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寺(華鎣山光明寺)

光明寺(華鎣山光明寺)

光明寺是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始建於唐治德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光明寺
  • 海拔:1586米
  • 創建時間:唐治德二年
  • 評價:"西朝峨眉、東朝寶鼎"
  • 榮譽:八大佛教聖地之一
主要景觀,傳說,風景,歷史,建築,

主要景觀

大光明寺是黑龍江省綏芬河市的一處寺廟,系省級文明宗教活動場所。寺內八臂觀音、3348尊阿彌陀佛像為全國獨有華鎣山寶鼎。海拔1586米,是華鎣山主峰。光明寺始建於唐治德二年,是我國八大佛教聖地之一,素有"西朝峨眉、東朝寶鼎"之美譽。寶鼎在群山護衛、眾峰擁戴中聳立雲端、景色秀麗,始載和新發現的地貌、自然、人文景觀景點多而有致。是集佛教、旅遊、避暑、休閒風光為一體。

傳說

相傳,一日,觀音菩薩出遊至華鎣山上空,見方圓百里無大廟,無佛教之音像,無勸善之場地;多邪惡之人事。遂決定尋一名山聖地,引世人修建大廟,安印佛像、勸善世人。幾經勘驗,見華鎣山中段一峰狀似巨鼎,地下寶藏甚豐,(故稱寶鼎)便略施佛法,將正在修建′南堂′的主持和尚引至該峰。和尚悟出佛意。便於唐治德二年在寶鼎峰上修建了一座大寺廟,取名′光明寺′,意即佛光普照,大放光明之意。

風景

有人說,華鎣山上有千年古剎、秀美石林、神奇溶洞,下藏險峻溝壑、百尺瀑布。清代詩人胡作人曾賦詩讚美說:“山河俯瞰周千里,絕頂登臨眼界寬。”寶鼎就是聳立在華鎣山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東朝寶鼎,西朝峨嵋” 。寶鼎是華鎣山的主峰,海拔1590.8米,是我國八大佛教聖地之一。周圍群山拱衛,山形似鼎,故稱“寶鼎”。遠遠望去,寶鼎宛若巨人,氣勢恢弘地屹立在群山之顛。傳承千年的古剎,古樸厚重的歷史底蘊,悠久深厚的佛教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風情,奇妙無比的自然風景,共同構築成為享譽巴蜀乃至全國的寶鼎風韻。

歷史

數千年來,無數官宦信徒、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虔誠祈禱,觀光獵奇,飽覽風光,留下不少詩詞歌賦,形成了獨特深邃的寶鼎文化。據清鹹豐《華銀山志》記載,寶鼎始建於唐朝至德二年 (757年)。相傳,普賢大士曾在此現身顯聖,周圍的山民便在山頂建寺供奉,起名為“瑞峰禪寺”,後改名“光明寺”,意為佛光普照、大放光明。光明寺建寺1200餘年來,香火不斷。期間,光明寺也屢遭破壞,受損較為嚴重的是乾隆年間,房子全部被毀。1958年,由於全民大煉鋼,寺廟建築的損失尤為嚴重,“文革”中寶鼎更是遭到了滅頂之災。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恢復重建,這座綿延千年的古寺才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建築

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鎮守在此的兩頭威武的雄獅,正門上由著名佛學家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光明寺”寺名格外醒目,一如寶鼎般古樸、厚重、大氣。仰頭一望,四大天王各執法器,侍立兩旁,個個橫眉怒目。就在你心生敬畏時,笑佛彌勒又會在此時拂去你的戰慄,讓人覺得佛家文化的可親,一怒一笑,渾然天成。再往裡走,就是香火最旺盛的觀音大殿。千手觀音高8.6米,總計有48隻大手,920隻小手,每隻大手拿一把法器,其法相莊嚴又不失和藹,左右兩邊分別是龍女和善財童子,殿內還供奉著觀音的十二大弟子。置身於大殿,不由感覺到分外的寧靜祥和。
從觀音大殿朝上走,中間經過文殊殿和千佛殿。千佛殿的牆壁上有一副對聯:“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對聯雖是佛理,卻讓路過此地的人警醒、深思。轉過文殊殿,就是大雄寶殿。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高高的蓮台上,正用一雙慧眼洞察世間萬物。
再往上走,就到了寶鼎的最高處——普賢殿。據一位熟悉寶鼎歷史的老人介紹,單是普賢殿前的石板就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踏上這樣的石板,敬意會油然而生。走進普賢殿,規模雖不如觀音殿,但其設計、裝飾卻別具匠心。騎在白象上的普賢大士,手執一柄如意,眼光隨著洞開的大門深入到很遠很遠。如果循著普賢菩薩的目光,迴轉身來,便會發現,普賢殿正對著的就是山外的世界,仿佛只要心懷善念,就能享有這份博大和超脫。“月動幽魂香滿階,山門從此為君開。”所以,人們便選擇觀音菩薩的生日這天,放下塵世中的所有羈絆,相約來到這裡,獲取這份難得的靜謐。因此,每年農曆6月19日,寶鼎就會迎來最熱鬧,也是最繁忙的一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