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散射效應

散射效應,又稱拉曼效應。拉曼效應(Ramanscattering),也稱拉曼散射,1928年由印度物理學家拉曼發現,指光波在被散射後頻率發生變化的現象。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的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1888——1970),以表彰他研究了光的散射和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基本介紹

定義,形成,

定義

在《光學教程》中,對散射有明確的定義:在光學性質均勻的介質中或兩種折射率不同的均勻介質的界面上,無論光的直射、反射或折射,都僅限於在特定的一些方向上,而在其他方向光強則等於零,我們沿光束的側向觀察就應當看不到光,但當光束通過光學性質不均勻的物質時,從側向卻可以看到光,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散射

形成

光學性質的不均勻可能是由於均勻物質中散布著折射率與它不同的其他物質的大量微粒,也可能是由於物質本身的組成部分(粒子)的不規則聚集;例如塵埃、煙、霧、懸浮液、乳狀液以及毛玻璃等。這種渾濁物質的特徵是:這些雜質微粒的線度一般來說比光的波長小,它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比波長大,而且排列毫無規則。因此,它們在光作用下的振動彼此間沒有固定的相位關係。在任何觀察點所看到的總是它們所發出的次級輻射的不相干疊加,各處均不會相消,從而形成了散射光
關於光的散射,在姚啟鈞的《光學教程》一書中有很詳細的講解,包括“散射和反射、漫反射衍射現象的區別”,“瑞利散射”,“散射光的偏振性”,“散射光的強度”,“分子散射”等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