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東北部內孤立波的地震海洋學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拜陽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東北部內孤立波的地震海洋學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拜陽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南海東北部的內孤立波一般是由內潮在特殊地形條件下所激發。內孤立波對該區域的物理海洋狀況,如海洋能量傳輸、垂直混合等,以及海底界面過程,如沉積物的搬運和再懸浮,海底微地貌的形成等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南海東北部一直是內孤立波研究的前沿和重點區域。本項目擬通過多學科的結合,以反射地震數據為主,配合多波束資料及溫鹽等數據,對南海東北部內孤立波進行系統的地震海洋學研究。項目計畫利用高解析度的反射地震剖面,總結內孤立波的細結構特徵;通過分析不同水深及不同海底地貌情況下內孤立波的形態,研究內孤立波在淺化過程中的演變特徵;通過對地震資料進行真振幅分析以及與物理海洋數據的對比,研究沉積物的再懸浮狀況,結合多波束地形資料,探討內波對沉積搬運過程的作用及塑造海底微地貌的影響。
結題摘要
南海東北部的內孤立波一般是由內潮在特殊地形條件下所激發。內孤立波對該區域的物理海洋狀況,如海洋能量傳輸、垂直混合等,以及海底界面過程,如沉積物的搬運和再懸浮,海底微地貌的形成等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項目通過多學科的結合,以反射地震數據為主,配合多波束資料及溫鹽等數據,對南海東北部內孤立波以及在其影響下的海底沉積作用進行了系統的地震海洋學研究,獲得如下認識: 1. 通過拾取內孤立波的波形,我們研究了內孤立波的水平波數譜和垂向結構。水平波數譜顯示內孤立波在低波數段具有非常強的能量,通常比GM譜的能量大兩個數量級以上。我們將觀測得到的振幅的垂向變化曲線與內波本徵方程得到的理論解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當內孤立波到達海底而振幅仍未衰減至0的情況下,理論解無法解釋觀測曲線,其他情況則可以。 2. 通過統計分析內孤立波振幅隨海底深度的變化情況研究了內孤立波的分布以及極性反轉現象。我們將內孤立波的類型劃分為下沉型,過渡型和上抬型三種,並採用兩種方式對內孤立波的分布進行了擬合,一種是針對所有波的擬合,另一種是分別針對三種類型波的擬合。過渡型波的分布顯示出內孤立波極性反轉從220m左右深度開始,至130m左右深度結束。另外極性反轉與內孤立波振幅相關,振幅越大的波越早開始發生形態變化。 3. 通過模擬方法研究了內孤立波對固體部分成像的影響,研究表明內孤立波的經過可使其下方固體界面產生向上的凸起假象,表明海水細結構對固體勘探的成像存在影響,因此傳統將水體當作噪音簡單切除掉的處理方式可能存在問題。 4. 與多波束資料結合研究了南海東北部東沙海域的一些沉積現象和微地貌,包括海底霧狀層、沙丘和沖蝕條帶,通過與前人數值研究對比及討論認為內孤立波對該區域海底霧狀層和微地貌的形成或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