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刺

五邪刺為針對五種疾病所用不同針具治療的總稱,其中五邪為痛邪(瘡瘍)、大邪(病邪實盛)、小邪(正氣虧虛)、熱邪及寒邪。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鑱針,刺寒者用毫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邪刺
  • 出處:《黃帝內經》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古刺法名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靈樞·刺節真邪》:“刺有五邪”。指對五類病邪分別用不同針具予以針刺的治療方法。《黃帝內經太素》名五邪刺。五邪為痛邪(瘡瘍)、大邪(病邪實盛)、小邪(正氣虧虛)、熱邪及寒邪。此“五者之病,皆在皮膚肌肉之氣分。”“刺癰者用鈹針”,使“腫聚散之”,消腫破結;“刺大者用鋒針”,“泄奪其有餘”,使實邪得除;“刺小者用員利針”,“補其不足”促使正氣恢復;“刺熱者用鑱針”,使病邪“越而蒼(滄),出遊不歸”,熱除病卻;“刺寒者用毫針”,“徐往徐來”,溫益陽氣。

中醫套用

如何刺五邪,古文中是記載在五首七言韻語中,由於文字記載既有增添,又有脫漏,歷代注家未能很好地斷句和解釋。還是清代幾位文字學家顧炎武、江有誥等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近人劉衡如的《靈樞》校勘本也有過分析,但仍為許多人所忽視。只有將《靈樞》、《針灸甲乙經》、《太素》三書互相對勘,分析異同,按韻律作出判斷,才能全面顯示出這七言韻語的原來面貌。這七言韻語有似漢代歌鐃的韻味.是七言詩的濫觴,也是針灸歌訣的最初樣式,對於說明癰腫及虛、實、寒、熱各證的刺法是有啟迪意義的。
原文一開頭就把病邪分為五類:癰邪、大邪、小邪、熱邪、寒邪。怎樣刺五邪?接下就是一段韻文,作了總的回答:
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癉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痹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接下來是五首歌訣:
(一)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詭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所者,取之其輸寫之。
第一章講的是對癰邪的刺法。對於癰腫不能當它隆盛有膿時才針刺,要注重“易俗移性”給以消散,不讓釀成大膿。“諸陰陽過癰所者……”一語是早期添注,不應屬於正文。本章主旨解釋了“腫聚散亡”的治法。
(二)凡刺大邪曰以小,泄奪有餘 (乃益虛)剽其道;針乾其邪肌肉親,視之元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第二章講的是對大邪,即實邪的針刺方法,用鋒針刺出血以瀉實,“剽其道”指針刺穴道出血,後兩句的意思是針刺驅逐了邪氣使肌肉親和,看來沒有邪氣而恢復了真氣。末句“刺諸陽分肉間”屬早期添注;鋒針刺血以“井、滎分輸”為主。分輸,當指分肉間腧穴。本章主旨是解釋“大者必去”。說明用瀉而不用補。
(三)凡刺小邪曰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之間。
第三章講的是對小邪,即虛邪的針刺放法,凡刺虛邪是要用大的針——結合後文所說“刺小者用員利針”,依據(針灸甲乙經》訂正為“用員針”。“大”指的是員針。員(因)針是粗而圓的按摩用具,適用於按摩分肉之間,故說“補其不足乃無害”。末句“刺分肉之間”同屬早期加注。此章主旨解釋“小者益陽”,說明用補而不用瀉。
(四)幾刺熱邪越而滄,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道乎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第四章講的是對熱邪的刺法,結合後文“刺熱者用鑱針”的記載,可知這是淺刺皮膚的治法,暑令的刮痧是他的變法,近代演變為皮膚針,均有散瘀解熱的作用,本章的主旨在解釋“癉熱消滅”的治法。
(五)凡刺寒邪曰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真氣存。
第五章講的是對寒邪的刺法,採用徐進疾出的補法引至其神氣是寒者溫,徐入徐出則屬導氣法,此當以“徐往疾去”為是。“門戶已閉”,也是針後“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之意,同是套用補法。本章說的是“寒痹益溫”,即後文說的“刺寒者用毫針”。毫針因其纖細,不傷正氣,以治寒熱痛痹,尤多治寒痹,並可結合熨、灸各法,即所說“刺寒痹者納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