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政治思想

元代政治思想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與傳統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代政治思想
  • 外文名:Yuan Dynasty Political Thought
  • 類別儒家政治思想
  • 建立日期遊牧文化農耕文化交融中形成
  • 朝代:元代
思想建立,建立根源,歷程,基本思想,以儒治國,特點與意義,

思想建立

建立根源

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走向極端發展時期,在塞外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衝突與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政治思想。這一時期,中原傳統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治國理論,受到蒙古奴隸主貴族鐵騎的衝擊,以儒家的“仁治”思想為主幹,雜糅和保留部分蒙古傳統的新的封建統治思想體系逐步建立起來。

歷程

背景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建立了以遊牧經濟為基礎的軍事奴隸主貴族專政──大蒙古國。大蒙古國不是靠擴大生產來增加社會財富,而是靠不斷地向鄰近的部落、民族和國家發動掠奪戰爭來增加自己的財富。成吉思污及其後繼者先後發動了滅西遼、滅西夏、滅金、滅大理和滅南宋的戰爭,直到1279年統一全國。蒙古統治者在征服過程中,推行殺掠和屠城、強占民田為牧場以及變俘虜為奴隸的政策,破壞了處於高度發展的封建社會的中原地區的社會政治結構和經濟結構,使先進的封建制度瀕臨破滅的邊緣。
元代政治思想
1260年忽必烈繼承王位,在一批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推動下,他以中原正統王朝自詡,建元“中統”。1271年改大蒙古國國號為“大元”。忽必烈博採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建議,一方面附會中原傳統制度,同時又採取了充分保障蒙古征服者特權的各種措施,堅持民族壓迫,奠定了元代政治制度的規模。終元之世,體制上呈現出南北異制和諸制並舉的局面。奴隸制的殘餘與封建制度兼容並蓄,導致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交織上升,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這些都直接地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思想的發展。

基本思想

元代政治思想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與傳統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核心的內容是主張“附會漢法”,實行“仁治”。它發端於元太宗窩闊台時代的耶律楚材;而由元世祖忽必烈時代的劉秉忠、郝經、許衡等人進一步闡發並形成體系;其後,趙天麟、鄭介夫、馬祖常、許有壬及蘇天爵等人均壁守其基本觀點,而成為元代政治思想演進過程中的代表人物。

以儒治國

耶律楚材在輔佐窩闊台治理漢地時,主張用中原文明去影響和改變大蒙古國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治國方法,即“以儒治國”,並通過勸說蒙古統治者括編戶籍、制定賦稅制度、建立太極書院、傳播理學及以經義、詞、賦、論來考試儒士等加以實踐。到了忽必烈時代,隨著蒙古統治中心的南移,如何才能“治國安民”,成為當時亟待解決的問題。忽必烈開府金蓮川,尊攬儒士,招集一批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為幕僚,其中以劉秉忠、郝經、許衡為代表。劉秉忠向忽必烈上疏陳事,指出“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勸說忽必烈效法周公、尊崇孔子、修復廟祀,奠立太平之基和王道之本。郝經力主“附會漢法”,即“以國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參遼金之遺制,設官分職,立政安民,成一代王法”(《郝文忠公文集·立政議》。許衡也主張“帝中國,當行中國事”,“必行漢法”(《許文正公遺書·時事五事·立國規模》)。他們的政治思想,成為元初改革的基本理論,奠定了元代的成憲,為後繼諸帝所師承。“附會漢法”政治思想在以下四個方面被蒙古統治者所實踐:①建立年號、國號和禮儀制度;②承襲中原王朝傳統的國家機構和職官制度;③實行勸農政策;④承認和提倡以儒學為主體的漢族傳統文化。

特點與意義

元代政治思想家在兩種政治文化的衝突中,力主以中原傳統政治文化取代塞外遊牧政治文化,他們實際上扮演了中原傳統政治思想在元代的傳人的角色。元代政治思想對推動蒙古族徹底封建化,保全中原傳統封建文明,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