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三年《國山書院碑》,位於張渚鎮職業高級中學內(綜合樓階梯教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緒十三年《國山書院碑》
- 所屬年代:清代
光緒十三年《國山書院碑》,位於張渚鎮職業高級中學內(綜合樓階梯教室)。
光緒十三年《國山書院碑》,位於張渚鎮職業高級中學內(綜合樓階梯教室)。文物特徵國山書院碑記,刻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碑高1.67米,寬0.8米,三面有工字紋花邊,現碑嵌在學校綜合樓階梯教室牆內,碑上字跡清晰。碑銘:...
雖然說,“鼓山書院”四字最早見諸石亞子墓志銘中的“鼓山書院乃石城公待旦集賢開講之所”,但從嚴格意義上講,鼓山書院正式見諸可靠文字記載的,為明·嘉靖十三年書院落成,狀元出身的知府洪珠所撰的《鼓山書院碑》記。其中云:“乃尋鼓山舊址,得地直可十八丈,橫如其數(約為3600平方米),中設石塾神位。前...
,"道脈薪傳"兩匾額.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歙人曹文埴,鮑志道等於縣學後朱文公祠建"古紫陽書院",重振講學之風,桐城姚鼐曾講學於此.鹹豐,同治年間,兩書院均遭兵毀.後籌工局撥款重修古紫陽書院,並改為校士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紫陽師範學堂設此.以後,書院舊址均辦有學校.現存有"古紫陽書院"碑坊...
光緒十三年(1887年),城紳曾毓瑛首倡,呈請知州崔增瑞由本州城屠案撥款為士子膏火,延師課士,改名為桄榔書院,並增建頭門耳房、左邊小門及門外照壁,於是人文蔚起,入學者頗多。蔚文書院 位於今文昌市文城鎮文東路。早在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文昌知縣賀濁、給諫許子偉與邑紳林尤鶚、林有鳴、曾應期等捐資...
貴山書院創建於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由貴州巡撫元展成奉朝廷令,用銀1000兩,在陽明書院原地重修,增建學舍50間,購買經史典籍給類書1000餘卷,還購買田土設定學田作生員生活來源。到了嘉慶二十年(1815年)貴州巡撫曾燠及後來同治八年(1869年)貴州巡撫曾璧光都曾重修。光緒皇帝想實行變法,下詔各省書院一律改設...
光緒十一年(1885年),患咳嗽病,久治不愈,遂成哮喘病,體質虛弱。光緒十三年(1887年),開始入私塾讀書,先後從陳、鄭老師讀書。光緒十六年(1890年),跟隨關海淵讀書,關海淵除講解《龍文鞭影》《千家詩》外,還教他習作八股文和試帖詩,並指導其閱讀史書。光緒十八年(1892年)春,同五哥李世源一同入茂源...
李端棻為戊戌變法領袖人物、北京大學首倡者、貴陽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貴陽一中和貴陽市師範學校(現貴陽學院)的創始人。官居一品,不僅是光緒皇帝的重要助手,也是大力倡導全國廣辦學校、推廣現代教育的先行者。遺有《苾園詩存》一卷,載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版《貴陽文獻彙刊》第五期,收集了李端棻百餘首詩。大...
黃遵憲於光緒二年(1876年)中舉人。次年,任清政府派駐日本使館參贊。在任期間關注日本政治革新,並獲讀盧梭、孟德斯鳩等歐洲啟蒙思想家之著作,萌生變法維新思想。光緒八年(1882年),黃遵憲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任內極力維護華僑權益。光緒十三年(1887年)歸國,撰成《日本國志》,介紹日本明治維新相關情形。光...
在文化方面,孔廣陶之兄孔廣鏞曾在光緒十三年(1887)捐資助力修建廣州廣雅書院:“其書院常年經費,所需甚巨,臣以歷年積存廉俸公費等項,並順德縣沙田充公之款、南海紳士候選道孔廣鏞等捐款,發商生息,共歲得息銀七千一百五十兩。” 孔少唐次子孔昭鋆(孔昭祖),在戊戌科會試中落第後返回廣州,繼承家族...
包弼臣節錄李白《梁甫吟》書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遺蹟介紹 在資州城北門外兩路口原磐石縣城(資中北周時縣名)遺址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德政”青石牌坊,是資州士民為頌揚政績卓著的州牧高培谷,於光緒十三年(1887)修建的,此坊至今猶存。牌坊兩邊的石柱上,包弼臣題寫了兩副對聯。其中一幅是:“四屬頌...
徐時棟(1814年—1873年),字定宇,一字同叔,號柳泉,學者稱“柳泉先生”。因排行十三,故又稱徐十三,號淡潺、淡齋,別號西湖外史。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清代學者、藏書家。徐時棟自幼聰慧好學,家有遺書千卷,讀之不足,始自置書。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舉人,兩赴會試不第即不復應試,後以...
清光緒九年(1883年),馬一浮出生於四川成都。父親馬廷培當時任四川仁壽縣知縣。母親何定珠,出身於名門望族,頗有文采。馬一浮有姐三人,均識字讀書。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從何虛舟先生學讀唐詩。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隨父母返浙江紹興原籍,居紹興東關長塘后庄村(今上虞縣)。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其...
伯愛高升長子字昭仁號居敬清嘉慶二年丁巳六月初七亥時生清同治十年辛未十月廿九寅時卒配梅里吳氏諱蜂娘號順儉清嘉慶六年辛酉五月廿日酉時生清道光十八年戊戌十一月初十日亥時卒葬山坪金交椅穴坐巽乾隆兼已亥續配陳埭岸兜丁氏諱笑娘號順慈清嘉慶十三年戊辰三月廿二日丑時生清光緒十三年丁亥十月十四日辰時卒壽八十歲...
此時,劉錦棠的祖母年邁多病,因此他多次請求解職省親,清廷均未允準。光緒十三年(1887年)三月,劉錦棠再度提出“解職省親就醫”的要求,清廷這才準假三月,允許他“在任調理”。回鄉之前,劉錦棠召集各部首領飲宴,飲罷出行。所經之處,老幼婦孺聞風而至,熱情迎送,常常數日不能前進。光緒十四年(1888年)...
光緒二年(1876年),趙以炯和趙以煃二人入貴陽貴山書院深造,受讀於前任貴州學政韋伯謙,並受到貴山書院黃芷衡的薰陶。在此間,趙以炯學識漸長,寫出《何謂儒家之教》等心得,深得其師韋伯謙讚許。成為狀元 光緒五年(1879年)趙以炯中鄉試第十名,成為舉人。以後仍繼續在黃芷衡、莫芷升(庭芝)等指教下繼續深造。...
同治十一年(1871),他專往瞻拜西門城上柳侯祠,是祠供奉柳宗元祖父柳察躬,並作《柳侯祠》志之(見《民國德清縣新志》)。光緒十年(1884),他特陪孫俞陛雲回德清趕縣試,果不出所望,中秀才第一名。光緒十三年(1887),當故鄉拱元橋坍圮亟需重修,他慷慨出銀三百兩資助,並欣然撰《重修拱元橋碑銘》。
同治五年(1866年),金華知府徐主治重建了三堂。同治十三年(1874年),金華知府趙曾向又建東西齋舍32間,東齋後花廳三楹,並選金華府屬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秀士32人住院肄業。《(光緒)金華縣誌》卷四·書院·麗正書院記載:“光緒十四年(1888),知府繼良建齊舍於講堂前,東...
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清廷下詔,命李金鏞赴黑龍江籌建漠河金礦。五月,李金鏞由墨爾根入山,走了一千五百多里路,歷時三十六天才到達漠河。在漠河,他遍尋周訪,詳細勘察,採集金沙樣品。後又擬定《黑龍江金廠公司章程》16條呈遞李鴻章,並赴煙臺、上海各處籌集資金。光緒十四年(1888年),漠河礦務局成立,李金鏞...
光緒十三年(1887年),吳大澂調任廣東巡撫,又同葡萄牙強占澳門和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動作鬥爭。宦海起落 光緒十四年(1888年),惠州發生水災,吳大澂前往賑濟。適逢鄭州黃河決堤,清廷令其署理河東河道總督,前往治河。吳大澂到任後,督率工役補築堤防,工程剋期完成,“支用省約余原估銀六十餘萬。”又請設河圖...
平叛紀績,於光緒四年(1878年)赴京報效,以道員身份發往福建,委辦厘稅總局。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為加強東南沿軍事防備,閩督再移檄調用,委善後總局,兼理營務處。大文以老成持重,軍國庶務綜理無遺,以此積勞,卒於行館。其詩文雄深雅健,膾炙人口。郭沫若校正《崖州志》時,亦...
光緒九年(1883年),丘逢甲遵照父親的意見,迎娶廖賡芳的長女為妻。考取功名 光緒十一年(1885年)秋,丘逢甲赴福州應鄉試,未能考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丘逢甲鄉試失敗後,在閩、粵週遊了一些時日,結識了嘉應詩人王曉滄。同年春,返回台灣,仍隨其父“佐課蒙童”,並發奮攻讀。光緒十三年(1887年),...
十三年,具約本末以上,復官。十四年,謝病歸,主講豐湖書院,讀書養母。十七年,卒於惠州。社會評價 剛直不阿 不畏權貴 鄧承修任御史時,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敢於進諫,痛陳利弊,揭露貪官污吏,因而有“鐵筆御史”之稱。他從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職內,前後十二年間,向皇帝的重要...
”光緒帝採納了延茂的建議。光緒十三年(1887)任奉天府府丞兼學政。光緒十七年(1891)任大理寺卿。光緒二十三年(1897)由駐藏辦事大臣擢吉林將軍,因倉廩災,上章自劾。次年,詔還,再授黑龍江將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與弟延之堅守安定門,終因兵敗城破,闔室自焚。此舉震動朝野,贈太子...
同治十三年(1874),張之洞任四川學政,創立“尊經書院”,延請致仕在家的侍郎薛煥擔任山長,選擇各州縣高材生入院,以經史、國小、經濟、詩、古文辭等課諸生,“首勵廉恥,次勵以讀有用之書”(張之洞《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他又設尊經局,刊行經世致用書籍,撰《書目答問》,為四川學子指示學習門徑,...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應聘赴青州主纂《益都縣圖志》;1889年中進士,遂任知縣,繼改教職。選授國子監學正銜武定府教授時,因病辭就;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應聘到濟南師範教習所任所長;1907年,山東巡撫楊士驤聘他參與《山東通志》的編修,任總纂;1908年,病逝於濟南;成就 一、撰《山左訪碑錄》《...
伯愛高升長子字昭仁號居敬清嘉慶二年丁巳六月初七亥時生行貨榕城南台嘉崇里金墩巷十九世紀前隨父遠渡爪哇島拉森碼頭清同治十年辛未十月廿九寅時卒配梅里吳氏諱蜂娘號順儉清嘉慶六年辛酉五月廿日酉時生清道光十八年戊戌十一月初十日亥時卒葬山坪金交椅穴坐巽乾隆兼己亥續配陳埭岸兜丁氏諱笑娘號順慈清嘉慶十三年戊辰...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3月,李鴻章赴日本同伊藤博文等人商討議和條約。四月,《馬關條約》內容傳回國內,舉國譁然,群情激奮。國內要求廢約再戰的聲音高漲,鄭孝胥亦在此列。對於朝廷割讓台灣給日本,鄭孝胥也深感痛心疾首。他曾想與友人一同東渡台灣,抗敵守土,後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只能空嘆“恨吾無力助之”。光...
五月十三日,張謇與沙元炳、范當世等會商開辦師範學校的具體事宜,並擬定《通州師範學校開辦章程》。十月,沙元炳與張謇一起應移督兩江的張之洞之邀去江寧議商教育,又一起參觀了擬改新式學校的文正書院。返抵通州後,沙元炳又馬上到通師拜訪張謇。次年四月一日,我國第一所私立師範學校通師建成開學。通師雖然主要培養...
道光七年(1827年),移潮州城南書院掌教。道光十七年(1837年),官潮陽縣儒學教諭。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翰林院待詔所待詔。黃香鐵卒於鹹豐三年(1853),終年65歲。他逝世時《石窟一征》尚未完成,其末卷部分為後人所補。此書後來由其外甥鐘仲鵬、門生古樸臣於光緒六年(1880)木刻初版刊行。後因版毀於火...
陳澧很想通過科舉考試實現經邦治國理想,他稱自己“處則師陶(淵明),出則師陸(贄)”,但不幸的是,自道光十三年至鹹豐二年(1833~1852),他先後7次進京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前後歷時19年之久。雖然7次應會試都以落第而歸,但陳澧還是有兩次出仕的機會。清乾隆以後定製,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挑取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