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南戲

元代南戲

元代南戲,元代中國南曲戲文的簡稱。北宋末、南宋初產生於浙江溫州。據祝允明《猥談》、徐渭《南詞敘錄》載,宋時,南戲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代南戲
  • 全稱:元代南曲戲文
  • 流行區域:浙江溫州
  • 產生年代:北宋末、南宋初
歷史,曲目,發展時期,

歷史

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曲形式。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範於一爐,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由於故事情節比較曲折,劇本一般都是長篇,數倍於北曲雜劇。它用南方曲調,韻律、宮調均無嚴格規定。其唱法富於變化,有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樂器以鼓板為主。由於南曲聲腔與北曲不同,因而二者風格迥異。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大抵北主勁切雄麗,南主清峭柔遠,雖本才情,務諧俚俗。”南曲柔媚婉轉的特點使南戲更適於演唱情意纏綿、脂粉氣較重的故事。溫州南戲形成之後,在東南沿海各地傳播。由於各地方音俗唱的不同,又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南曲聲腔,如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山腔等。元代北曲雜劇鼎盛,當時南戲的情況,眾說不一,一般認為南戲在元代曾經有一個中衰的過程。不過終元一代,南戲在南方一些地區的民間還是頗為流行的。由於民間戲文備受歧視,元代南戲作品多已失傳,也缺乏文字記載。

曲目

錢南揚《戲文概論》考得宋元戲文238種,其中絕大多數為元代作品,實際當不止此數。這些戲文中今存全本者僅《張協狀元》(一般認為是南宋時作品),《宦門子弟錯立身》、《小孫屠》、《琵琶記》、《白免記》、《荊釵記》、《拜月亭》、《殺狗記》、《趙氏孤兒記》、《東窗記》、《破窯記》、《蘇秦衣錦還鄉》、《黃孝子尋親記》、《馮京三元記》、《牧羊記》、《周羽教子尋親記》、《胭脂記》、《劉希必金釵記》等。除最後一種發現於1975年,並於1985年出版了劉念茲校注的《(宣德寫本)金釵記》外,其餘均見《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前5種有保存戲文原貌較好的本子,其中《白免記》古本,收在《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中。後10餘種多經明人修改,有失本來面目。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輯錄119種戲文佚曲,並考其本事,對了解戲文概貌頗多裨益。元代戲文多為民間藝人、書會才人的作品,藝術上雖比較粗糙,反映的生活面卻較廣泛。在大量以愛情、婚姻故事為主要內容的作品中,有表現青年男女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突破門閥觀念,追求真摯愛情和婚姻自由的《宦門子弟錯立身》、《司馬相如題橋記》、《賽金蓮》、《楊實錦香囊》等;有對被侮辱、被損害的風塵女子表示深切同情,描寫她們的不幸遭遇和讚美她們堅定不移的愛情的《李亞仙》、《蘇小卿月夜泛茶船》等;也有批判男子忘義負情,拋棄糟糠之妻的《李勉》、《張瓊蓮》、《崔君瑞江天暮雪》等。有些作品揭露、控訴社會黑暗、吏治腐敗,戰爭動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如《小孫屠》、《祖傑》、《柳穎》;還有些作品描寫忠□鬥爭,歌頌忠君愛國的民族英雄、忠臣義士,鞭撻禍國殃民、賣國求榮的□臣賊子,如《牧羊記》、《東窗記》、《趙氏孤兒記》等。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這些作品中或多或少也摻雜著封建性的東西;有少數作品,如《王祥臥冰》、《黃孝子尋親》等,更以宣揚封建道德、因果報應等為主要目的,其思想內容殊不足取。

發展時期

元代末年,隨著雜劇的衰微,南戲獲得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比較繁盛的局面。被譽為“曲祖”(魏良輔《曲律》)、“南曲之宗”(黃圖□《看山閣集閒筆》)的《琵琶記》和荊 劉 拜 殺(《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四大南戲大都產生在這個時候。高明《琵琶記》把南戲創作提高到藝術上比較成熟、能為雅俗共賞的新階段,在戲劇發展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南戲發展到明代,成為流傳全中國的主要劇種“傳奇戲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