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遺產類別:民俗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Ⅹ-71
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泉州鬧元宵習俗還有猜燈謎、“妝人”等文藝活動。踩街古稱“妝人”,其中包括民間民俗表演陣頭、花燈、彩車、南少林武術和各種文藝表演,遇到有人放鞭炮...
且延用長安習俗,年年元宵點燈鬧街,以(與)民同樂”,往後相沿成俗,流播於泉州府一帶,開福建民間元宵點燈之先河。主要活動 泉州燈會(豐州桃源)習俗內容包括掛燈、送燈、觀燈(賞燈)、點燈、游燈等:1、掛燈。在大宗張燈結彩...
泉州燈會(豐州燕山)習俗是燕山黃氏家族為了繼承祖先遺願,團結族眾,弘揚祖德,教誨後輩積極向上,而應運舉辦的。活動時,連海外宗親也趕來點燈,即增添了家廟的風采,積澱了厚重的家廟文化價值,也帶動了泉州地區元宵燈會的發展。保護...
中文名 元宵節 外文名 Lantern Festival 別名 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 節日時間 農曆正月十五 節日類型 中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各地、海外華人聚居區 [76] 節日起源 自漢代起即在元宵燃燈,由此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風俗 [76] ...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元宵圓),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泉州元宵圓又稱上元圓,此食俗始於宋代,取其圓形,寓意團圓、吉利、美滿,主要材料為花生仁、白糖,及各種特色配料。泉州金鳳元宵圓製作技藝...
閩西客家元宵節慶習俗是客家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客家社會形態、傳統精神賴以世代相傳的一種重要載體,它具體生動地反映了客家人的價值觀和審美理想,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1...
2019年11月12日,泉州市藝術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獲得對“燈彩(泉州花燈)、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南音”的保護資格。發展歷史 2020年12月30日,加入傳統文化教育聯盟。簡介 內設文學、舞蹈、攝影、...
舞龍鬧元宵是惠東縣吉隆鎮客家人的傳統習俗,相傳起源於明朝末年。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十六日兩晚,吉隆民眾都要舞龍祈求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當地童謠 “正月十五驚雷響,祥龍飛降吉隆上。保佑好年景,月月年年福安康”正是唱出了...
2019年11月12日,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獲得對“燈彩(泉州花燈)、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南音”的保護資格。2022年3月,入選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
楓亭楓城元宵游燈踩街是福建省的大型道教類民俗祭祀娛樂活動,始於宋代慶曆年間蔡襄就任泉州知府時期,迄今已近千年歷史。楓亭元宵夜遊燈踩街習俗狹義上僅指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楓城五宮一廟元宵游燈踩街活動,即霞橋村靈慈廟游燈、霞街...
“炸佛”,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鎮岩峰村民俗活動項目,當地人又叫“逐火把”,號稱“閩南第一奇”。“炸佛”活動從每年農曆正月十一持續到正月十五,並在元宵節當晚達到高潮,最為熱鬧。歷史淵源 相傳明末年間,趙大天君(俗稱趙...
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不過,燈籠最讓人遐思、期盼恐怕還是元宵節的花燈了。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乃扎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彩龍兆祥...
泉州花燈 元宵節亦稱“燈節”、“燈夕”,家家張燈,戶戶結彩,鬧花燈。泉語“燈”、“丁”諧音,寓祈望人丁興旺、迎接光明之意。燈節最早的歷史記載從漢武帝開始。漢武帝在平定“諸呂之亂”後稱帝,稱帝時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五,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