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歷史
時代背景
元代是中國陶瓷史上不容忽祝的重要時期。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蒙古族人具有開朗大方、不拘小節的性格,過著馬背上的生活,生活中他們喜歡聽戲(出土的諸多元青花作品可以證實這點),從戲曲中感悟人生。所以,當時的制瓷工匠就以典型的戲曲故事為題材創造青花繪畫,以表現聖主賢臣的政治意義。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的創作與當時的社會風俗有很大的關係。至正型青花瓷分為內銷瓷和外銷瓷,據史料考察其特徵,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燒屬內銷瓷。
流傳歷史
1392年,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被作為沐英的陪葬物長埋地下。
1950年,明朝開國功臣沐英墓被盜,多件文物流落民間,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即為被盜文物之一。當時,有人在南京市新街口附近兜售這件梅瓶,被南京文物公司工作的陳新民看到後一眼認出其為稀世珍寶,便出5根金條買下。兩年之後他將此瓶無償捐獻給國家。
現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文物特徵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由景德鎮窯燒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腹徑28.4厘米,口徑僅為5.5厘米。胎質潔白細密,青花呈色穩定,白釉純淨,透明度極高,青花系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脛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莊挺秀,腹部繪製“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故事,蕭何、韓信和艄公的形象繪製的富有個性,並以松、竹、梅、芭蕉、山石為背景,形象生動地展開了一幅歷史畫卷。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縟,紋飾帶布局疏密有致。
創作技巧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燒造於景德,在材料上,選用的是從西城進口的蘇麻離青,蘇麻離青出自西亞地區(確切產地並沒有沒有探明),是一種低錳高鐵的鑽藍料,其含鑽量高達10%~19.05%,故其青花成色十分濃艷。這種青料燒成的最大特徵就是釉聚處會出現黑褐色結晶斑。在繪畫技法上,此瓶採用了點榮技法,所有圖案、花紋都是一筆點畫完成,流暢有力,這點和傳統青花的分染技法有很大區別。
文物鑑賞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為小口豐肩,斜腹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白釉潔淨瑩潤,青料濃艷幽雅,二者相互映襯。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
這件梅瓶的妙處在於瓶身腹部繪有的“
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故事: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棄項羽奔劉邦。在與韓信的多次交談中,劉邦重臣蕭何十分賞識韓信。但一直不受重用的韓信漸生不滿,在劉邦至南鄭途中離去。蕭何發現後連夜策馬追趕,終於勸得韓信回心轉意。隨後蕭何向劉邦舉薦韓信,劉邦遂拜韓信為大將。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從上到下描繪了6層疏密有致的青花紋飾,所飾的西番蓮、雜寶覆蓮紋、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主題鮮明突出。以古代歷史為裝飾題材,在元代青花瓷中經常使用,反映出當時戲曲故事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瓶上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栩栩如生。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漿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且空白處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
文物價值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的出土,為中國研究元代青花瓷的工藝、繪畫、燒制以及元代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該梅瓶作為國家級文物陳列在南京市博物館的精品展廳里,它真實地向人們展示著一個時代最高的制瓷工藝文化水平,供人們學習、觀摩。
出土環境
沐英墓位於南京市江寧區將軍山(1950年屬東善人民公社印堂村東的將軍山南麓)。據出土墓誌可知,該墓為沐英和原配夫人馮氏、續房耿氏的合葬墓。墓系磚石結構,由雨道、前室、中室、後室等部分組成,後室為三室並列,全長18.28米。儘管此墓追繳的隨葬器物不多,但多屬極為珍貴的精品。
保護措施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