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裕堂位於福建省雲霄縣下河鄉三星村赤泥社,是仙石、三星、後山張姓開基祖的宗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裕堂
- 地理標誌:雲霄縣下河鄉赤泥社
光裕堂位於福建省雲霄縣下河鄉三星村赤泥社,是仙石、三星、後山張姓開基祖的宗祠。
番禺蔡氏大宗祠俗稱光裕堂,在番禺市橋鎮蔡邊村。建於民國12年(1923),旅居古巴等地華僑捐建。1981年重修。坐東北向西南,三路四進二天井建築,由頭門、鐘鼓樓、拜亭、光裕堂、後堂和廊廡組成。頭門前鋪砌花崗岩石地坪,前開...
光裕堂是濡須劉氏宗祠名,劉氏光裕堂露字號族譜一份,於民國十年六修,全卷分32冊,49年戰亂有宗親至台灣時帶走其中12冊。譜序由清光緒恩科舉人、浙江鹽大使、姻親方澍所書。內容簡介 濡須,今安徽蕪湖市無為縣之區域也。經數次多方...
光裕堂有:醫堂名,建於清代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蔡氏大宗祠(光裕堂);劉氏宗祠光裕堂,濡須劉氏宗祠。濡須劉氏宗祠劉氏光裕堂已不僅僅局限於無為縣當地,已涉及台灣、江西、廣東、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已呈方興未艾之勢!
光裕堂是湖南的聶氏宗祠名。明洪武年間,遵太祖朱元璋聖諭,世居江西省豐城縣地名庵子山的光裕堂聶國宗公第五代世孫大鵬公奉旨調署湖南省衡州府清泉縣(今衡陽市衡南縣)卜居,鵬公等攜妻帶子,迤邐千里,乘舟順贛江而下過長江入洞庭...
光裕堂位於福建省雲霄縣下河鄉三星村赤泥社,是仙石、三星、後山張姓開基祖的宗祠。光裕堂位於福建省雲霄縣下河鄉三星村赤泥社,祀奉著雲霄縣仙石村張氏的開基祖張尚新。張尚新是平和馬堂張氏開基祖張文通第八代孫,是仙石、三星、...
光裕堂村 光裕堂村,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湍水頭鎮下轄村。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湍水頭鎮下轄村 光裕堂村共有耕地面積1510畝,總人口448,農戶數 114,勞力98,現有黨員8人,其中:女0人,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533元。
屏山舒氏祠堂,即光裕堂,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屏山村,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屏山舒氏祠堂,包括舒慶余堂和舒光裕堂。舒慶余堂,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清代,按慶余堂的中軸線,在其南面另建一座祠堂—舒光裕堂,兩者前後有大門相通...
大夫六世祖祠俗稱旌義祠、光裕堂,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新市社區華光前街13號,始建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3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由香山知縣邱真重修,2007年由小欖鎮人民政府重修。該祠堂坐北向南,原為四進三間,現僅存頭...
機要科(後進中三間),“光裕堂”享堂,“享堂”原是李氏族人祭祀祖宗的地方,供奉著李氏祖宗的牌位,第一支隊和江南指揮部司令部領導人員入住後,是機要科人員辦公、住宿之處,當然新四軍入住後並沒有把李家祖先的牌位移位,而是保留...
在前座屏風頂上掛有“光裕堂”木匾,屏風兩旁有對聯:“范陽流世澤,盧邑開宗,華夏支藩源北國;光裕振家聲,珠璣派行,神山苗裔遍南疆”。在“光裕堂”木匾下,有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贈木匾一塊,中書“愛慕寧親”四字,上款...
他們建幽齋,營府邸,坊里相望,其中以閣老廳、起鳳廳、騰蛟廳、亞甲廳、石廳、大廳、慎儉廳、陳家廳、花廳“九廳”以及鹹畢堂、承裕堂、會宗堂、光裕堂、世馨堂、百順堂、緒昌堂、肯構堂、南川堂、慎儉堂、務本堂、紹恩堂...
吳氏宗祠坐東朝西,四進院落布局,建築面積1432平方米;前臨半月塘,祠前建有明景泰帝賜建的吳賑榮、吳賑隆尚義門坊,自西至東依次為前廳、正廳、光裕堂、穿堂、後樓。吳氏宗祠主體建築構架為明代原構,採用徹上明造,梭柱、月梁、...
王大屋是湖南省的地名,王大屋是姓一一的分支,當時王氏家族的興盛發展,兄弟分家移住此地;以姓氏命名叫王大屋。地名含義 王:王姓;大屋:屋場,居住地。歷史沿革 王大屋是王室家族的分支,當時他的興成書因此地新建的光裕堂,...
李世泰,清代上川口(今青海民和縣)人,職業是醫生,著有《光裕堂醫論》、《斗門方注》、《光裕堂醫理精微》等。人物介紹 李世泰(公元1736年~?),西夏末帝李睍第十七世孫,東府第十四代土司,官至從三品。碾伯名醫巨汪如之外孫...
李萼樓莊園,屬於清代民居古建築,位於廣西橫縣馬山鄉汗橋村委西汗村。李萼樓莊園由德惠堂、光裕堂、敬修堂、花園、碉樓等幾部分組成,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在廣西都不多見。歷史背景 據...
“村中村”,又稱“大賓第”,原名“金沙錢”,為清代流坑商宦宅第。村中村這一家庭,為流坑董氏文肇·淳派胤旋房的一支,第二十八世的董鐘山,有兒子5人,孫子22人,光祥、光裕堂兄弟倆即為鐘山之孫。簡介 鐘山年輕時,生活並不...
春光坊(Chunguangfang),即上海市華山路1520弄、幸福路22弄、26弄、70弄、80弄、90弄。在上海市區境東南部,法華鎮路、平武路之間。原地為郁氏山莊(墳場),民國7年(1918年)築有通往山莊的煤渣路,取春輝堂、光裕堂首字,命名為...
公元28年貞道公仙逝,後裔在孟城建有祠堂,但因戰火,總是屢建屢毀,直至明朝,北惲族人聯合捐銀620兩,南惲匪庵公捐銀630兩,共用1250兩銀在孟城修建惲氏大宗祠,五開間六進,正廳掛有《光裕堂》匾額,祠堂前建有魁星樓〔進士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