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蟬(唐代駱賓王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秋蟬》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是詩人與友人唱和之作《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的第三首詩。這首詩借物喻人,極言秋蟬之高潔脫俗的同時,表明自己既非求利、也非自憐的情操,突顯堅守道義、不懼危難的品質,也暗流諷世之意。此詩詞句甚工,筆觸細膩,然藝術手法較為單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蟬
  • 出處:《全唐詩》
  • 作者:駱賓王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蟬
九秋行已暮,一枝聊暫安。
隱榆非諫楚,噪柳異悲潘。
分形妝薄鬢,鏤影飾危冠。
自憐疏影斷,寒林夕吹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九秋:謂秋季,因秋季有九十天,故稱。
⑵隱榆:《韓詩外傳》載,春秋時,楚莊王欲伐晉,孫叔敖以榆樹上的蟬為螳螂食,螳螂食蟬時,又有黃雀欲食螳螂,黃雀將吃螳螂時,又有少年欲用彈弓射黃雀。說明前貪須防後害。
⑶潘:指潘岳,字安仁,省稱潘安,晉代的美男子,潘岳《秋興賦》:“蟬嘒嘒而寒吟兮,雁飄飄而南飛。”
⑷薄鬢:魏文帝宮人有莫瓊樹,乃制蟬鬢,縹眇如蟬翼,故稱。
⑸危冠:高冠。一說指武冠,武官戴,以蟬形為紋飾。《續漢書·輿服志》:“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眼看已到了九月秋暮,且找一根樹枝暫時安身。
隱蔽於榆葉並非為了進諫楚莊王,在柳枝上歡噪有異於潘安的悲蟬。
分化形象妝飾美女鬢髮,雕鏤成景紋裝飾巍巍高冠。
自己憐惜要斷滅的蟬影,寒林到晚上又增加新寒。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致作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當時詩人剛返回家鄉兗州,適應了閒居的狀態,故這一時期的作品也大多輕快積極。駱賓王返回兗州,在忙亂完家事和應酬之後,決定利用閒暇,盡情邀游,以滿足自己因仕途羈旅而長期受到壓制的樂山好水、詩酒嘯聚的心愿。因而經常和當地詩友一起漫遊,還多次外出和散布各地的詩友聚會,兩年時間裡,足跡幾乎遍及魯地。毛司馬是駱賓王早年遊學時結交的好友,是年酷暑消退,秋風初起,駱賓王就來到淄州和他相聚。這首詩即是與毛司馬唱和分詠秋風、秋雲、秋蟬、秋露、秋月、秋水、秋螢、秋菊和秋雁的組詩《秋晨同淄川毛司馬秋九詠》中的第三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通過擬人化的創作方法,極言秋蟬之高潔脫俗。前兩句描寫秋蟬在暮秋時節,於寒風中棲於孤枝的孤寂景象,其高潔的形象已然顯現。三、四句為借古喻今,通過用典來說明秋蟬的悲鳴既非求利,也非自憐。其中借物喻人的意味非常明顯,詩人自身的情操躍然紙上。五、六句描寫秋蟬在寒風中恭敬地裝飾容貌、保持形象,暗指詩人在患難中堅守道義、不懼危難的品質。結尾兩句以細膩的筆觸描寫秋蟬在寒風中的無奈與悲愴,將畫面的美與詩意的美相融合,使人讀來唏噓不已。
此詩詞句甚工,筆觸細膩,生動形象地描摹了世態並流露出諷世之意。詩人在詩中以蟬喻己,表明了自己的高潔品質與堅守道義的志向。詩中雖然流露出對過往的無限感慨,但並未因此傳達消極避世的思想。此詩讀來朗朗上口,所用詞句精雕細琢,但算不上嘔心之作,因此布局立意未能有所創新,藝術手法也較為單一。

名家點評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駱祥發《駱賓王詩評註》:在寫到“分形妝薄鬢,鏤影飾危冠”的同時,用上“隱榆非諫楚,噪柳異悲潘”的典故,表明秋蟬隱榆而鳴、寄柳而唱並不是為了圖利,也不是因為自悲。這就把端守高節、不同凡俗的品質刻劃出來,使外形美和內在美高度統一起來。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26—684後),唐代文學家。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兵敗後不知所終,或說被殺,或說為僧。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詩雖多抒寫個人失意愁怨之情,但不刻意雕琢,對扭轉初唐浮華詩風有一定貢獻。有《駱賓王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