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峒

楊峒(1748-1804),字書岩,又字嵩室,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回族。清乾隆三十九年舉人文學家,一代通儒。著述頗豐,有《律服考古錄》、《齊乘考證》、《汲古堂稿》、《師經堂存詩》、《書岩剩稿》、《楊書岩先生古文鈔》、《毛詩古韻》、《周兩塍先生行狀》等。

基本介紹

  • 本名:楊峒
  • :書岩、嵩室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回族
  • 出生地:益都縣(青州市)
  • 出生日期:1748年
  • 逝世日期:1804年
  • 主要作品:《律服考古錄》《書岩剩稿》《毛詩古韻》
  • 主要成就:光緒《益都縣圖志》有載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門下從學者,

人物生平

楊峒(1748-1804),字書岩,又字嵩室,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回族。清乾隆三十九年舉人,著述頗豐,有《律服考古錄》、《齊乘考證》、《汲古堂稿》、《師經堂存詩》、《書岩剩稿》、《楊書岩先生古文鈔》、《毛詩古音》、《周兩塍先生行狀》等。
楊書岩,名峒,益都回族人,明代進士、南陽知府、松林書院學子楊應奎之後裔,乾隆三十九年舉人。他十四入邑庠讀書,二十七歲第九名中舉,後多次參加禮部科舉,未中。嘉慶九年卒,年五十七。鹹豐《青州府志》評價他“平生淹貫經史,工古文詞,韻學尤精”,著有《毛詩古音》《律服考古錄》及詩文集,又有《鄉黨圖考注釋》(已佚)等。

人物評價

據光緒《益都縣圖志》和楊峒侄孫、清代學者楊滇《邑先輩紀略》記載,“叔祖書岩公幼能強記,凡所讀書,輒不忘。專力於諸經註疏及《史》、《漢》等書”。曾得到顧炎武的《日知錄》,甚是喜歡,於是精心研究古學。繼而又讀閻若琚、朱彝尊、萬斯同、胡渭、江永、戴震各位儒學大師之書,傾倒甚至。而對於顧、戴兩家學說,內心特別敬服仰慕。他講論經史,析理辨物,精益求精。他“博極群書而不泛用其力,參詳眾說而不誤用其功”,稱“公之學可謂得其要領矣”,一時被人們贊為“通儒”。楊峒寫文章嚴格遵循義理,但從不拘泥沿襲前人舊貌。其詩不多,而恬淡古雅,自然流露。他教人學習,必先解釋古文,加以註解。縣人從前沒有讀《說文》、《爾雅》的,有之自楊峒始。“其喪葬用儒禮,學者尤稱之。”
楊峒喜歡結交當時名士,質疑問難,與朋友書信往來不斷。來青州任職的地方官吏,無不折節下交,對楊峒禮遇有加。
益都知縣錢唐人周嘉猷,是個儒吏,欲刻印於欽的《齊乘》,同時考證其誤,草創未就而病重,楊峒最終幫其完成,卻不空屬其名。武功人張玉樹先生至青任知府,“聞書岩公名,親拜會。暇則延入署中,多所商酌。並令主書院講席,以其尊人墓誌相託。”因初稿未敘述他們之間的交情,張玉樹說:“弟與先生交誼懇摯,緣何志中不將此一段情節敘入?似有見外之意矣。”請求商量再改一改。汝陽人李照剛到青州任知府,“即與書岩公定交,並延入署中,教其五子寶田、應田、應曾、應槐、應榴,並請主書院講席。”書岩公學問之厚、聲望之高、受人敬重可見一斑。

門下從學者

楊峒任松林書院山長期間,對貧困子弟教誨之、飲食之,“從學數百輩,負笈無遙途”,求學者慕名而來,達數百人,不論路途遠近。《邑先輩紀略》也中說“從學者甚眾,食餼中式者累累其人”。名聲顯者僅舉數人:
弟子楊紹基,字履亭,楊峒之侄。“狀貎豐偉,精厲廉悍,幼從叔父峒受書,故學有根柢。”嘉慶三年中舉,曾任浙江永康縣縣令、河南南召縣縣令等職,南召瘠邑,紹基以慈愛安靜為治,賑濟災民,百姓樂之;捕捉盜賊,遠近稱快。鹹豐八年卒,年八十五。補編《益都先正詩叢抄》等。子楊滇,好吟詩,尤留心邑中文獻,著有《邑先輩紀略》等書。
弟子李章甫,字冕堂,號警園,藏書家、目錄學家、金石學家李文藻之侄,性慷慨,身長而黑,面麻聲洪,嘉慶癸酉(十八年)舉人,選高密教諭,卒於任所。
弟子李容,對恩師楊峒感情極深,恩師去世後寫詩紀念。他沉潛博覽,家境貧寒,曾借讀於藏書家,研精深思,不為涉獵之學。心有所思,隨手札記之。性喜山水,凡境內名勝,不論遠近,無不遊覽。嘗厭惡世俗喧囂,攜《離騷》一書於雲門山,讀之數日不返。幼年即工於寫詩,至老不衰。此外,嗜棋與酒,與人對奕,至忘寢食,故時人謂“南宮有三好”雲。有《松濤軒詩草》傳世。
楊峒弟子還有田姚、劉魯,皆貢生(封建科舉制度的組成部分,挑選府、州、縣生員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時文頗清新奇特。與當時名人魯增、姚維藩齊名,當時有“田姚劉魯”四先生之稱,二人名作四人姓,甚是巧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