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皮層細胞是一薄層的專門上皮細胞,由一層扁平細胞所組成,呈多邊形,細胞的邊緣呈鋸齒狀,相互嵌合。它形成血管的內壁,是血管管腔內血液及其他血管壁(單層鱗狀上皮)的接口。上皮細胞指的是位於皮膚或腔道表層的細胞。上皮細胞根據器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尿常規的上皮細胞,是衰亡、脫落的皮細胞,沒有很特定的指向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皮層細胞
- 定義:由一層扁平細胞所組成,呈多邊形,細胞的邊緣呈鋸齒狀,相互嵌合
內皮層細胞是一薄層的專門上皮細胞,由一層扁平細胞所組成,呈多邊形,細胞的邊緣呈鋸齒狀,相互嵌合。它形成血管的內壁,是血管管腔內血液及其他血管壁(單層鱗狀上皮)的接口。上皮細胞指的是位於皮膚或腔道表層的細胞。上皮細胞根據器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尿常規的上皮細胞,是衰亡、脫落的皮細胞,沒有很特定的指向意義。
內皮層細胞是一薄層的專門上皮細胞,由一層扁平細胞所組成,呈多邊形,細胞的邊緣呈鋸齒狀,相互嵌合。它形成血管的內壁,是血管管腔內血液及其他血管壁(單層鱗狀上皮)的接口。上皮細胞指的是位於皮膚或腔道表層的細胞。上皮細胞根據器...
內皮層(endodermis):位於根部維管束外圍,系單層細胞構成。是皮層最內一層排列緊密、整齊的細胞;其細胞的左右徑向壁和上下橫壁有局部栓質化的帶狀加厚,稱凱氏帶。一些沒有次生生長的植物,在生長後期,其內皮層的細胞壁在凱氏帶基礎...
皮層是植物莖和根中表皮與維管束之間的薄壁組織。植物基本組織的主要成分,在根與莖指表皮與中柱之間的部分。最內部是內皮層與中柱相接,主要是由薄壁組織構成,其組成細胞略長,縱行排列,多數含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有時也含澱粉粒、...
SIRS中血管內皮細胞(VEC)也被激活/損傷,細胞的凋亡程式也被啟動。活化VEC通過極化、上調炎性細胞因子而參與炎性反應,而活化和凋亡的部分細胞脫落形成循環內皮細胞(CEC),導致內皮層屏障功能障礙、炎性細胞的粘附,這是SIRS導致的器官...
皮層最內一層細胞為內皮層,細胞排列整齊而緊密,在細胞的橫向壁和徑向壁上,常有木質化和栓質化的加厚,呈帶狀環繞細胞一周,稱凱氏帶(casparian strip)。在橫切面上,凱氏帶在相鄰的徑向壁上呈點狀,稱凱氏點。這是德國植物學...
也有全部細胞壁都加厚的,如毛茛內皮層細胞就是六面加厚。這種情況下,少數正對原生木質部處的內皮層細胞,仍保持初期發育階段的結構,薄壁不再增厚,這種薄壁細胞稱為通道細胞(passage cell),是控制物質轉移的通道。維管柱 (vascular ...
植物水分輸導是指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長距離運輸。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通過維管組織輸導至莖和葉。輸導方式 水在植物體內傳導的途徑為:根毛→根皮層→內皮層→根木質部導管→莖木質部導管→葉脈導管→葉肉細胞→氣孔或角質層,然後向大氣...
從橫切面上看,內皮層細胞的加厚壁呈馬蹄形,因而失去了透水透氣的能力。根的內皮層發生五面增厚。但其中仍有少數細胞保留著薄壁狀態,成為水分、養料內外交流的唯一通道,內皮層細胞的特殊增厚,對於控制根內液流的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內皮層細胞的細胞壁上有凱氏帶,阻止離子通過。皮層外的離子須經內皮層細胞的主動吸收才能進入內皮層細胞,再向中柱移動。離子進入中柱的另一條途徑是在被根的表皮細胞吸收之後,通過胞間連絲逐細胞地輸送,通過皮層細胞和內皮層,最後...
藻體內部構造:藻體厚度為160~220μm,皮層由6~14層細胞組成,厚度70~80μm,叉狀排列,有的稍背斜排列。外皮層細胞3~6層,頂細胞卵圓形,長4~6μm,寬3~4μm。內皮層細胞橢圓形或稍不規則形,寬3~15μm,長4~25...
在質外體途徑中,養分從表皮遷移到達內皮層後,由於凱氏帶的阻隔,不能直接進入中柱,而必須首先穿過內皮層細胞原生質膜轉入共質體途徑,才能進入中柱。養分在橫向運輸過程中是途經質外體還是共質體,主要取決於養分種類、養分濃度,根毛...
皮層最內一層排列緊密的細胞成為內皮層,在其細胞的徑向壁和橫壁上有一條木化和栓化的帶狀加厚區域,稱為凱氏帶。內皮層的這種特殊結構,阻斷了皮層與中柱間通過胞間隙和細胞等質外體運輸途徑,進入中柱的溶質只能通過內皮層細胞的...
因此,水分由外部質外體進入內部質外體時必須通過內皮層細胞的共質體途徑才能實現。英文名 apoplastic pathway 相關生理學名詞 共質體途徑 共質體途徑是指水分從一個細胞的細胞質經過胞間連絲移動到另一個細胞的細胞質,形成一個細胞質...
藻體橫切面觀:藻體厚300~730μm,由皮層和髓部組成。皮層厚70~100μm,一般由5~6層或6~10層細胞組成,背斜排列。外皮層由3~4層細胞組成,細胞長柱形或長橢圓形,頂細胞為長橢圓形,長7~10μm,寬3~5μm。內皮層細...
中柱鞘(pericycle)是根初生結構中,位於維管柱最外層緊貼內皮層的一層細胞,中柱鞘細胞分化程度較低,具有潛在的分裂能力,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形成側根、不定根、不定芽、部分維管形成層或木栓形成層。有時,中柱鞘的一部分為一層...
藻體橫切面觀:厚度為300~450μm,由皮層及髓部構成,皮層由8~12層細胞組成,背斜排列,厚度為93~165μm。外皮層為3~5個細胞,頂細胞為長橢圓形,長8~13μm,寬3~5μm。內皮層細胞為多角形或橢圓形,長6~11μm,寬5...
藻體橫切面觀:葉狀體由皮層與髓部組成,厚度為320~450μm。皮層由5~7層細胞組成,背斜排列,厚度為30~40μm。外皮層由3~4層細胞組成,頂細胞長橢圓形,長10~20μm,寬3~5μm。內皮層細胞3~4層,橢圓形或卵圓形,長7...
藻體內部構造:葉片橫切面觀,由髓層和皮層組成;皮層由2~3層細胞組成、外皮層細胞卵圓形或卵形,3.3~6.6×3.3~5μm,內皮層細胞為不規則長卵形,6.6~15× 3.3~5μm;髓層具少量的平周或垂周或斜向的絲狀細胞,反光...
金膜藻屬(Chrysymenia)為紅藻門(Rhodophyta)紅皮藻目(Rhodymeniales)紅皮藻科(Rhodymeniaceae)下的一個屬。藻體圓柱形,稍扁壓,很少扁平,中空,互生分枝,藻體由皮層和髓部組成;髓絲少許或無;內皮層細胞大,有的長有腺...
凱氏帶增厚,內皮層的細胞壁一特殊的方式進行增厚。其中一種即為凱氏帶增厚.進行凱氏帶增厚時每個細胞的徑向壁和橫向壁局部細胞進行平周分裂增厚成為帶狀,並且栓質化,這種圍繞細胞一周的特殊結構叫凱氏帶,這種增厚方式即凱氏帶增厚.
精子囊群生成斑狀;前果由支持細胞、頂生的3細胞造果枝和側生的營養皮層絲組成;受精後,果胞細胞會與支持細胞、助細胞融合。囊果為近球形,無柄,突出於藻體外,常數個沿分枝邊緣合生一起,具囊孔。四分孢子囊由內皮層細胞生成,...
雌配子體的果胞枝枝叢由內皮層細胞產生.主枝由10~12個以上細胞組成,果胞枝由兩個細胞組成,即果孢及其下位細胞,果胞壺形,末端有~條受精絲。輔助細胞枝枝叢亦由內皮層細胞形成,具有1~2條小分枝,主枝內6~8個以上細胞組成...
根的皮層層數反而減少(表1)。有人認為這樣可以使中柱與土壤更為接近。有些旱生植物中還可以發現皮層中分布有石細胞,但是它們的生理功能還不清楚。內皮層細胞壁加厚,凱氏帶變寬。凱氏帶的變寬,似與旱生的性狀有一定的關係。極端...
藻體橫切面觀:由皮層與髓部組成,體厚為50~150μm。皮層由4~5層細胞組成,背斜排列,厚度為20~35μm。外皮層為3層細胞,頂細胞圓形或卵形,長3~5μm,寬2~3μm;內皮層細胞橢圓形、卵圓形或圓形,長3~10μm,寬3~...
藻體內部構造:由髓層和皮層組成;內皮層細胞l~2層,胞徑9~20μm,外皮層由2層含有色素體的小細胞組成,胞徑約3~5μm,髓層由2層大的不規則形的薄壁細胞組成,胞徑73~125μm,髓層細胞間生有小的根絲細胞將髓層細胞隔開...
配子體的果胞枝枝叢由內皮層細胞產生,其主枝由7個以上細胞組成,果胞枝為2細胞、即果胞與下位細胞,果胞為壺形,末端有一長受精絲。輔助細胞枝枝叢亦由內皮層細胞產生,主枝由10個以上細胞組成,輔助細胞比枝叢細胞大,色素體較濃...
轉輸組織:在內皮層和維管束之間有幾層排列緊密的細胞,叫轉輸組織·轉輸組織常由三種類型的細胞構成:第一種是死細胞,細胞壁稍厚並輕微木質化,壁上有具緣紋孔,叫管胞狀細胞.第二種是活的薄壁細胞,常見充滿鞣質.管胞狀細胞常分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