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波沉積

內波、內潮汐沉積廣泛發育於深水海洋的各種環境中。在不同環境、不同水動力條件下形成的沉積特徵不同,其形成機制也有區別。根據現有的研究程度,內波、內潮汐沉積鑑別標誌歸納為如下幾點形成於深水環境,具有特徵的指向構造一雙向交錯層理,常見脈狀、波狀和透鏡狀層理,具有特徵的沉積層序,沉積物粒度較細,缺乏生物擾動構造,通常出現於海平面上升時期(He and Gao,1999)。此外,還可出現砂岩與頁岩的韻律性互層、雙黏土層、交錯層理與平行層理的互動出現、爬升波紋層理、魚骨狀交錯層理、再作用面等(Shanmugan,200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波沉積
  • 外文名:Internal wave deposition
  • 又稱:內波、內潮汐沉積
  • 成分:有陸源的,又有內源的
  • 環境:發育於深水海洋的各種環境中
  • 結構:粒度為砂級至泥級等
成分,結構,

成分

內潮汐和內波沉積通常是改造其他類型深水沉積的產物,如重力流沉積、深水原地沉積等。內波、內潮汐沉積的物質成分決定於它所改造的沉積物的成分,故既有陸源的,又有內源的,還可有火山碎屑物質。迄今所見者,以陸源組分為多。

結構

內波、內潮汐沉積的粒度為砂級至泥級。對於海底峽谷和其他溝谷中的內波、內潮汐沉積,以砂級為主,而對於平坦、開闊的非水道環境中的內波、內潮汐沉積,既有砂級和粉砂級的,也有泥級的沉積物。這是由其環境條件和沉積作用特徵決定的。對於砂級內潮汐沉積,顆粒形狀以次稜角狀至次圓狀為主,分選中等至較好。如對我國浙江桐廬地區上奧陶統堰口組內潮汐沉積8個樣品所作的薄片粒度統計分析表明該處內潮汐沉積以細砂至極細砂級為主,少數屬粗粉砂級,標準偏差變化於0.70~1.06之間。
以內源物質為乜要成分的內波、內潮汐沉積,生物顆粒常為其重要的或主要的結構組分。這些生物組分的粒度、圓度和分選,既與生物本身特徵有關,也與其搬運和沉積過程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