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太素》是中醫文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內經太素
- 作品別名:《黃帝太(泰)素》《太素》
- 卷數:30卷
- 類別:中醫著作
《內經太素》是中醫文獻。
《內經太素》是中醫文獻。內容簡介《內經太素》或稱《黃帝太(泰)素》、簡稱《太素》。全書共30卷。成書年代不詳。但可能更接近《內經》原貌。是解釋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最原始的文獻。《黃帝太素》是在《黃帝內經》的一種18卷傳本...
《黃帝內經太素》是隋代楊上善撰中醫學著作。原書30卷,今國內只存23卷殘本。此書是《黃帝內經》早期傳本之一,包括《素問》、《針經》(即《靈樞》)兩部分內容。楊氏據其內容性質之異同,各歸其屬,分為攝生、陰陽、人合、臟腑、...
《黃帝內經太素》是2018年7月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太素》為隋·楊上善撰,共30卷,是首部分類編纂整理、研究註解《黃帝內經》的著作。全書按攝生、陰陽、人合、臟腑、經脈、腧穴、營衛氣、身度、診候、...
《黃帝內經太素》是2018年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上善。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太素》,古代中醫學著作。隋代楊上善撰。原書30卷,今國內只存23卷殘本。此書是《黃帝內經》早期傳本之一,包括《素問》、《針經》(即《...
《黃帝內經太素第四版》是2022年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王洪圖教授到日本進行學術交流,得到日本友人小曾戶丈夫先生所贈《黃帝內經太素》二十五卷摹寫本。該書爲小曾戶丈夫監修,永田忠子模寫,其...
《黃帝內經太素校勘異同》是近代周源撰著的一部內難經類中醫文獻,成書於1911年。內容簡介 該書以袁爽秋白日本攜帶回國的《太素》作底本,與通行本《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互校異同,以還經文之原貌,故名。其互校之...
《黃帝內經太素四診補證》是隋代楊上善撰注、近代廖平補證的一部綜合性中醫著作,成書於1913年。版本信息 1923年上海千頃堂書局刊行。內容簡介 該書包括《黃帝內經太紊診皮篇補證》、《診筋篇補證》、《楊氏太素診絡篇補證》及...
《黃帝內經太素新校》是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雲。內容簡介 唐代名醫楊上善奉敕類編並注釋《黃帝內經》,撰成此書,共30卷。自唐至宋數百年間,此書與《靈樞》《素問》並列醫林,成為中醫界的必讀範本。然經靖康之難,此...
《缺卷覆刻黃帝內經太素》是隋朝楊上善編注的一本內難經類中醫文獻,三卷,日本盛文堂醫學頒布會1971年活字排印刊行。內容簡介 本書系《黃帝內經太素》日本仁和寺藏本扶缺之重刊本,其中包括仁和寺新出之卷十六、福井家新出之卷二十一...
同義詞 內經(《黃帝內經》的簡稱)一般指黃帝內經(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
《黃帝太素人迎脈口診補證》是民國時期廖平撰寫的一部內難經類中醫著作,1913年成都存古書局刊行,系《六譯館醫學叢書》之一。內容簡介 上卷載楊上善《人迎脈口診篇》,並將其與《內經》有關脈診內容加以對比研究;下卷分列人迎脈圖...
黃帝內經太素研究 《黃帝內經太素研究》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超塵
《 黃帝內經太素語譯》是 2005年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李克光,鄭孝昌。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太素語譯》是早期分類編纂、研究、註解《黃帝內經》的《黃帝內經太素》的語譯本。《黃帝內經太素語譯》以與其成姊妹篇的《...
《黃帝內經素問三家注·基礎分冊》以王冰次注、林億新校正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為基礎,附以楊上善奉敕撰注、蕭延平校正的《黃帝內經太素》和張介賓所著《類經》。書中根據主題對經注進行了分段,《黃帝內經素問三家注·基礎...
太素者質之始也,是宇宙生成鏈條中的第四階段。解讀 《列子·天瑞》:“太素者,質之始也。”張湛註:“質,性也。既為物矣,則方圓剛柔,靜躁沉浮,各有其性。”道家用語。指宇宙萬物之性最初形成的階段,在太易、太初、...
內經 內經,中醫術語。指內行於臟腑的經脈,與外行於肢節的部分(外經)相對而言。《黃帝內經太素》:“……十二經脈,入府藏者,以為內經。”
”漢 班固 《東都賦》:“昭節儉,示太素,去後宮之麗飾,損乘輿之服御。”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乃服》:“然既曰布衣,太素足矣。”清 黃鷟來 《和陶》之六:“被服太素中,何暇問紈綺。”隋唐·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素問三家註:運氣分冊》是2013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玉興。內容簡介 以王冰次注、林億新校正的“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為基礎,附以楊上善奉敕撰注、蕭延平校正的“黃帝內經太素”和張介賓所著“類經”。...
五泄是對泄瀉疾病的分類的總稱,古籍中有“《難經》五泄”為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是從臟腑角度對泄瀉進行總結與概括,“《黃帝內經》五泄”又稱“《太素》五泄”為溏泄、鶩泄、飧泄、濡泄、滑泄,是從病因病性和...
楊上善 ,隋代、初唐時人,享年93歲。正史無傳,官至太子文學,編有《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此書保存了早期的《素問》風貌,得到現代學者的重視,是研究《黃帝內經》的重要參考書。人物生平 林億《素問補註》序云:“及隋楊上善,纂...
浮腫者治其經是《內經》取穴法則之一,意指治療面部浮腫等症可取有關經脈五輸中的經穴。《素問·咳論篇》:“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名五邪刺。五邪為痛邪(瘡瘍)、大邪(病邪實盛)、小邪(正氣虧虛)、熱邪及寒邪。此“五者之病,皆在皮膚肌肉之氣分。”“刺癰者用鈹針”,使“腫聚散之”,消腫破結;“刺大者用鋒針”,“泄奪其有餘”,...
合治內府是《內經》取穴原則之一。指足三陽經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因足三陽經的支脈由此進入六腑。《靈樞·邪氣藏府病》:“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府者也……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內經太素》卷十一楊上善註:“此言...
”十六部究竟是哪些部位,《內經》中無詳細論述。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為:“九竅五臟,以為十四,四支合手足故有十六部”。王冰次注《黃帝內經素問》雲:“十六部者,謂手足二,九竅九,五臟五,合為十六部”。楊、王二說同,...
滎輸治外經是《內經》取穴法則之—,意指各經的滎穴和輸穴主治外行經脈所過處的病症。《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內經太素》卷十一楊上善註:“五藏六腑滎輸未至於內,故但療外經之病”;《類...
《瘧解補正》是清代廖平撰寫的一部溫病類中醫著作,成書於1913年,為《六譯館醫學叢書》之一。內容簡介 書中將《黃帝內經太素》中《瘧論》、《瘴瘧》、《論刺法》、《論四時》、《詳溫瘧》等篇有關章句摘出,認為瘧與傷寒同類,...
接經取穴是取穴法之一。又稱同名經取穴。十二經脈中,手足同名經脈上下相連線。根據這種關係,對某一經脈的病變可選取與其相連線的手經或足經上的穴位來進行治療。《黃帝內經太素》:“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陰、陽明之有病,宜療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