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主要特點,趙孟頫,其代表作品,汲黯傳,洛神賦,福神觀記,蘭亭帖十三跋,康里巎巎,鮮于樞,其代表作品有,唐詩草書卷,臨神仙起居帖,耶律楚材,危素,趙期頤,
主要特點
從整體上看元代書法,主要呈現出以下的幾個鮮明特點:
第一,主張復古,以元初的趙子昂為首的書法家認為宋代的書法已經走到末路,唯一的成就就是因為政治的開放,使書法家能夠隨心而寫、隨心而發,為明代草書名家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第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元朝統治者用武力征服了漢族,而漢族卻在文化上征服了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書法家,其中比較出名的有遼代的耶律楚材,蒙古的文宗、順帝,還有康里巎巎。元朝政府還專門設定了奎章閣等文化機構,所有的這些都促進了書法的發展。
第三,書體復興以及與“詩、書、畫”的結合。元代書法家注重複古的同時也使各種書體全面復興。自從魏晉就少有人使用的章草再次興盛,元朝出現了大批的章草高手,而隸書和篆書也出現了一定的書家。由趙子昂開始的詩、書、畫的結合,是藝術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趙孟頫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鐘繇及羲獻諸家 ”,晚年師法李北海。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諸家之大成。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所以,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
其代表作品
汲黯傳
趙孟頫作。小楷。他自稱《汲黯傳》得唐人遺風筆意,而清代馮源深評云: “此書方峻,雖據歐體,其用筆之快利秀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 得來。”倪瓚也說:“子昂小楷,結體妍麗,用筆遒勁,真無愧隋唐間人。” (引自《書林藻鑒》),用筆不下於智永,虞世南,得稱一世之冠。
洛神賦
趙孟頫作。行書。紙本。是趙氏四十七歲時所書。其書法運筆和間架出自王 羲之,書風清新妙麗,兼得《蘭亭》、《聖教》兩序的法度。元人倪瓚稱此 卷“圓活遒媚”,並推趙為元朝第一書人。原作現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趙孟頫作。行書。紙本。
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秋,趙孟頫由湖州乘船去北京,時至吳興南潯鎮, 獨孤和尚送給他一卷五字已損本的《定武蘭亭》拓本,喜之不盡,途次舟中 不斷展閱此卷,多有書學心得體會,皆跋記於卷尾,計十三段,並自臨《蘭 亭》一過。這就是所謂的《蘭亭十三跋》。後此件遭火毀,但有燒殘本傳世, 已流入日本。
趙孟頫此件是以自家筆法臨《蘭亭》,臨得形神畢肖,生動自然,如見《定 武》本的原跡,堪稱趙書中的精品。
康里巎巎
字子山,號正齋,恕叟,又號蓬恕叟,蒙古族人。
《元史》本傳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他的正書師法虞世南,行草書由懷素上追鐘繇,王羲之,並吸取了米芾的奔放,在當時趨趙孟頫嫵媚書風的情況下,能創自己的藝術道路。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
康里巎巎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特立於書壇,留下的墨跡不多,有行草書《唐元縝行宮詩》,轉折圓勁。其《漁夫辭冊》,《草書述筆法》確有唐晉風度。所寫的李白《古風第十九首》詩,字型秀逸奔放,深得章草和狂草的筆法。
草書尺牘:
康里巎巎作。草書。該信札極為精彩,雖草草不工, 卻筆筆 合於法度。疏密欹正,隨性所至。寫到最後因語長而紙短,越寫越密,甚至 字裡行間時有添加補寫,但並不覺得充塞擁擠,相反因字與行間能揖迎避讓 而顯得通靈透氣,密而不悶。
鮮于樞
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寄直老人,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官太常博士,趙孟頫對他的書法十分推崇,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二人書法當時並稱 “二妙”。他的功力很紮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同時代的袁褒說:“困學老人善回腕,故其書圓勁,或者議其多用唐法,然與伯機相識凡十五,六年間,見其書日異,勝人間俗書也。”(《書林藻鑒》)而書法家陳繹曾也說:“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余問之,嗔目伸臂曰:膽!膽!膽!”可見他敢於創新的精神。他的楷書有《李願歸盤谷序》,現藏上海博物館,筆法古樸,結體謹嚴,氣魄恢宏。行草有所寫自作詩《大字詩讚》和《唐詩草書卷》,筆法縱肆,欹態橫發。
其代表作品有
唐詩草書卷、臨神仙起居帖
唐詩草書卷
鮮于樞作。草書。筆法縱肆,欹態橫發。他自己說過,寫草書要把筆離紙三 寸,取其指實掌平虛腕法圓轉,寫出的字則飄逸飛縱,體態自能絕出,觀其 草書,確有懸腕回鋒之妙。
臨神仙起居帖
鮮于樞作。草書。這是他臨寫的楊凝式《神仙起居帖》手跡,一方面我們可 以對照原帖去發現鮮于樞在臨帖時如何達到形神兼備的;另一方面,我們也 能體會到只有博臨眾帖才有可能獨立門戶的道理。
耶律楚材
其代表作品是:自書詩翰
危素
字太朴,號雲林,金溪(今江西多溪)人,一作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元末明初歷史學家、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翰林學士。元朝至正元年(1341),負責編修宋、遼、金三朝國史及注釋《爾雅》。七年,改任翰林編修,他負責編纂后妃等傳和宮廷紀事。十七年,升禮部尚書。十八年,參中書省事,專任甘肅平章事,總西部兵馬。他整治邊防、任用賢吏,安撫邊民,力圖中興,深得皇太子賞識,稱他“澄清忠義,清白起家”。不久,進御史台治書侍御史、中書左丞。至正二十年(1360),官拜參知政事。他“為人侃直,數有建白,敢任事”。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亮河北岸)宮殿失火,順帝下令重建大安、睿思二閣。危素以民間疾苦,苦諫不要大興土木,並親自到河南、河北、江淮一帶發錢、發糧,賑救災民。二十四年,為翰林學士,奉旨出任嶺北行省左丞。後棄官,隱居房山達四年,潛心史學著作。至正二十八年(1368)閏七月,朱元璋部攻入大都,危素感到國破家亡,曾投井自殺, 卻被救出。雖然他是個漢人,可是從一而終的原則卻高於民族分野。朱元璋聽說此事,認為其人忠義可用,把他招來安排在自己身邊做侍從文官。明洪武二年(1369),危素被任為翰林侍講,與宋濂同修《元史》。朱元璋多次召見危素,詢問元朝興亡緣由,並令其撰寫《皇陵碑文》。不久,危素被劾,罷官一年。後官復原職,兼弘文館學士,並賜小車,免朝謁。太祖常賜酒宴與諸學士,並有詩詞酬唱。危素呈詩雖在最後,往往獨得太祖稱讚,說危素“老成,有先憂之意”,此時,危素已70多歲。皇帝對危素的寵信,引起某些大臣的嫉妒,御史王著等屢進饞言,說危素是亡國之臣,不應重用,危素被謫居和州(今安徽和縣),令守元臣余闕廟。五年,卒於和州含山縣寓所,享年78歲,後歸葬金溪高橋。學士宋濂為其撰墓志銘。危素身經兩個朝代,都曾任過大臣。但他是降臣,歷代封建統治者出於忠君思想,對其並不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宣揚。《明史》和歷代編纂的《撫州府志》和舊《金谿縣志》,只將他放在“文苑”中予以介紹。其實,他在史學領域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宋、遼、金史本是危素執筆編纂,卻被署名為元朝宰相脫脫主編,他成了次要人物。危素博學,善古文詞。其詩歌創作在元末地位較高,影響較大。他的詩氣格雄偉,風骨遒勁,詩作收集在《雲林集》2卷中。他的散文被譽為元代一大家,有文集《說學齋稿》4卷。
他精於書法,其書寫的片紙隻字,人們都愛珍藏,是元代頗具代表的書法家。人們都愛珍藏,是元代頗具代表的書法家。代表作有朱元璋《御製皇陵碑》、《跋陸柬之書文賦》、《義門王氏先塋碑》(原碑立於陝西省蒲城縣上王鄉,已失,文被四庫全書收錄)、《蒲城王氏祠堂碑銘》(原碑現藏於陝西省蒲城博物館,文被四庫全書收錄)、《陳氏方寸樓記楷書卷》等。
趙期頤
字子奇,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官至陝西行台、中奉大夫、中書參議。以書名世,尤工於篆,渾樸高古,以禹碑、周鼓為宗,成為元代篆書復興的主要力量。代表作:《篆鄭義門孝義家匾額》、《義門王氏先塋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