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

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

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泉州鬧元宵習俗還有猜燈謎、“妝人”等文藝活動。踩街古稱“妝人”,其中包括民間民俗表演陣頭、花燈、彩車、南少林武術和各種文藝表演,遇到有人放鞭炮,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謝。泉州元宵還有“敬公”(祭祖)、“聽香”等祈福習俗,“聽香”者一般為婦女,她們手持點燃的香,傾聽別人不經意的話,藉以預卜吉凶。除此以外,泉州人還要食用元宵丸、潤餅菜等應節食品,寓意全家團聚。

2008年6月7日,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Ⅹ-7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遺產類別:民俗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Ⅹ-71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泉州鬧元宵以富於閩南文化特色的民俗風情聞名遐邇。
泉州闊元肯習俗由來已久,源於中原,興於唐宋。主要節俗有鬧花燈、踩街、吃元宵丸,有的家庭或宗族還在元宵日祭祖,追思祖德。
有泉州城,就有泉州花燈,泉州鬧元宵緣於泉州鬧花燈。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泉州開始建城,其時就有上元花燈活動。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河南固始人傅實以威武軍節度招討使從長安帶兵入閩鎮守泉州,聘紫雲黃守恭五世孫女為夫人,隔年元宵節前,黃家送紅、白蓮花燈一對,預祝早生貴子,從此,開泉南上元娘家送燈先河。後傅實移居南安豐州桃源,建唐王宮,元宵按照長安結燈儀式,與民同樂,往後相沿成俗。《宋書》 的“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是古時泉州鬧花燈的真實記載。

民俗內容

泉州鬧元宵燈俗包括掛燈、送燈、觀燈(賞燈)、點燈、游燈,古代還有搶燈。泉州方言“燈”“丁”同音,“出燈”就是“出丁”,寓意人丁興旺。元宵節,家家戶戶掛花燈,有新嫁女的人家給親家送紅、白蓮花燈和“觀音送子燈”,男女老少成群結隊上街賞燈,小孩走街串巷嬉戲“游燈”,點燈時不慎把燈燒了,叫做“出燈”。古時燈被搶也是“出燈”,被搶的人反倒興高采烈。
泉州花燈造型美觀,工藝精湛,種類甚多,蔚之壯觀。泉州花燈以獨有的刻紙、針剌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而區別於全國各地的花燈,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每逢泉州元宵燈會三鄉五里、四面八方遊客蜂擁而來,人海如潮,賞燈游燈、評燈論燈、歡聲笑語、流連忘返。燈會還有猜燈謎活動,猜中者有獎。
泉州鬧元宵還有妝人、地方戲劇展演等文藝活動,文藝踩街古稱“妝人”,“妝人”系從古代儺文化演變而來,是一種敬神活動的娛樂和狂歡,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明代何喬遠的《閩書》“泉中上元後數日,大賽神像,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鉤,一國若狂”正是對歷史上泉州鬧元宵的記載。而今的泉州文藝踩街既承襲傳統,又有所創新,各種色彩斑斕的民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集結,匯成了一條歡快的異彩紛呈的藝術長龍穿梭於長街廣場,規模盛大。元宵夜的泉州城,一陣陣化裝的隊伍,亦步亦舞,或裝扮故事,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或載歌載舞,歡樂灑脫,如瘋似狂;或鼓樂喧天,高亢激越,威震八方;大型藝術彩:車飾以各種燈光音響,一路歡歌,一個個精彩的表演魚貫而過,令市民們目不暇接,笑聲、歡呼聲、感嘆聲演繹著泉州元宵夜的無限精彩,當夜,泉州城萬人空巷。近幾年來,還有一種小型的踩街隊伍,沿大街小巷漫遊,叫歌吹漫步,也別有一番情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泉州鬧元宵習俗是一項全民性活動,屆時滿城出動,人流如織,一派興旺熱鬧景象,連港澳台同胞和東南亞僑胞也都組團到泉州參與燈會,共慶佳節。泉州鬧元宵習俗由此成為當地社會繁榮穩定的具體表征和海外僑胞文化認同的情感紐帶,具有民俗學及地方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泉州市藝術館(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中心、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項目保護單位泉州市藝術館(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中心、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2月22日,泉州元宵民俗活動,登上央視元宵晚會。
2021年,2月23日,泉州市工人文化宮將舉辦“元宵制花燈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