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魯克蕨屬是早侏羅世至早白堊世產生在馬爾加什島和南極地區的植物化石,種類分為:布朗克魯克蕨(相似種),瘦直克魯克蕨,似克魯克蕨屬,侏羅似克魯克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克魯克蕨屬
- 拉丁學名:Kluki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無患子目
- 科:漆樹科
- 屬:克魯克蕨屬
- 種:克魯克蕨種
- 分布區域:南極,馬爾加什島,中國浙江,中國河南
化石簡介,特點描述,化石分類,
化石簡介
中 文 名 :克魯克蕨屬
拉丁文名:Klukia
蕨葉大,三次羽狀分裂,生殖葉與營養葉同行,主軸及羽軸比較細弱;小羽片一般作櫛羊齒型;孢子囊卵形 0.5 mm長,單獨著生於側脈上,在中脈的兩側各排成一行,環帶橫列,完全,頂生,由單行厚壁細胞組成,縱向開裂 。
時代產地:北半球,南美,馬爾加什島,南極; 早侏羅世至早白堊世。
特點描述
葉大,三次羽狀複葉,末二次羽片互生,以寬角自主軸伸出,間距4cm,上下末二次羽片互相蓋覆,自基部至中上部,寬度變化幅度小,至上部方緩慢地向頂端收縮。末次羽片箭形,互生或半對生,與末次二軸成50°-60°角,間距5-7mm,上下羽片不互相掩蓋。小羽片細小,卵形至長卵形,排列緊密,略向前傾,前側邊較直,基部略收縮,有時稍向外凸,後側邊略呈弧形彎曲,基部略下延,頂端鈍圓或鈍尖,全緣。中脈下延,頂端分叉,側脈下行式,略細於中脈,以40°-50°角伸出,多數為3-5對,大的小羽片可達8對。上行基部第一枚小羽片向軸靠攏或覆蓋,下行基部第一枚或前數枚小羽片常稍短。實小羽片形態與祼小羽片同,孢子囊橢圓形。
化石分類
布朗克魯克蕨(相似種)
形態描述:蕨葉二次羽狀分裂,中軸比較粗; 羽片互生,線形,兩側近平行; 小羽片,小,全緣,線形至長方形,頂端鈍圓互相緊擠。但不相連線,以一鈍角著生於羽軸,直指側前方;葉脈不很明顯,中脈隱約可見,側脈似一次分叉,實羽片未發現 。
時代產地:浙江壽昌東村白水嶺,建德群; 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
瘦直克魯克蕨
形態描述:蕨葉三次羽狀分裂,中軸粗而圓,木質。二級羽片,羽片和小羽片均互生。羽片披針形或三角形,長1~3 cm,寬 0.6~1.2 cm。小羽片櫛羊齒型,狹長,頂端鈍尖或圓,全緣或羽片基部小羽片有時呈波形邊緣。上表面凸起,葉脈深陷葉質內,邊緣多少反卷。最大小羽片長 5 mm,寬約 1.5 mm。下先出型序列,排列緊湊。中脈清楚;側脈不明顯。孢子囊卵圓形,環帶頂生橫向,約由 14 枚細胞組成。孢子囊沿中脈兩側排列成行,2~7 對 。
時代產地:內蒙古察右中旗,南蘇勒圖組;早侏羅世
似克魯克蕨屬
形態描述:蕨葉小型,至少三次羽狀。營養小羽片葉脈弱,楔羊齒形。生殖羽片與營養羽片相似,生殖小羽片明顯退縮。孢子囊成兩排著生於小羽片背面,每一枚小羽片上有5到 6 對孢子囊。孢子囊近球形或桶形。環帶頂生,完全,由單排厚壁細胞組成,縱向開裂。遠端面(distal plate)是由多個薄壁細胞組成。孢子產量多達800個以上。孢子圓三角形,三縫,表面近於光滑 。
時代產地:河南義馬;中侏羅世
侏羅似克魯克蕨
形態描述:蕨葉至少三次羽狀,小型。營養羽片與生殖羽片共同保存,但未見直接相連。營養羽葉末次羽軸寬 0.5~0.8 mm,光滑。末二次羽軸寬約 1.0 mm,光滑。末次羽片互生,長10 mm,寬8 mm左右。小羽片下先出,卵形,長 3~4 mm,寬2~3 mm,頂急尖,邊緣淺裂為 3~4個卵形裂片或不裂,羽片頂部的小羽片一般不分裂,長 1~2 mm,寬 1~1.5 mm。葉脈弱,楔羊齒形,中脈不顯。末二次生殖羽片披針形,長 30 mm,寬約 12 mm,近對生到互生。末次生殖羽片長8~10 mm,寬 5~8 mm,最寬在基部。生殖小羽片退縮,長約 3 mm,寬 0.8 mm 左右,下先出。孢子囊以較規則的兩排狀著生於小羽片背面,在肉眼下可分出個數,一般每枚小羽片上有 5~6 對孢子囊,在小羽片頂部往往還有一個,即每一小羽片上常有 11 或 13 個孢子囊。孢子囊近球形或桶形,無囊柄,直徑200~250 μm。環帶著生於孢子囊的頂部,完全,由13~15 厚壁細胞組成,排成單列。環帶中有 3~4個壁相對較薄的細胞,為開裂的位置。在孢子囊頂部,環帶圍繞著一個直徑約 100 μm,由多個薄壁細胞組成的遠端面。每一個孢子囊產多達 800 個以上的孢子,可能超過 1 000 個。孢子極面觀圓三角形,直徑 30~40 μm。三射線直,隆起,達孢子邊緣的 2/3 處,長 10~12 μm,表面近於光滑,見有極細微的顆粒。一些未成熟的孢子表面有不規則的褶皺條紋。
時代產地:河南義馬;中侏羅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