還會響起丈夫的聲音:“等我回來。”門前這道海峽,從此成了分隔無數夫妻、無法逾越的“銀河”。林秀春們不知道丈夫身在何方、是死是活,唯有用一個人的肩膀擔起兩個人的責任,像東山海邊的木麻黃一樣,勇敢而堅韌地支撐著屬於他們的家。二十多年過去,突然有一天,一張夾在僑批里一同寄來的紙條,打破了小漁村的平靜。海外僑胞寄回家鄉的信件和匯款,通常被稱為僑批。東山自古是僑鄉,有近三萬華僑旅居新加坡等地,從清代起,他們就通過分設於新加坡和東山的批信局遞送信件和匯款。但這張紙條的來源並非大家習以為常的海外,而是,中國台灣。從紙條開始,僑批郵路就成為當年被抓的壯丁聯繫家鄉親人的秘密通道。然而,眼看陸續有人收到對岸來信,林秀春卻遲遲等不來謝亞和的訊息。直到1985年,兩人分別整整35年之後:“菊雲吾女:甚念。想必家中一切安好,本想回鄉探望,怎奈申請不準,奈何,奈何,為今只能寄上一幀相片,以慰思念之意,盼吾女能諒解為父之心。期盼有生之年能有再見之日,為父只能在遙遠的一方祝福你們。盼一切安好。”見面又是兩年後了。1987年,中國台灣當局開始允許老百姓前往大陸探親,謝亞和是第一批返鄉探親的被抓壯丁之一。青年時分別,再見已是古稀,腿腳不便的林秀春幾乎是爬著見到了丈夫,以及,丈夫身邊的那個女人。歲月改變了一切,唯獨改不了她的深情。和村里許多善良淳樸的女性一樣,林秀春用一句含著淚的“不怪你,是歷史造成的”,接受了丈夫已經在台灣另娶的事實,接受了之後每每只能短暫相聚就又要分別的日子。林秀春和謝亞和的經歷,就是那個特殊年代東山無數家庭命運的縮影。
第5集:倚窗猶識夢中人
1948年,王德耀隨國民黨部隊赴台灣時,身上揣著的是新婚不過29天的妻子劉谷香親手寫的詩集《綠窗閒草》。詩文里是他們共同走過的青蔥歲月里清澈無嫌猜的愛。從那天起,王德耀摩挲著詩集裡的每一個字,等過了一萬三千多個日、一萬三千多個夜。1949年,兩岸關係進入冰封,王德耀把滿腔深情注入筆端、收於信封。一封又一封,明知寄不出,等不來,卻停不住,放不下。1963年,退伍後的王德耀不留戀繁華都市,而選擇了與家鄉湖北浠水風光相似的台灣北部鷺鷥潭,獨自定居。那滿目親切的山水,多少能慰藉心中深深的思念。劉谷香心心念念也都是他。王德耀離開後,迫於壓力,她另嫁了;丈夫過世後,她獨自一人帶娃。生活艱難,她始終放不下年少時相許的愛人。她也將相思付與鴻雁,只盼終有渡。迢迢海峽,隔斷兩岸音書,卻隔不絕兩岸的思念。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出,兩岸關係開始破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王德耀終於等來了劉谷香的信:“鴻案齊眉總未齊,卅年夢已斷遼西。千金難買雙飛燕,兩耳愁聽午夜雞。青鳥幾時探客訊,白頭何處寄征衣。年來多少傷心話,付與愁鵑帶血啼。”世易時移人不改,行行情深、字字帶淚。王德耀槁木得春。他暗暗籌謀,幾經輾轉,1984年,終於回到了劉谷香身邊。他給劉谷香的禮物,是三十多年未寄出的兩百萬字情書。兩位皓首老人,終得團圓。劉谷香的兒孫們,看著她一路苦過來、等過來,也見證了兩位老人數十年情深如海。他們非常理解和支持兩人的愛情,把王德耀當作父親、爺爺來敬愛、孝順。36年的期盼與等待,終於熬成了一鍋香稠的甜湯。
繼續看6集
選集
關閉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記載著歷代先民遷居台灣、繁衍生息,記載著兩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復台灣。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鐫刻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史實。兩岸故事需要被打開,需要所有觀眾細細閱讀,傷痕才能夠得到療愈和撫慰。因此創作團隊希望想打造一部獻給兩岸年輕一代的中國台灣近代影像史,讓更多人在情感的共鳴中了解彼此的過去、暢想共同的未來,於是有了製作《兩岸家書》的契機。
創作過程
該片從立項到播出歷經三年時間,兩岸攝製團隊做了大量案頭工作和田野調查,期間主創團隊輾轉京、閩、台、港、魯、鄂等地,並多次造訪中國閩台緣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福建省檔案館、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機構,從12000多封兩岸家書中最終選取20個典型案例,有名人的,也有普通人的,最終製作成了六集紀錄片,構建中國台灣近代發展史的基本脈絡。

主創團隊

總策劃
張彥
撰稿
張釗維、林潘舒、莊雯雯
總出品人
曾祥輝
剪輯師
馮志偉、王然、殷成陽、劉雪晴
出品人
李旎
攝影師
陳景峰、白琦、葉亮、鄭江毅、陳偉華、陳毓臻、吳科、陳柯男
聯合出品人
陳實、黃葦洲
攝影助理
唐永志、宋明明、程增志、黃龍
總統籌
王中、劉用通
燈光師
唐順清、陳盛、吳作建
總監製
陳勇、胡虹、張元、張明生、董彥
燈光助理
趙添豪、羅世勇、林飛揚、肖泉
總導演
洪雷
台灣組拍攝團隊
添丁製片股份有限公司
聯合總導演
張釗維
動畫導演
周煒、張麗娟
總製片人
曾濤、李燦宇、張昊、陳方
動畫渲染
於國君、李沐耘
顧問
陳玲珍、徐小明、朱賢亮、張力
後期
周盟、田宛讓
攝影指導
薛明
美術
李南玉

剪輯指導
蕭汝冠
主旁白
張晨光

文學策劃
楊渡
東山歌冊演唱
黃春慧、蔡婉香、黃煌輝
製片人
林凌、劉璐、祝伊傑、程十卉
片名題寫
沈麗源、林玉梅
執行製片人
陳宇航、蘇紫汀
書法手替演員
林培養、高雨浩、谷俊成
分集導演
陳宇航、修小萍、肖銘、史可
音樂總監
范宗沛

導演組
陳茵、洪思思、莊雯雯、孫弘
音樂配樂
范宗沛、彭彥凱、鄭雅雲、李思慧

音樂原聲

歌曲名稱
作詞
作曲
演唱
《懷念祖先》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
盧皆興
《思想起》
許丙丁
恆春民遙
吳登榮
《原鄉人》
莊奴
湯尼
鄧麗君
《雨夜花》
周添旺
鄧雨賢
劉清香
《台灣光復紀念歌》
陳波
陳泗治
童聲合唱
《月圓花好》
范煙橋
嚴華
周旋
《外婆的澎湖灣》
葉佳修
潘安邦
《康定情歌》
吳文季(采編)
江定仙(編配)
顧媚、李義之
《往事只能回味》
林煌坤
劉家昌
尤雅
《家II》
羅大佑

幕後花絮

  • 該片的主旁白由中國台灣男演員張晨光配音,這是他第一次為紀錄片擔當旁白配音。
  • 該片的創作團隊集合了兩岸的創作者,線上會議是常用溝通交流方式。由於中國內地的團隊去不了中國台灣,所以他們通過紙上、網上調研,以及台灣團隊的幫助,一步步地明確了方向。前期每一次溝通會都能整理出3000字以上的修改建議。
  • 該片的聯合總導演是中國台灣的張釗維也是來自晉江的鑑湖張氏,在第一集的創作時他每看完一版,都會代表族人向第一集的導演和剪輯師馮志偉鞠躬致謝。
  • 該片拍攝期間,整個東山島親歷過抓丁浩劫的“活寡婦”尚有3位在世。到2024年5月,該片製作完成準備上線時,最後一位“活寡婦”林沈美菊老人,離開了人世。
  • 2021年8月該片籌備組第一次調研時,在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見到了上千封這樣的家書,哪怕沒有確切地址,也要穿越重重阻隔,輾轉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甚至遠至沙烏地阿拉伯,從海峽這一頭飛往那一頭。

發行信息

宣傳信息
2024年6月17日,該片亮相第十五屆海峽影視季項目推介會;7月15日,該片定檔于海峽衛視、東南衛視、嗶哩嗶哩播出;7月16日,該片研討會在北京舉行;8月3日,該片舉辦創作分享會。
播出信息
播出平台
播出日期
播出時間
完結日期
海峽衛視
2024年5月
-
-
海峽衛視(重播)
2024年7月18日
20:10
2024年8月22日
東南衛視
21:15
嗶哩嗶哩
20:30

作品評價

《兩岸家書》遴選了20個動人心魄的家書故事,通過個體化、主體化、故事化的影像記錄,探索歷史的每一個細微角落、透視時代的每一次重大變遷。從移民拓荒時期的艱辛、殖民統治時期的陰霾到台灣光復時期的曙光、兩岸分隔的離愁別緒,直至兩岸“三通”帶來的希望,該片以多角度的視角,繪製了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台灣發展史與兩岸民眾生活史,不僅展現了中國台灣與大陸之間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深厚淵源,更揭示了歷史進程中兩岸民眾共同的心靈歸宿。(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雯雯評)
《兩岸家書》偏寫意風格的動畫場景,是在歷史基礎上的“合理想像”。動畫的表現方式弱化了抽離感和距離感,讓人物的情境和情緒表達更具代入感。片中添加了從拓墾時期的《思想起》,到日據時期的《雨夜花》,再到上海小調與鄧麗君的歌曲,以及20世紀80年代羅大佑的歌曲,音樂恰到好處地點綴在片中各集,與時代情勢和人物故事相呼應,營造濃濃的氛圍感。(人民政協網評)
《兩岸家書》以家書為載體,但又沒有陷入刻板的考據里,而是通過對情感的挖掘與呈現,將歷史史實融入深厚濃郁的情感抒發之中,從而以情感的力量賦予家書充沛的感染力。在敘事上做了特別的布局和安排。六集的內容跨越幾百年幾十代,要將這些貌似零散而多樣的家書故事統籌在一起,主創團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是將可以構成對應關係的人物故事“縫合”在一起。其次,將相近內容進行分類組合,從而形成共性合力。(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胡智鋒評)
以紙質書信為介體的心態史敘事,以心靈交流為核心,兩岸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文化、思想習俗等各種社會面貌亦包含其中,這讓《兩岸家書》具備了可觀的社會歷史檔案價值。然而,再瑣細的日常生活細節的呈現,其圍繞的核心,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無法割捨的血脈與精神的關聯。該片的可貴性在於,作為歷史的親歷者,片中諸多直接或間接當事人皆年事已高,畫面中他們對命運、對歷史的言語表述同樣珍貴。攝像鏡頭朝向這些人物,朝向他們的痛苦與喜悅,朝向他們因書信而觸發的對命運所呈現出的複雜情感,也朝向他們極為直觀的恨與愛、遺憾與期待的表述,這些活生生的言語表達同樣是珍貴的歷史記載。可以說,該片從文字出發,為讀者呈現的是帶著歷史體溫與時代表情的當下之理解、當下之解讀、當下之感慨。歷史的滄桑感,透過當下直觀的心靈躍動,具象地呈現在客群之前,形成此部影片最具力量感的視覺張力。(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余岱宗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