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兒爺(玩具)

兔兒爺(玩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兔兒爺是北京市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屬於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

人們按照月宮裡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後,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

它淵源於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來,月宮玉兔逐漸從月崇拜的附屬物中分離出來,在祭月儀式中形成了獨立的形象,並逐漸豐富。兔兒爺兼具神聖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遊樂的功能於一體。如今兔兒爺已經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兔兒爺
  • 外文名:rapt
  • 性質:傳統手工藝品
  • 保護程度: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
  • 節日:中秋
  • 起源:明代末期
歷史發展,民間風俗,玩具外形,製作方法,玩具現狀,社會影響,民間文化,寓意,歇後語,神話傳說,中秋形象大使,

歷史發展

兔兒爺是在明朝末年出現的。明人紀坤(約1636年)在《花王閣剩稿》中記載:“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拜之。”這是最早的關於兔兒爺的記載。兔兒爺也許就是照著“月光紙”上的玉兔形象用泥塑造出來的。
兔兒爺兔兒爺
清朝建立後,滿族統治者不僅沒有破壞漢族祭月的傳統,反而繼承得相當虔誠。後宮的祭月活動更是鄭重其事,搞得紅紅火火。連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也沒忘記拜月祭兔。那一年,慈禧太后在逃出京都後恰逢中秋,她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就舉行過祭月之禮。清人金易、沈義羚所著《宮女談往錄》中寫道:“晚飯後按照宮裡的習慣,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著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罷。‘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讀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裡搗藥),插在香壇里……就這樣,由皇后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從這個故事中還可以看出,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
民間祭兔卻沒有這么莊重規矩,突出了游賞性質。百姓把玉兔稱做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非常親切,皇家的禮俗由此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民間節日。到清末時期,兔兒爺變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節兒童的玩具。
民國時期,雖然又改朝換代了,但祭拜並玩賞兔兒爺的風俗仍在延續。一到中秋節,兔兒爺的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都有賣兔兒爺的攤子。前來買兔兒爺的大人小孩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著名作家舒乙先生回憶起那時滿大街兔兒爺的時光,曾深情地說:“童年時候兔兒爺就是中秋節的象徵,沒有了兔兒爺好像就不是中秋節。孩子們都得買兔兒爺,大家都覺得要是連兔兒爺都不買那還怎么得了。”
即使在日軍侵華期間,兔爺兒依然盛行。

民間風俗

爺,是封建時代對地位尊貴者的敬稱。每逢中秋,“請”一尊泥塑的“兔兒”且稱之為“爺”恭而敬之地“供”起來。
玉兔不是凡間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廣寒宮裡的神兔,不能隨便捉來玩耍,要玩,只有“請”一尊泥塑的稱為“爺”的“兔兒”恭而敬之地“供”起來。
舊時過中秋,祭月是主要的活動。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戶戶的庭院裡,都要面向東南方擺設一張八仙桌,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藕、西瓜等。桌前鋪有一塊紅氈供人們祭拜之用,布置停當後,只見月亮漸漸由東南升起,家中的女子(京城習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說)依長幼順序,一一叩拜月亮。供畢,全家團坐,飲酒賞月,分享瓜果、月餅等祭品。故民間又稱中秋節為“團圓節”。桌上的毛豆枝,是專門為“兔兒爺”準備的。

玩具外形

常見的“兔兒爺”,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樣。而且,插在頭盔上的野雞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後語:“兔兒爺”的翎子--獨挑。後來,“兔兒爺”又由單個武士,發展成整出武戲的“兔兒爺”,如《長板坡》、《天水關》、《戰馬超》等,其服裝、道具,無一不和舞台上相似。再後來,又有了反映人們日常生活的“兔兒爺”,如剃頭的“兔兒爺”,推車、挑擔的“兔兒爺”等等。甚至人們還把“兔奶奶”也請到了供桌上,讓他們夫唱婦隨,二者衣著打扮,也隨時代變遷而變化。

製作方法

兔兒爺是用模子翻塑出來的,先把黏土和紙漿拌勻,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兩個半身的模子裡,等乾燥後倒出來,把前後兩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層膠水,再上色描金。此外還有捏的一種做法。
兔兒爺兔兒爺
兔兒爺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頭戴金盔,身披甲冑,背插令旗或傘蓋。它的坐騎有獅、虎、鹿、象不等。兔兒爺左手托臼,右手執杵,做搗藥狀。此外,還有刮打嘴的兔兒爺,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線,扯之,則兔唇亂搗。總之,種類繁多,不一而足。舊京,有以此為業者,每進舊曆八月,便設攤於街頭,適成節日點景。
清代詩人櫟翁《燕台新詠》曾寫“兔兒節”一詩:“團圓佳節慶家家,笑語中庭薦果瓜。藥竊羿妻偏稱寡,金塗狡兔竟呼爺。秋風月窟營天上,涼夜蟾光映水涯。慣與兒童為戲具,印泥糊紙又搏沙。”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玩具現狀

現兔兒爺境況可大不如前了,已然成了稀罕物。即使在春節的廟會和中秋節期間也很少見到兔兒爺的身影,兔兒爺在北京的廠甸、後海以及少數商場的工藝店裡還能偶見。孩子也漸漸地不知道兔兒爺是什麼了。儘管如此,兔兒爺那美麗的傳說故事和生動可愛的形象並沒有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去。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在他們單純而清貧的童年記憶中,兔兒爺永遠是隆重華美的。2004年陽春三月,著名書法家啟功老先生得知要選奧運會吉祥物的訊息時,竟然毫不猶豫地說:“如果現在要我投票,我就投兔兒爺一票。”懷念兔兒爺的情結可見一斑。
兔兒爺兔兒爺
現如今,在北京的東嶽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中保存了一些各種造型的兔兒爺玩具。

社會影響

兔兒爺影響到了北京人生活的諸多層面,在兔兒爺身上不但體現了北京戲曲、節日生活等民俗文化的流變,還體現了老北京人的精神。典型的兔兒爺騎虎的形象,因為老虎的兇猛正襯託了兔兒爺的神通廣大,它雖屬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不過也表現出了老北京人樂觀豁達面對生活的態度。“尤其是其將神和玩具有機結合,是只有北京文化——見過大世面,經歷過大風雨,既體驗了奢華富貴,又經歷了衰落炎涼之後的一種大悟,及由此產生的一種蔑視權貴及至神祗,對一切採用實用主義態度,才能產生的文化民俗事象。”
兔兒爺兔兒爺
正因為此,老舍的《四世同堂》中,祁老爺子想到他的子孫“將要住在一個沒有兔兒爺的北平,隨著兔兒爺的消滅,許多許多可愛的、北平特有的東西,也必定絕了根!”
可以說,兔兒爺是北京文化的代表,越來越得到社會民眾的關注。每逢中秋,市面上還會出現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兔兒爺;在廟會等傳統文化場所,兔兒爺也是深受遊客歡迎的“常客”,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號。

民間文化

寓意

坐象兔兒爺,象與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
坐虎兔兒爺,虎為百獸之王,是統帥,寓意事業興盛,人脈廣博。
麒麟兔兒爺,因麒麟吐書的典故而流傳,象徵著學識廣博,學業有成。
坐葫蘆兔兒爺,因葫蘆與福祿同音,象徵著福祿雙全。

歇後語

“兔兒爺”出水——兩腳泥;“兔兒爺”洗澡—— 一灘泥“;兔兒爺”掏耳朵——崴泥;“兔兒爺折跟頭——窩了犄角”;“兔兒爺拍心口——沒心沒肺”;“兔兒爺打架——散攤子”;“兔兒爺戴鬍子——假充老人兒”等。

神話傳說

關於兔兒爺還有一段傳說: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
兔兒爺兔兒爺
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

中秋形象大使

2010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布及推廣“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兒爺”形象,推出了奧運福娃設計者之一、也是2012年兔年郵票設計者吳冠英設計的嶄新兔兒爺形象。
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認為,選擇兔兒爺作為北京中秋佳節的形象大使,一則因為它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號,二則它具備玩賞趣味,可以為節日增添喜慶祥和的氣氛,更承載著京城百姓的浪漫心性。新兔兒爺形象已經在相關部門完成著作權登記。
2016年,中秋將至,泥彩塑大師雙彥也到了最忙的時候,由他純手工製作的“兔兒爺”每年這會兒都供不應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