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板塊構造是用板塊構造學說對整個地球地質結構進行劃分的一種模式。現代全球構造特彆強調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若干個相對堅硬的板塊所組成,板塊核部由相對穩定的地塊(克拉通)構成,板塊之間有特徵的板塊縫合帶構成板塊邊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板塊構造
- 定義:用板塊構造學說對整個地球地質結構進行劃分的一種模式
全球板塊構造是用板塊構造學說對整個地球地質結構進行劃分的一種模式。現代全球構造特彆強調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若干個相對堅硬的板塊所組成,板塊核部由相對穩定的地塊(克拉通)構成,板塊之間有特徵的板塊縫合帶構成板塊邊界。
全球板塊構造是用板塊構造學說對整個地球地質結構進行劃分的一種模式。現代全球構造特彆強調地球表層的岩石圈由若干個相對堅硬的板塊所組成,板塊核部由相對穩定的地塊(克拉通)構成,板塊之間有特徵的板塊縫合帶構成板塊邊界。板塊的劃...
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理論是一種現代地球科學理論。其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Wilson,1965)。板塊構造認為,地球表層(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約為100-150 km的巨大板塊構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
全球所有板塊都在移動,板塊運動通常指一板塊相對於另一板塊的相對運動。即符合歐勒定律,就是岩石圈板塊作為統計均勻的剛體在球面(即地球地面)繞一個極點發生轉動(見轉動極),其運動軌跡為小圓。板塊構造學認為岩石圈與軟流圈在物性...
地質學專業術語。薩維爾·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主要板塊 勒皮雄在1968年將...
1968年,美國B.L.艾薩克斯、J.奧利弗和L.R.賽克斯進一步闡述了地震與板塊活動之間的聯繫,並將這一新興理論稱作 “新全球構造”。現今常用的術語“板塊構造”,是麥肯齊和摩根在1969年提出的。70年代以來,板塊學說逐步滲透到地球科學的...
板塊構造學深刻地解釋了地震和火山分布、地磁和地熱現象、岩漿與造山作用;闡明了全球性大洋中脊和裂谷系、大陸漂移、洋殼起源等重大問題;更新了地質學中的許多概念,使得既承認水平運動也承認垂直運動的活動論觀點取代了曾占統治地位的...
板塊構造,又叫全球大地構造。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發的新技術被廣泛用於海洋觀測,比如採用聲納裝置觀測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場儀探測海底磁場異常情況等。通過這些探測,科學家終於搞清全球海底被稱為“海嶺”的巨大海底山脈是彼此相連的。在海底山脈中位於...
板塊之間常以大洋中脊、大陸裂谷、島嶼、海溝及轉換斷層等地殼構造活動帶為其邊界。板塊構造說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地球畫像,力求從整體上把握全球的地質運動規律。該學說提出後立刻引起巨大反響,被一些學者稱為“新全球構造學說”。新理論...
全球岩石圈板塊劃分中,屬於大洋的板塊部分。組成 該學說將全球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及太平洋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由洋底岩石圈構成外,其它板塊均包括部分海洋和大陸地殼。如...
此“板塊構造”術語,亦由麥肯齊和摩根於1969年提出,並被地球科學各領域所接受。每個板塊的厚度由50-60千米到160千米不等,其範圍大小也各不相同,根據其規模可分為大、中、小板塊。1968年,Le Pichon將全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
剛性板塊,是指地球最外的岩石圈部分,包括地殼和地幔最上部的固體部分。主要分為厚度50~150 km的幾個板塊,稱剛性板塊。板塊構造說認為,地球最外的岩石圈部分,包括地殼和地幔最上部的固體部分。主要分為厚度50~150 km的幾個板塊,稱...
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監測預報處為了促進板塊構造說和地震活動性在地震預測研究中的套用,提出編集全球板塊構造與地震活動關係的主要研究成果,以進一步開展全球地震活動趨勢跟蹤,研究其對中國大陸地震活動的影響,並供從事地震活動性和地震...
北美洲板塊既有大陸地殼,又有大洋地殼。在大陸地塊內部是一個範圍廣大的花崗岩核心,即克拉通。這個克拉通的大部分邊緣與叫做地體的地殼物質碎片相鄰,這些地體是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內通過構造運動陸續拼貼到克拉通之上的。據信,落基山脈以...
現代板塊學說對於全球(特別亞歐)大陸的形成演化與現代變形具有佳的演繹功能。《板塊構造與地貌形跡:亞歐與太平洋造貌構造回響(套裝上下冊)》就是長達15年的上述延伸研究的完整總結。圖書目錄 上冊 上冊引言 上冊目錄 上冊圖表索引 第1...
1967~1968年法國的X.勒皮雄、美國的D.P.麥肯齊將轉換斷層概念外延到球面上,定量地論述了板塊運動,確立了板塊構造學的基本原理。板塊運動 全球所有板塊都在移動,板塊運動通常指一板塊相對於另一板塊的相對運動。即符合歐勒定律,就是...
蘇門答臘岸外4月在兩個小時內發生了8.7和8.2級大地震之後的六天裡,全球發生的5.5級以上地震增加了近五倍。這包括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的7級地震,以及印尼和日本的地震。2012年4月的8.7級地震是歷來最大規模的“走滑”(Strike...
本書綜合古地磁數據、區域地質、造山帶、岩相古地理、盆地等資料,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之上,依據全球構造單元,論述全球古板塊構造格局及其全球構造演化歷史。以超大陸聚合-裂解旋迴(新元古代Rodinia大陸、早古生代Gondwana大陸、晚古生代Pangea...
板塊邊界劃分的主要依據是板塊邊緣的構造、活動性和板塊內部的整體性。板塊的邊界有三種類型:離散型、匯聚型和守恆型板塊邊界。釋義 板塊邊界是指不同板塊之間的結合部位,表現為持續活動的火山帶和地震帶,是全球地質作用最為活躍的地區...
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但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構想的,發生...
亞洲和歐洲陸地相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在地質構造上亞歐大陸原來並不是一個整體構造的陸塊。早在二疊紀烏拉爾洋的最終閉合使俄羅斯地台與西伯利亞地台鑲接,其間形成南北走向的烏拉爾褶皺帶,從此亞歐大陸連為一體。人文歷史...
在此基礎上,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等人創立“板塊構造學說”,現已成為最流行的地球科學新理論。板塊構造學說將全球的岩石圈劃分為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六大板塊外還有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