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組織者策略

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是奧蘇伯爾針對有意義學習內部條件中的認知維度的。具體指學習新知識材料時呈現一種起組織作用的、概括抽象化程度較高的材料,把新的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幫助學生組織要想學習的材料。

先行組織者具有教學定向的作用,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提供的一個要領和概括的參考框架,並以一種有組織的形式把新的內容、觀點概念和事實納入該結構框架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先行組織者策略
  • 外文名:First organizer strategy
  • 學科:教育心理學
類型,步驟和方法,教學條件,評價,

類型

奧蘇貝爾區分四種不同類型的學習: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他所主張的主要學習形式。他特彆強調個體的認知結構對學習的重要影響,而先行組織者是改進認知結構和促進新知識保持的主要手段。
先行組織者:
所謂先行組織者是指安排在學習任務之前呈示給學習者的引導性材料,它比學習任務具有更高一層的抽象性和包攝性。提供先行組織者的目的就在於用先前學過的材料去解釋、整合和聯繫當前學習任務中的材料(並幫助學習者區分新材料和以前學過的材料)
由於原有觀念和新觀念(即當前學習內容)之間,如前所述,可以有“類屬關係”(又分“派生類屬”和“相關類屬”)、“總括關係”和“並列組合關係”等三種不同關係,所以先行組織者也可以分成三類:
(1)上位組織者——組織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於當前所學的新內容,即組織者為上位觀念,新學習內容為下位觀念。新學習內容類屬於組織者,二者存在類屬關係。
(2)下位組織者——組織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於當前所學新內容,即組織者為下位觀念,新學習內容為上位觀念。組織者類屬於新學習內容,二者存在總括關係。
(3)並列組織者——組織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於、也不低於新學習內容,但二者之間具有某種或某些相關的甚至是共同的屬性,這時在組織者與新學習內容之間存在的不是類屬或總括關係而是並列組合關係。
先行組織者有三種類型,即定義、概括和類推。當學生學習新的或不熟悉的內容時,可以用定義作為先行組織者。當信息比較多,學生難以把握時,可以使用概括作為先行組織者。當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某類知識具有結構、功能、性質上的相似時可以使用類推,即比較性組織者。

步驟和方法

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步驟
在奧蘇泊爾先行組織者的理論指導下,喬伊斯(B.Joice)等人在教學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的基本實施步驟和方法:
(1)呈現先行組織者
教學活動:
闡明本課的目的。
呈現作為先行組織者的概念:確認正在闡明的屬性;給出例子;提供上下文。
使學習者意識到相關知識和經驗。
(2)呈現學習任務和材料
教學活動:
使知識的結構顯而易見;
使學習材料的邏輯順序外顯化;
保持注意;
呈示材料;
演講、討論、放電影、做實驗和閱讀有關的材料。
(3)擴充與完善認知結構
教學目標:
使用整合協調的原則;
促進積極的接受學習;
提示新、舊概念(或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

教學條件

運用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需要有一定的教學條件,它們是:
1. 教師起呈現者、教授者和解釋者的作用
2.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教材,教師直接向學生提供學習的概念和原理
3.教師需要深刻理解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和先行組織者策略
4.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掌握觀念和信息
5.個人的原有認知結構是決定新學習材料是否有意義、是否能夠很好地獲得並保持的最重要因素
6. 學習材料必須加以組織以便於同化
7. 需要預先準備的先行組織者

評價

在實踐過程中,先行組織者策略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與保持,並且該教學策略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更利於差生的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