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益都縣圖志》,清張承燮等修,法偉堂等纂。五十四卷。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光緒益都縣圖志》,清張承燮等修,法偉堂等纂。五十四卷。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光緒益都縣圖志》,清張承燮等修,法偉堂等纂。五十四卷。光緒三十三年刻本。張承燮,字雲心,陝西平利人,舉人,益都知縣。法偉堂,字容叔,號小山,山東膠州人,進士。著有《校勘經典釋文》、《聽訓館韻書》。是書始修於光緒十三年,...
益都縣圖志 《益都縣圖志》是1907年益都官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承燮。責任者 張承燮 版本 刻本 分類號 文種 chi 描述 卷24-25藝文志,卷26-28金石志 索取號 地140.77 地140.77###39 39###
光緒《益都縣圖志》卷十三《營建志上》載:“順治中,敕賜今名(法慶寺),並頒帑金五百兩大其門廡。”康熙年間,寺院香火最盛,有和尚100餘人,土地800餘畝。殿宇宏整,法相莊嚴,為一方佛門勝地。光緒年間,寺僧麗吉、中寶、天性相繼重修寺院。該寺與長清靈岩寺、諸城侔雲寺、五蓮光明寺號稱山東四大禪寺。清代...
李嘉樂在青州的另一明顯的政績是捕蝗。據《光緒益都縣圖志》記載:(光緒)“七年(1881年)秋蝗,知府李嘉樂親督官民捕之,不為災。”文人情懷 “樓台漫向樂天夸,地僻心閒事事嘉。”青州的自然、人文環境使李嘉樂十分舒心。他每日政務之外的平淡生活便是“桌揩石案朝進饌,井汲泉源夜煮茶。” 李嘉樂對...
益都縣誌,以明朝萬曆年間知縣田仰主修的最早。雖然歷代歷朝都有編纂,但流傳下來的僅有三部,即:萬曆《益都縣誌》、康熙《益都縣誌》和光緒《益都縣圖志》。明萬曆縣誌 修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8年),當年成書,由益都知縣田仰纂修。田仰任益都知縣時,正逢蝗災,農田顆粒不收,災民遍地,竟至“人相食”。田仰...
光緒《益都縣圖志》,法偉堂花費十年功夫纂修的一部以圖見長的名志。始修於光緒十七年(1891),成書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歷時17年。主修,知縣兩任(前為張承燮,後為李祖年)。纂修,膠州法偉堂;校補,邑人孫文楷。光緒十三年(1887),益都知縣張承燮,認為前修縣誌“歷歲綿遠,板字漫漶”,遂產生了...
據《光緒益都縣圖志》卷13《營建志上》載:“十三賢祠,在松林書院。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昂奏請立祠。”該祠祭祀宋代十三位德政顯赫的青州知州——王曾、寇準、曹瑋、龐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歐陽修、吳奎、趙挗張方平、劉摯,為書院學子們樹起效法楷模。松林書院作為青州治學、教育勝地,歷經了...
光緒甲午年恩科殿試二甲八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恢復李祖年名。曾任山東文登、歷城、泰安、益都等縣知縣,山西武寧、澤州、汾州、太原知府。民國後任山西省財政廳廳長。輯有《聖澤樓叢書》。主修《文登縣誌》《益都縣圖志》,撰《翰墨叢譚》。元配林氏,繼室施潤芝,有五子四女。子女情況 李宗恩(祖年長子,1894...
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載:“漢鄭康成舊葬處,在府城東四十里鄭墓店。”《齊乘?高士傳》云:“袁紹屯官渡,逼(鄭)玄隨軍,不得已,載病至元城,卒葬於劇東。後因墓壞,歸葬礪埠(今高密)。劇東舊葬地,即今益都府東五十里鄭母店是也。因高密有鄭公鄉,土人訛為鄭母雲。”舊志所載鄭母墓,系沿襲...
王朱莊 位於辛店街道辦事處南4.5千米, 東傍淄河,西臨齊魯石化公司勝利煉油廠,南與南王鎮南楊村接壤。宋代立莊。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載:“臨淄縣第十都南高陽王二公置石獅子二座。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六月十六日,第六都王朱莊汝張舟造。”初居此者有王、朱兩姓,王朱由此而得名。後有曹、郗等姓...
博山蔣氏,始祖乃青州府益都縣躲避戰亂的蔣明。而青州蔣氏始祖乃明永樂年間通政使蔣思文,被貶青州府同知,落籍青州。《博山蔣氏家乘》記載,蔣思文,湖廣長沙縣人,明永樂年間進士。而據考證湖南長沙蔣氏始祖乃三國蜀國第二任丞相蔣琬是也。《益都縣圖志》,記載蔣斯文,通政司參議,祭祀府鄉宦祠,縣鄉宦祠,載...
志載:明末,張姓由壽光縣張家河頭遷此立村,稱張家莊。因位於西庵附近,亦名西庵張家莊。後村西建一棲鳳橋,又稱花橋張家莊。清光緒《益都縣圖志》道里表記作張家莊。村情概述 該村位於山東省青州市境內。清代及民初屬益都縣親仁鄉南約。1930年後屬益都縣第七區。1945年後屬益壽縣臧台區。1952年後屬...
山東省青州市區西南10里的駝山頂上立有《重修駝山昊天宮記》石碑。該碑青石質,高177厘米、寬87厘米、厚19厘米,上刻字徑2.5厘米的楷書近900字。此碑是在20世紀80年代青州市政府修復駝山昊天宮碑林時發現並豎置的。碑文未見著錄於《嘉靖青州府志》和《光緒益都縣圖志》等方誌文獻,屬首次面世。碑文原文 現將...
據《光緒益都縣圖志》卷13《營建志上》載:“十三賢祠,在松林書院。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昂奏請立祠。”該祠祭祀宋代十三位德政顯赫的青州知州——王曾、寇準、曹瑋、龐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歐陽修、吳奎、趙挗張方平、劉摯,為書院學子們樹起效法楷模。松林書院作為青州治學、教育勝地,歷經了...
我們所看到的《王繼太即王際太供》,上面書有“光緒十年四月初一日,刑房張進寶承湖北咨會拿獲教匪王繼太,計開。”說明這是由河南巡撫部院刑房書吏張進寶抄錄存檔的。王繼太是王覺一的長子,他所說家住“闞家莊”,應當不會有錯。檢索編纂於光緒年間的《益都縣圖志》,書中有翔實的鄉村分布情況。該書卷三《道...
此開徵兩字求之一百四州縣中不過十數處耳。”方大猷的啟本說明了山東百姓留戀大順政權的免徵賦稅,才以永昌年號為旗幟奮起抗清,這和當地明朝官紳的動向正好相反。它還清楚地反映了清廷雖然在名義上接管了山東,統治力量卻非常單薄。事件經過 在明亡清興的變革之時,占領青州城的鬥爭也相當複雜。清光緒《益都縣圖志...
孫文楷,字模山,山東益都(今青州市孫家村)人。同治癸酉舉人。潛心著述,尤精金石之學,與陳介祺有交往。以收藏貧其家,力耕自養,恆屢歲不入城市。補撰光緒《益都縣圖志》、參修宣統《山東通志》。有適野集、一笑集,皆詠田事詩也。遜位詔下,家人秘不以聞。經月,忽入城訪友歸,即仰藥自盡。將死,囑...
鹹豐《青州府志》評價他“平生淹貫經史,工古文詞,韻學尤精”,著有《毛詩古音》《律服考古錄》及詩文集,又有《鄉黨圖考注釋》(已佚)等。人物評價 據光緒《益都縣圖志》和楊峒侄孫、清代學者楊滇《邑先輩紀略》記載,“叔祖書岩公幼能強記,凡所讀書,輒不忘。專力於諸經註疏及《史》、《漢》等書”。...
清修《明史·卷二百五十四·列傳第一百四十二·曹珖》(括弧內容為《益都縣圖志》增注)曹珖,字用韋(舊志曰:“號葆素。璜弟,祖崇,父姜仲,並贈戶部右侍郎”。案,曹氏之先育於其戚姜氏,故冒姜姓。珖兄弟貴,既歸宗,而先世氏姜已久,不便輒改,惟於姜上加曹字。故曹氏譜自珖以上皆作曹姜某,...
清光緒三十三年《益都縣圖志》載:“於其墓禱祀者至 今不絕,墓前酹酒,地恆無乾土雲”。人物生平 劉三錫(1662--1713),字壽世,清益都縣孝悌(今青州市譚坊鎮劉君台村)鄉劉君台人。無子嗣。為當地著名外科醫生。據傳半世專治瘡痛之患,積累了一套成熟的經驗,善用膏藥、丸散之類。對病家有求必應,遠近...
齊國國君看好臧武仲大夫的治國之才,允準在絕佳位置選址,盟誓築台,訓練兵馬,墾荒屯田,走富國強兵之路!點將台從此巍然屹立於青齊北部,雄踞大齊中心地帶。千百年來,黎民百姓世代口口相傳,“臧台”一名保留至今。據清光緒《益都縣圖志》,《壽光縣誌》記載,“臧台”因魯國大夫臧武仲重修此台而得名。臧武仲...
據《光緒益都縣圖志》卷13《營建志上》載:“十三賢祠,在松林書院。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昂奏請立祠。”該祠祭祀宋代十三位德政顯赫的青州知州——王曾、寇準、曹瑋、龐籍、程琳、范仲淹、李迪、富弼、歐陽修、吳奎、趙挗張方平、劉摯,為書院學子們樹起效法楷模。松林書院作為青州治學、教育勝地,歷經了...
在隋屬今臨朐縣,現屬青州市,位於青州城南十里雲峽河鄉後寺村西。又因坐落在劈山東麓,故俗呼劈山寺。關於此寺沿革情況,光緒《益都縣圖志》卷一三《營建志(上)》有載:“(廣福寺)創始無考,寺有(東魏)武定二年(544年)造像,則亦北魏建矣。隋曰‘勝福’,唐以後始易今名。金皇統八年(1148年...
小武社區位於辛店街道辦事處西南5.3千米, 南鄰華能辛店發電廠,北靠大武社區。清朝光緒《益都縣圖志》載:“乾隆年間,武家莊武氏,於村南場院另立新居,人口繁衍形成村落,稱小武家莊,後改為小武村”。1984年,被淄博市政府評為文明村。 解放初全村人口140人,武姓為主,其次為李姓。1985年,齊魯乙烯二期工程...
山頂原有堯廟,稱堯山祠,初建於南北朝以前,光緒《益都縣圖志》載:堯山祠“舊在山頂,後廢,今在山麓”。堯廟最後毀於“大躍進”時。據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引《從征記》記載:廣固城北3里有堯山祠,堯帝巡狩,登此山 ,所以叫堯山。堯廟在山的左麓坐西朝東,建築修整華美,堯王...
據光緒《益都縣圖志》卷九載:“《齊記補》:益都城在山陰,其雲門、劈山皆始城者疏鑿以宣風氣,疑皆郭大夫築東陽城時所為”。 以上史書之說,與現存劈隙人工雕鑿痕跡正相吻合。再有劈縫西側南面,尚有一處未完全形成的縫隙,更進一步實證劈山之隙是在自然形成的基礎上,又經古人雕鑿而成的說法。 明代正德...
楊姑橋,青州著名古橋,據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記載:“楊姑橋在府城東十八里,元至正二年(1342)年修建。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修。劈雲二山之水合流稱建德水,俗稱七里河,水經其下。相傳元代有一楊姓尼姑化緣積資所修建,故名楊姑橋。建德河現狀 隨著青州市城市規劃的發展,新南環路、雲門山路、海岱路、...
受知於文彥博。五年,文彥博徙知青州,辟庶為通判(清光緒《益都縣圖志·官師志》)。至和中,攝知康州。嘉祐三年,卒於任所,年四十。事見《黃氏金字牒譜》。曾自編《伐檀集》,《宋史·藝文志》著錄《黃庶集》六卷,已佚。今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為詩。黃庶詩,以明嘉靖六年喬遷訂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