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律詩,詩的韻律大體分為外在律和內在律。這是指內在律的用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在律詩
- 屬性:內在律的用語
內在律詩,詩的韻律大體分為外在律和內在律。這是指內在律的用語。
內在律詩,詩的韻律大體分為外在律和內在律。這是指內在律的用語。自由詩雖然擺脫了定型的韻律,但並不是同韻律毫無相關,仍帶著韻律,這叫內在律詩。文章中有詩的表現手法和詩的優美性,通過韻律形式寫出的韻文,還有受散文形式的局限而...
《七律·有所思》是詩人毛澤東於1966年6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在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歷史關頭的複雜心境。首聯兩句,看似是時間上的偶然銜接,其實兩者原是具有密切內在聯繫的;頷聯陣線分明,是對文化大革命的正面描述,分別指革命小將和走資派;頸聯讚頌文化大革命的聲威;尾聯遙應開端,把視線收回...
該詩不但內在韻律美,外在的韻律也美,其意境描寫、平仄押韻、對仗工整可以說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葉劍英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同時又被推為當代中國詩壇泰斗之一,毛澤東生前很欣賞他的詩詞和詩才,曾在給陳毅元帥寫信談詩時說:“劍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學律詩,可向他們請教。”而該詩在...
《題多景樓》是作者被貶途中登多景樓而作,寫景抒情能使讀者很自然地去聯繫作者的身世和經歷,來深思體味內在的含意。在詩人眼裡,景色多變猶如變幻莫測的政治風雲,令人無所適從;憑欄遠眺,又勾起詩人對未來歲月的深切憂慮:宦海沉浮,自己不知將被拋向何方。以雄麗之景寫悲涼之情,是此詩特色。作者簡介 曾肇...
《鶯聲》出自於《全唐詩》,是唐代文學家羅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詞正文 井上梧桐暗,花間霧露晞。一枝晴復暖,百囀是兼非。金屋夢初覺,玉關人未歸。不堪閒日聽,因爾又沾衣。作者簡介 羅隱,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為唐代著名的詩人。自小聰明過人,才華出眾,成年後欲以文取仕,然而...
其次就是要形神兼備,即除了事物的外部特徵外,還要進一步體現出蘊藏於事物形體中內在精神實質來。而最高的要求則是遺貌取神,即為了更精確更豐富地表現客觀事物,詩人和藝術家有時會故意忽略它們的某些外部形態以突出其內在的精神。宋祁這篇詩,寫的是綠暗紅稀的時節,淒煙零雨的光景。詩人一上來便想到了不但人...
此詩風格沉鬱頓挫,手法老到圓熟,成語典故信手拈來,化入無痕,無一絲童稚氣,不像出自十七歲少年之手,這是家學淵源訓育和鬥爭實踐磨練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全詩意脈流注貫通,語詞率真豪壯,雖作者無意求工,但他高度的愛國熱忱構成其詩作的內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結合。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錢仲聯《夢苕庵...
新詩“內在律”的強調,徹底使形式上的格律變得無足輕重,從而繼承了明代民歌的精神,是其在現當代的一種成功轉換,是雜言詩從古到今的最完美表現。但從語言(表現為文白之辨)的角度來說,新詩的發展還有待歷史的驗證,重視內涵、重視內在律,成為新詩發展的富有創造力的新方向,當然,這個方向非一般人所能承擔並...
《渡河北》是南北朝北周文學家王褒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二句寫眼前秋景仿佛洞庭之畔,流露出思鄉之情;次二句一轉至現實的北方黃河之景;五、六兩句進一步寫“心悲”、“腸斷”的內在感受;最後二句以薄暮失道來描寫詩人迷茫悵惘、恍惚痛苦的情形。全詩層層深入,寫情真切,籠罩著慷慨悲涼的氣氛,頗具蒼勁、...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3)散文詩:...
《秋思》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借秋日之思抒發報國無門的英雄寂寞感,首聯通過正反對比寫出自己閒散江湖的落寞感,頷聯由“閒”引發開去,抒寫自己度日如年,天下大事付之一醉的牢騷和不平,頸聯用砧杵、井梧的秋日景色烘托情緒,更顯悲涼,尾聯用陳登的典故收尾,並回應開頭,指出自己渴望收拾...
《自嘲》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的首聯寫當時作者所處的險惡處境;頷聯寫他堅持鬥爭的行動;頸聯寫他堅持鬥爭的內在動力,即強烈的愛和憎;尾聯寫他戰鬥到底的決心。全詩內在邏輯性強,文字風趣,內容莊肅。作品原文 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¹,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²,...
《題夫差廟》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前四句指出夫差敗亡的原因,並予以譴責;後四句寫吳國的滅亡,為忠臣鳴不平。全詩多次用典但仍圓轉流暢,尤其是用虛詞關聯照應,使全詩化板為活、一氣呵成,充分體現出范成大純熟的藝術技巧。作品原文 題夫差廟 縱敵稽山禍已胎,垂涎上國更荒哉:不知養虎...
從此詩內容的內在聯繫來看,“聽”應在“見”之前,晨曦微露,詩人尚未出門,正是淅淅瀝瀝的小雨在窗外樹葉上傳聲,詩人興致勃發,出門觀看,方見雨絲在晨色中泛光。這聯是緊扣一個“小”字來狀雨。試想,大雨滂沱的話,怎見雨絲反照晨曦?同時,首聯將小雨置晨曦、樹木的背景中,既切題,又具詩情畫意。頷聯...
詩人把內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當中,感慨自己雖然四處飄零,但對國家的忠心卻依然像孤月般皎潔。昔人認為這兩句“情景相融,不能區別”。頸聯直承次句,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詩人積極用世的精神,運用借喻手法寫出了詩人雖然身處逆境但依然壯心不已的精神狀態。就律詩格式說,此聯用的是借對法。“落日”與“秋風”...
3.月中流艷:是指柔和的月光所給人的舒適之感,以及在這種柔光照耀下所呈現出來的美好景象。流艷,流露出來的艷美、瑰麗,實際上是事物外在的美好形態所反映出來的內在美的素質。與誰期:是與哪一個相會,實際上是供誰欣賞,讓誰享受的意思。期,是期會的意思。4.迎憂:迎來煩憂。急鼓:急促的擊鼓聲。疎鐘...
雲容水態,是生命的多姿多彩;嘯志歌懷,是生命的內在支撐。雖則生活無聊,但在一時多少豪傑的赤壁地區,能心甘情願做個普通的釣魚翁嗎?釣魚翁這個意象,一方面和隱逸的志趣相連,一方面又被柳宗元升華到傲視寒威的高度,很得杜牧青睞。”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年),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易》象正揭示了剛才經歷兇險一舉的內在含義。如果自己真能像伯昬無人與呂梁丈夫一樣,內心元氣充實,與自然合一,完全忘掉物我、利害、險夷之間的差別,順乎自然之理,使行動與之不期而合,那么雖然多歷風險,也可達到履險若常的境地。推而廣之,生活亦正同於行舟,也當順應自然之理,那么對不久前經歷的仕途...
人們都知道韓偓是寫作“香奩詩”的名家,而不很注意到他也是題詠景物的能手。他的寫景詩句,不僅刻畫精微,構思新巧,且能透過物象形貌,把握其內在神韻,藉以寄託自己的身世感慨,將詠物、抒情、感時三者融為一體,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此篇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詩題“惜花”,是對於春去花落的一曲輓歌。詩人的...
其詞多為男歡女愛、相思離別,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閒適生活,含蓄項正,意象繁富,內在凝練,於兩宋婉約詞史里影響巨大,在詞由小令向慢詞的過渡中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其初以《行香子》詞有"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之句,人稱為"張三中"。後又自舉平生所得意之三詞:"雲破月來花弄影"(《天仙子》);...
短短四句既寫出瞭望中所見,抒發了內在的個人情致,也暗含對畫面境界闊大、氣象雄渾的激賞。詩的後四句言志抒懷,暗蘊著詩人對山林美景尋幽探勝的嚮往。五、六句點出雄偉壯麗、氣勢不凡的大、小二華山,從正面比照襯托雁盪山、天台山景色同樣秀美,而今活脫脫浮現在畫家所繪的畫面上,令人騁目娛懷,神縈魂牽。煞尾二...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駱祥發《駱賓王詩評註》:在寫到“分形妝薄鬢,鏤影飾危冠”的同時,用上“隱榆非諫楚,噪柳異悲潘”的典故,表明秋蟬隱榆而鳴、寄柳而唱並不是為了圖利,也不是因為自悲。這就把端守高節、不同凡俗的品質刻劃出來,使外形美和內在美高度統一起來。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26—684後),唐代文學...
這首詠蟬詩,沒有把重點放在形貌的描繪刻畫,而是揭示它的內在感受與深層情感。詩的前四句寄寓自己窮困潦倒的處境和悲憤無奈的心情。“本以高難飽”寫出“高”與“飽”的矛盾,表明自己志行高潔,卻不逢於時。“一樹碧無情”披露了現實環境的冷酷。這就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抒寫了自己不幸遭遇的原因。後四句寫出...
認為認識梅花須從梅花獨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內在品格或內在精神,來品評。老詩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能夠只從外表有無綠葉與青枝來分辨梅花和桃杏呢?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
從而領起以下六句,反襯自己長期宦遊各地不得返鄉;今雖暫得歸鄉,而因職事在身,功業未遂,仍不能如古志士仁人的榮歸故里的遭際,內在邏輯十分嚴謹。通讀全詩,雖多飄泊失意之嘆,但仍然不乏對仕途的熱切追求,表現出不做出一番事業就不返鄉的進取精神。名家點評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二:一氣直下,以...
因此,這兩句內在含義即是:有人比得上柳惲的文采,但我卻怕他苦吟;有人比得上楊朱的見識,但我卻又怕他過於多淚。頸聯寫只能與野鶴寒松為友,也是突出生活的孤獨,從中也看出詩人對周圍世俗的煩厭,詩人認為這西溪郊外的野鶴寒松遠甚過那些世俗,才是自己的知己,見出詩人的孤高品性。尾聯是詩人自我排解,...
這裡“太孤絕”三字,和前面第三句“千嶂外”一層映帶生情,使全詩內在的抒情脈絡貫串一氣,縈拂有致,再一次抒寫了詩人的孤憤之情。這首詩通過一個狹小的題材,銘記了詩人南遷途中的一段感情經歷。全篇有高視人間、洒然超脫的氣度,有虛無縹緲、優美神奇的意境,有玲瓏宛轉、層層顯現的結構。名家點評 清·查...
因此,詩人在頷聯中以形象化的語言,極為深刻地揭示了這一內在的根源。這兩句詩對比強烈,內涵豐富。鄭袖“嬌嬈”,可見其嬌妒、得寵之態,而“酣似醉”,足見懷王對他的寵幸和放縱;屈原“憔悴”,可見其形容枯槁、失意之色,而“去如蓬”,足見屈原遭放逐後到處流落,無所依歸的漂泊生涯。詩人正是通過小人...
其內在節奏明顯加快,最後一發而不可收,終於匯入了作者有關春天——未來的美好展望和憧憬之中:“與君攜手共芳晨。”全詩激情澆注,一貫而下,春的意象群與路的意象群交替出現,如同兩根紅線,時而平行,時而交叉,彼此生髮推動,最後合攏為一體,形成了一股無與倫比的合力,推向代表革命勝利的充滿希望的未來,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