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環境問題

全球性環境問題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類:酸雨、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海洋污染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有淡水資源污染、土地資源污染、毒化學品污染和危險廢物越界轉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性環境問題
  • 表現酸雨臭氧層破壞等
  • 所屬領域:生態問題
  • 所屬類別:環境
酸雨,臭氧層破壞,生物銳減,人為捕殺,生存環境破壞,海洋污染,氣候變暖,變化的原因,變化的歷史,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硝酸鹽污染,土地污染,

酸雨

被大氣中存在的酸性氣體污染,pH值小於5.65的降水叫酸雨。酸雨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造成的。我國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已經成為酸雨多發區,酸雨污染的範圍和程度已經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什麼是酸? 純水是中性的,沒有味道;檸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較大,它們都是弱酸;小蘇打水有略澀的鹼性,而苛性鈉水就澀澀的,鹼味較大,苛性鈉是鹼,小蘇打雖顯鹼性但屬於鹽類。科學家發現酸味大小與水溶液氫離子濃度有關;而鹼味與水溶液中羥基離子濃度有關;然後建立了一個指標:氫離子濃度對數的負值,叫pH值。於是,純水(蒸餾水)的pH值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鹼性越大,pH值越高。(PH值一般為0-14之間)未被污染的雨雪是中性的,pH值近於7;當它為大氣中二氧化碳飽和時,略呈酸性(水和二氧化碳結合為碳酸),pH值為5.65。pH值小於5.65的雨叫酸雨;pH值小於5.65的雪叫酸雪;在高空或高山(如峨眉山)上瀰漫的霧,pH值小於5.65時叫酸霧

臭氧層破壞

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氣中,我們稱之為臭氧層。臭氧層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線製造出來的。大家知道,太陽光線中的紫外線分為長波和短波兩種,當大氣中(含有21%)的氧氣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線照射時,氧分子會分解成原子狀態。氧原子的不穩定性極強,極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如與氫(H2)反應生成水(H2O),與碳(C)反應生成二氧化碳(C02)。同樣的,與氧分子(O2)反應時,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後,由於其比重大於氧氣,會逐漸的向臭氧層的底層降落,在降落過程中隨著溫度的變化(上升),臭氧不穩定性愈趨明顯,再受到長波紫外線的照射,再度還原為氧。臭氧層就是保持了這種氧氣與臭氧相互轉換的動態平衡。

生物銳減

20世紀末,全球有100多萬種生物被滅絕。這並非危言聳聽。聯合國環境計畫署預測,在今後二三十年內,地球上將有1/4的生物物種陷入絕境;到2050年,約有半數動植物將從地球上消失。這就是說,每天有50~150種、每小時有2~6種生物離我們悄然而去。地球上充滿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科學家把這稱為“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基因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數量是衡量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的標誌。如此眾多的生物,是自然界長達數十億年演化的結果。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物種的滅絕。生物學家把這種滅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物物種經過多代的自然選擇、遺傳變異而形成了新的後代;另一類是物種的完全消失,即真正的滅絕。在過去的5億年間,地球生物經歷了五次大範圍的滅絕,它們都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今天,地球生物正面臨的第六次大規模物種滅絕,卻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人類所造成的物種滅絕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比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
全球性環境問題
主要原因是七種人類活動造成的:1、大面積對森林、草地、濕地等生境的破壞;2、過度捕獵和利用野生物種資源;3、城市地域和工業區的大量發展;4、外來物種的引入或侵入毀掉了原有的生態系統;5、無控制旅遊;6、土壤、水和大氣受到污染;7、全球氣候變化
這些活動在累加的情況下,會對生物物種的滅絕產生成倍加快的作用。其中,危害最大,影響最直接的有兩個方面:

人為捕殺

出於食用和商業的目的,人們肆無忌憚地亂捕濫殺各種動物。近年來滅絕了近40種。如非洲大象,20世紀70年代末有130萬頭,到20世紀90年代初只剩下65萬頭。過度捕撈導致部分海洋生物滅絕或瀕臨滅絕,如藍鯨只剩下原來的5%,座頭鯨只剩下3%,黑犀牛、鱷魚的數量也迅速減少。1992年,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世界鳥類的3/4數量減少或瀕臨滅絕。老虎是生物物種的驕子,目前已剩下不多了,面臨滅絕的威脅。
軍火貿易、毒品走私和野生動物貿易被稱為當今世界的三大貿易。據《世界資源報告》估計,每年野生動物及其產品的年貿易值至少為50億美元,這種貿易的1/4~1/3(即12.5億~16.7億美元)被認為是非法的,人們對不合法的野生動物及其產品買賣的關注集中在珍稀和瀕危物種,受威脅最大的是犀牛、鱷魚、大象、鸚鵡等。
由於野生動物的數量急劇下降,與人類社會需求的日益增長形成一鮮明反差,促使野生動物的價格不斷上揚,如非洲犀牛角由20世紀70年代初的1美元/磅漲至1986年的2000~5000美元/磅,可風高額利潤是促成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直接原因。
東北虎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994年尚存數量不足30隻;國際上認為,我國的野生虎資源在生物學意義上已經滅絕。歷時7年的吉林省虎、豹資源考察成果通過中科院、東北林業大學等國內知名專家的鑑定,確認吉林省東北虎現存數量為7~9隻;金錢豹現存數量為4~7隻。吉林省的虎、豹分布區由過去的5個縮減到現今的3個。現存的東北虎在大龍嶺分布區有3~5隻,哈爾巴嶺分布區1隻,張廣才嶺3隻。金錢豹在大龍嶺分布區3~6隻,哈爾巴嶺分布區1隻。
1989年,世界著名生物學家和環境學家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聚會,指出“全世界將有5000種動物在不長的時間內滅絕”,“20世紀上半葉,第隔五年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20世紀下半葉,已加速到每兩年就滅絕一種”。後來,人們把這稱為“馬德里警告”。

生存環境破壞

野生生物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生存環境狀況。生物的生存環境包括森林、草地、濕地等。由於人們的亂砍濫伐,熱帶雨林每年消失1130多萬公頃。全球三大熱帶雨林(東南亞、中西非和拉丁美洲)的面積僅為原來的58%,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2000年,拉丁美洲的森林面積縮小約為原來的52%,約15%的森林植物物種(約13600種)滅絕。
生物克隆技術的發展,對生物種的基因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袋狼曾遍布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最後一隻袋狼於1936年在澳大利亞動物園死亡,克隆技術的成熟使袋狼有了復活的希望。澳大利亞博物館館長邁克·阿奇在博物館發現一隻泡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標本。他是1866年被製成標本的。澳大利亞一所大學的高級基因學者邁克·韋斯特曼表示,如果資金足夠,在不太遠的將來袋狼就能克隆成功。我國大熊貓的克隆已經克服了第一個關鍵難題——胚胎培育,成功克隆大熊貓的日子不會很遠。當然我們不能依靠在實驗室中製造生物來恢復多樣性,而要保護自然界的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海洋污染

指主要經由人類活動而直接或間接進入海洋環境,並能產生有害影響的物質或能量。人們在海上和沿海地區排污可以污染海洋,而投棄在內陸地區的污物亦能通過大氣的搬運,河流的攜帶而進入海洋。海洋中累積著的人為污染物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危害深遠。自然界如火山噴發、自然油溢也造成海洋污染,但相比於人為的污染物影響小,不作為海洋環境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甚至真的像《後天》那樣!

變化的原因

1:太陽輸出能量的變化 總體輸出能量為增加趨勢 但是增加速度很慢
2:大氣成分溫室氣體的含量增加
3:地球軌道變化 有三種周期性變化
A:偏心率的變化
B:回歸線的變化
4:太陽輻射的短期波動 比如太陽黑子活動的多少等
5:海陸分布 海洋能比陸地吸收更多輻射使氣候變暖
6:冰雪覆蓋 起放大器作用 就是假如一個外來干擾使氣溫變化兩度 那么則可能最後被放大到3度
7:氣溶膠更多的這種顆粒大體使氣溫下降

變化的歷史

遠古絕大部分時期都遠比現在熱,但這不是我們拒絕減排二氧化碳的理由,因為以上列出這些時期都有高二氧化碳含量.遠古炎熱時期雖然一片繁榮,但是那是生物對氣候逐漸緩慢變化適應的結果,而且過熱的時期如二疊紀末,出現最嚴重的生物滅絕。

水污染

水污染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徵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
緊缺的淡水
人類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廢水及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淡水的污染大大減少了全球可供淡水的資源量,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約有十多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清潔用水。無安全飲用水的數百萬人口 在開發中國家,無安全飲用水的人數不勝數。從人口角度看,非洲的情形最嚴重,至少50%以上的人口只有低劣水質的水可飲用。

地表水污染

泛指地表出露水資源的污染。長期以來,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使水道和湖泊中的磷酸鹽含量日益增多。這種過度營氧導致藻類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工業部門如果不妥善處理汞化合物和其他重金屬,也能造成嚴重的水污染。

地面沉降

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積內所發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現象,是一種不可補償的永久性環境和資源損失。引發地面沉降得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開採地下水資源以及石油、天然氣的開採。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

主要是由地表污水排放和農業面源污染引起的。農耕區過多使用氮肥,很容易造成地下水硝酸鹽含量超標。

海水入侵

沿海地區的地下淡水的過量開採會引發海水入侵,造成耕地喪失灌蓋能力,工業產品質量下降,人畜用水發生困難。

硝酸鹽污染

由地表污、廢水排放所引起的,包括河道滲漏污染地下水、城市化糞池、污水管的泄露以及垃圾堆的雨水淋溶等。污染源主要是農耕面源污染,農耕區過多施用氮肥,其中部份氮從土壤中流失並污染了地下水。

土地污染

土地因受到採礦或工業廢棄物或農用化學物質的侵入,惡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狀,使土地生產潛力減退、產品質量惡化並對人類和動植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和過程。按污染源不同,可分為工業污染、交通運輸污染、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四類。工業污染主要是工業排放的廢渣、廢水、廢氣造成大氣、水體和土壤等環境的污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