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歷史,
簡介
全聚德烤鴨店門面,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前門大街30號全聚德前門店內。
歷史
全聚德前門店是全聚德的起源店。(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全聚德”金字匾額在前門大街掛出,全聚德的歷史由此開始。
1901年,全聚德將原來的兩排平房改建成一棟二層小樓,朝西的門面牆為三開間,門楣是磚砌拱券結構,兩側是檻牆支摘窗。門窗上方嵌有磚雕匾額,正中是“全聚德”、左為“老爐鋪”、右為“雞鴨店”,牆上還設有鐵制的札幌。
1985年,全聚德前門店客流增多,該店裡決定將位於肉市胡同東側的老房子拆除蓋新樓。當時,為避免行人在工地上穿行,便將路邊的門面牆留下,作為工地的圍牆,準備等到新店竣工之後拆除。當時,一位香港來的建築設計師被這面牆吸引,隨即建議將這面從1901年留存至今的牆請進新店的店堂內保存下來,該建議獲得全聚德前門店採納。在拆除這面牆時,設計師對原牆的門窗進行了測量,保存了照片資料,以便採用原尺寸復原。當時每塊磚都進行了編號,門上的磚刻牌匾被小心摳下。重建老門面牆時,有些老磚已無法使用,便委託磚廠按原磚尺寸重新燒制,再按照原來的位置碼入。全聚德前門店的新樓蓋好後,新的門面牆也是按照老牆的樣子修建。推開大門,向室內走37米,便可見到老門面牆。老門面牆成為新店內的“屏風”,分隔就餐區與配菜區。
1999年7月18日,全聚德建店135周年慶典,老牆上的大門再度打開,其內原樣復原了老店二層小樓格局,放置有老式留聲機、算盤、筆墨、八仙桌等物件,夥計也換成長衫馬褂的裝扮。自此,老牆重新變成了這座店中店的門面牆,沿用至今。
這面老牆長9.3米,高3.8米,厚0.3米。2011年,這面老牆被列入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在此之前它並不是任何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專家王世仁、羅哲文、謝辰生在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評選過程中,曾點評全聚德老牆:“此門面保持了文物建築的原真性,後移位置仍在原店堂範圍內,遷移工藝與材料均符合文物保護要求,因此同意申報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01年,全聚德將原來的兩排平房改建成一棟二層小樓,朝西的門面牆為三開間,門楣是磚砌拱券結構,兩側是檻牆支摘窗。門窗上方嵌有磚雕匾額,正中是“全聚德”、左為“老爐鋪”、右為“雞鴨店”,牆上還設有鐵制的札幌。
1985年,全聚德前門店客流增多,該店裡決定將位於肉市胡同東側的老房子拆除蓋新樓。當時,為避免行人在工地上穿行,便將路邊的門面牆留下,作為工地的圍牆,準備等到新店竣工之後拆除。當時,一位香港來的建築設計師被這面牆吸引,隨即建議將這面從1901年留存至今的牆請進新店的店堂內保存下來,該建議獲得全聚德前門店採納。在拆除這面牆時,設計師對原牆的門窗進行了測量,保存了照片資料,以便採用原尺寸復原。當時每塊磚都進行了編號,門上的磚刻牌匾被小心摳下。重建老門面牆時,有些老磚已無法使用,便委託磚廠按原磚尺寸重新燒制,再按照原來的位置碼入。全聚德前門店的新樓蓋好後,新的門面牆也是按照老牆的樣子修建。推開大門,向室內走37米,便可見到老門面牆。老門面牆成為新店內的“屏風”,分隔就餐區與配菜區。
1999年7月18日,全聚德建店135周年慶典,老牆上的大門再度打開,其內原樣復原了老店二層小樓格局,放置有老式留聲機、算盤、筆墨、八仙桌等物件,夥計也換成長衫馬褂的裝扮。自此,老牆重新變成了這座店中店的門面牆,沿用至今。
這面老牆長9.3米,高3.8米,厚0.3米。2011年,這面老牆被列入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在此之前它並不是任何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專家王世仁、羅哲文、謝辰生在第八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評選過程中,曾點評全聚德老牆:“此門面保持了文物建築的原真性,後移位置仍在原店堂範圍內,遷移工藝與材料均符合文物保護要求,因此同意申報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