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身體觀(201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儒家身體觀(201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儒家身體觀》是201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家身體觀
  • 作者:楊儒賓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
  • 頁數:500 頁
  • 定價:79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32593361
  • 叢書:楊儒賓著作集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目錄,叢書信息 ,

內容簡介

本書以孟子學傳統為核心,探討儒家心性論/形上學的身體基礎。本書的基本預設認為儒家所理解的身體是形、氣、神(心)一元三相的構造,其形氣面涵攝內、外身體的生理功能,心氣面涵攝意識與形上的功能,氣化面則同時涵攝個體與萬物同體的物質基礎與形上基礎。再者,由於儒家重視人的本質與文化傳統之內在關聯,所以也重視身體的社會面相。儒家四體一體的身體觀顯示出身心一如、天人合一、內外相續——簡言之,即存在連續性——的特色。不但傳統儒者所強調的“生色”“踐形”“聖人氣象”“良知知覺”諸說,可從其身體論的觀點得到恰當的印證。儒家建於“形體”之上的“形上學”、規範人生與滋潤人生並重的道德哲學,以及人與社會或自然相互感應的一體論,亦可經由這種縱深的、體現的身體得到另一種理解的線索。

作者簡介

楊儒賓,1956年生於台灣台中。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台灣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宋明理學、東亞儒學等。著作有《儒家身體觀》《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從五經到新五經》《儒門內的莊子》《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道家與古之道術》;編著有《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東亞的靜坐傳統》《自然概念史論》《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等書;譯有《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孔子的樂論》《冥契主義與哲學》《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等書。

目錄

序言
導論 四體一體的身體觀
一、儒家身體觀的流程
二、意識-形氣-氣化一體呈現的身體
三、身體的社會性
四、超越與經驗交會中的身體
第一章 儒家身體觀的原型
一、攝威儀與治血氣
二、孟子的踐形觀
三、孟子後學的精氣說與德之氣說
四、荀子的利義身體觀
五、二源三派之身體觀原型
第二章 論公孫尼子的養氣說
一、《公孫尼子》殘篇之養氣說
二、《樂記》論心氣性情、音樂與世界之關係
三、樂與內外身體
四、公孫尼子與孟子
五、尚待解決的學派歸屬問題
第三章 論孟子的踐形觀
一、“踐形”一詞釋義
二、生色說
三、養氣論
四、形-氣-質之身體觀與精神化之身體
五、盡心與養氣的同步性
六、踐形觀在儒家成德傳統中的意義
第四章 知言、踐形與聖人
一、知言與踐形
二、聲音、氣與精神之展現
三、聖、聲、聽
四、聽之以身
五、金聲玉言與聖之聰明
第五章 《管子·心術下》《內業》兩篇的精氣說與全心論
一、兩篇之氣為身心之氣
二、“心中有心”里之心氣
三、全心說與全身之思考
四、擴充精氣與萬物畢得
五、內靜外敬之修養論
六、修養與修煉間的環節地位
第六章 德之行與德之氣
一、思、孟五行說之爭議
二、思、孟五行說之發展
三、“行”與“德”之特殊用法
四、大體小體與舍體獨心
五、意識活動與生理脈動邊際地帶之“德之氣”
六、由德行內轉為身心底層的“德之行”之意義
第七章 理學論辯中的“作用是性”說
一、死了告子
二、王陽明、羅近溪之良知說
三、程顥、謝上蔡之以覺訓仁
四、《孟子》《中庸》《易傳》肯定生命即道
五、原身心性天一體的圓融境界
第八章 氣質之性的問題
一、人性論興起的背景與張載、程顥的立場
二、程、朱的性氣二元論及氣質之性的概念
三、陸、王與劉宗周:心性氣同體而異流之人性觀
四、王廷相、顏元與戴震:自然主義之氣化人性論
五、結論:回歸思、孟、《易傳》的大傳統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叢書信息

  楊儒賓著作集(共5冊), 這套叢書還有 《儒門內的莊子》《異議的意義》《五行原論》《從《五經》到《新五經》》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