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夫蘭號輕型巡洋艦

克利夫蘭號輕型巡洋艦

美國海軍克利夫蘭號(CL-55)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造的28艘美國海軍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中的首艦

她是第二艘以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命名的艦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克利夫蘭號
  • 英文名稱:USS Cleveland (CL-55)
  • 國家美利堅合眾國
  • 別稱:Charlie Love Five Five
  • 代碼:NICM
  • 建造地:紐約造船公司.新澤西州卡姆登
  • 名稱來源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
  • 船體編號:423號船體
  • 訂購時間:1938年5月17日
  • 建造時間:1940年7月1日
  • 下水時間:1941年11月1日
  • 服役時間:1942年6月15日
  • 退役時間:1947年2月7日
性能數據,服役事件,

性能數據

排水量
11744長噸(11932噸)(標準)
——————
14131長噸(14358噸)(最大)
艦長
610英尺1英寸(185.95米)(全長)
608英尺(185米)(兩柱長)
艦寬
66英尺4英寸(20.22米)
吃水深度
25英尺6英寸(7.77米)(平均值)
25英尺(7.6米)(最大)
動力系統
4 × 巴布考克&維克斯式鍋爐,氣壓634 psi
可提供100,000 馬力(75,000kW)
推進系統
4 × 通用電氣蒸汽輪機
4 × 螺旋槳
最大航速
32.5kn (37.4mph; 60.2km/h)
最大航程
11,000nmi (20,000km)
15kn (17mph; 28km/h) (在該速度基礎上)
艦員
1,255 人,包括70名軍官
武備
4 × 三聯裝 6 英寸/47 倍徑MK-16高平兩用炮
1943年7月10日,航空母艦布魯克林號(CL-40) 的三個炮塔及空彈殼1943年7月10日,航空母艦布魯克林號(CL-40) 的三個炮塔及空彈殼
6 × 雙聯裝 5 英寸/38 倍徑MK-12高平兩用炮
弗萊徹級驅逐艦弗萊徹級驅逐艦
12 × 40 毫米 (1.6 英寸) 博福斯對空機炮
克利夫蘭號輕型巡洋艦
13 ×單管20 毫米 (0.79 英寸) 厄利孔防空炮
1942,英國皇家海軍黛朵級防空巡洋艦1942,英國皇家海軍黛朵級防空巡洋艦
裝甲
水線裝甲帶:3.25-5英寸(83-127毫米)
——————
甲板:2英寸(51毫米)
艙壁:1英寸(30毫米)
炮塔正面:6.5英寸(170毫米)
炮塔頂部:3英寸(76毫米)
炮塔側面:3英寸(76毫米)
炮塔後方:1.5英寸(38毫米)
炮塔座:6英寸(150毫米)
指揮塔:2.25-5英寸(57–127毫米)
艦載機
4 × 水上飛機
其它
2 × 船尾飛機彈射器

服役事件

1942年10月10日在清掃了諾福克的切薩皮克灣後,克利夫蘭號加入了一支特混艦隊,離開百慕達(10月29日)前往入侵北非——這是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個新型軍艦。
11月8日,她用火力掩護了法屬摩洛哥穆罕默迪耶的登入行動,一直巡邏到11月12日,並於11月24日回到諾福克。
太平洋戰爭時期克利夫蘭號於1942年12月5日前往太平洋,並於1月16日到達埃法特島。 她在索羅門群島的第一次任務是從1月27到1月31日期間在第18特混艦隊護送一支部隊到瓜島,在1月29日到30日,克利夫蘭號在倫內爾島之戰中於猛烈的空襲下向敵人開了火。
1943年3月6日,克利夫蘭加入了第68特混艦隊後,前往新喬治亞海峽炮擊科隆班加拉島維拉港上的日軍機場,然後參加了布萊克特海峽戰役中擊沉驅逐艦峰雲和村雨的夜間行動。
6月,克利夫蘭號的指揮官換成了Andrew G. Shepard艦長 。仍然是在68特混艦隊,“麥利爾突擊隊”,克利夫蘭號參加了7月30日轟炸肖特蘭群島的行動,並於7月12日為索羅門群島的登入作戰提供火力支援。在悉尼經過短暫修理後,克利夫蘭號前往參加10月26日至27日的特雷熱里群島火力準備。
11月1日,她所在的特混艦隊前往轟炸布卡島和波利斯為進攻布乾維爾島的部隊提供支援,又於當天趕向南方壓制肖特蘭群島的海軍基地,並於當晚在聖喬治角海戰中攔截了一直日軍艦隊,後來因為這次戰鬥克利夫蘭號受到了海軍集體嘉獎。克利夫蘭利用火控雷達向4艘日軍巡洋艦傾瀉火力達一個小時,協助擊沉了川內號,然後追擊逃跑的艦隻直到黎明。克利夫蘭隨後受到一次空襲,被一束炸彈擊中,但也擊落了數架戰機。
12月23日,她回到布卡島進行另一次炮擊,然後於1944年2月13日到18日在楚克群島和格林島之間巡邏,期間美軍奪取了後者。
在支援了3月17日到23日的奪取埃米爾島的行動後, 克利夫蘭號前往悉尼進行補給和修理,然後與4月21日回到索羅門群島準備馬里亞納群島戰役。在5月20日的一次試射中意外遭到了回擊並被炮彈夾叉,但未直接命中,她很快就讓岸炮啞了火。
從6月8日到8月12日,克利夫蘭參加了馬里亞納戰役。7月24日,在對提尼安島的進攻中,克利夫蘭前來協助諾曼·斯科特號驅逐艦。諾曼·斯科特號在幾秒內被岸炮命中6次。克利夫蘭在諾曼·斯科特和岸炮之間機動,防止她再被擊中。 她進行壓制性炮擊並為進攻的部隊提供火力支援,直到6月19日到20日加入58特混艦隊參加菲律賓海戰役。儘管很少有敵機能穿過美軍艦載戰鬥機的防空網,克利夫蘭仍然擊落了至少一架敵機,並協助擊落了另一架。
9月12日到29日,克利夫蘭參加了對帛琉的進攻,然後再10月5日從馬努斯島前往美國本土進行大修。1945年2月9日她到達蘇比克灣並在2月13日到14日前往炮擊科雷希多島,在登入之前有效地對堡壘進行了壓制。在繼續支援菲律賓戰場的過程中,她為普林塞薩港,米沙鄢和棉蘭老島的Malabang-Parang地區的登入行動提供了掩護。
6月7日,克利夫蘭從蘇比克灣出海,作為部分掩護部隊為6月10日汶萊灣的登入作戰提供火力掩護。 她在6月15日回到蘇比克灣,然後行至馬尼拉接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及隨從人員來對巴厘巴板的突襲進行觀察。在6月30日到達後,次日上午她進行了登錄前的火力準備,在麥克阿瑟對登入區域進行了視察後前往馬尼拉,並與7月3日到達。
7月13日克利夫蘭號跟隨一個新的特混艦隊前往沖繩,於7月16日到達。以此為基地,直到8月7日,這支艦隊對日軍艦隻進行了一系列掃蕩,以保證盟軍對中國南海的控制。9月9日克利夫蘭號從沖繩啟航,通過掩護在歌山縣的盟軍俘虜撤離來支援對日本的占領行動,然後一直扮演海軍占領軍的角色,直到第六集團軍在本州登入。
戰後 ,在東京港經過短暫停留後(10月28日-11月1日),克利夫蘭號行經珍珠港,巴拿馬運河,於11月5日到達波士頓進行大修。1946年4月份,她駛離新港進行各種訓練,包括在百慕達的一次海軍恢復性訓練,又於7月份到哈利法克斯港和魁北克,然後到費城進行撤編登記。克利夫蘭號於1947年2月7日退役封存,直到1960年作為廢品出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