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現代性探索》收錄了《儒學的現代轉型與未來定位》、《儒學與當代家庭》、《與時俱進話孝道》等十餘篇論文,從不同領域分別探討了儒學現代性的理論內涵和社會功能。
基本介紹
- 書名:儒學現代性探索
- 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頁數:332頁
- 開本:32
- 品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 作者:牟鐘鑒 國際儒學聯合會
-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1319448
媒體推薦
牟鐘鑒
儒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它曾經在中國和東亞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成為東方傳統文化的思想代表。在近現代西方工業文明進入東亞社會並成為主流文化以後,儒學退到邊沿地帶,進入低谷時期。許多人對於儒學能否適應現代社會抱著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20世紀是儒學不斷面臨猛烈衝擊、批判並試圖浴火重生的時期,儒學的生命力經受了最為嚴峻的考驗。在新世紀開始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儒學已經處在轉型的階段,在清除了陳腐、僵化的部分之後,它的真正價值的精華,正在逐漸顯露出來,放射出它特有的絢麗的光彩。儒學不僅正在回歸中國和東亞社會,而且正在走向世界,成為國際學術領域中一種備受關注的學說。特別是當西方工業文明暴露出道德危機、社會危機、生態危機種種弊病之後,傑出的東西方學者,都在呼喚一種新的人文精神。他們發現儒學是人類所擁有的一種極為寶貴的精神文化資源。儒學所包含的早熟的社會人生智慧和它正在進行的與其他文明的對話,對於當今人類回應種種社會問題的挑戰、實現文明新的轉型是有重大啟示作用的。
儒學就其文化基因和主流思想而言,它從來就不是保守的一成不變的,它的“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觀具有擁抱和吸收各種優秀異質文化的氣魄和能力。它曾經成功地接受並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如今它又在努力吸收世界上各種先進文化用以改造自己。像儒學這樣根基深厚、特色顯著又寬容大度、與時俱進的思想學說,它不會滅亡的。它不僅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而且可以主動參與和修正現代化的進程,使社會的發展更加健康合理。
儒學的現代性是個複雜的問題,它涉及到“現代性”的詮釋和儒學自身的推陳出新。儒學現代性的探索不僅需要理論層面的研究,而且也需要生活層面的實踐,只有集思廣益、充分討論、不斷總結才能收到成效。中國是儒學的故鄉,中國學者應當在探索儒學現代性的工作中做得更多更好。本論文集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學術委員會編輯,收集了十多位中國學者的論文,他們從不同領域分別探討了儒學現代性的理論內涵和社會功能。論文所闡述的觀點都是作者長期積累的心得。不乏真知灼見。我們相信這本專題論文集會引起儒學研究者的興趣,推動相關問題的討論,促進儒學思想資源的深入開發和套用。
圖書目錄
景海峰 儒學的現代轉型與未來定位
錢遜 爭取一個“各得其所”的和的世界
劉韻冀劉東超 當代儒學的困境和出路
郭齊家 儒學與當今素質教育
周桂鈿 儒學與當代中國政治
陳啟智 儒學與市場經濟
牟鐘鑒 孔子的文化觀及其現代意義
余謀昌 儒學與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
曾春海 儒學與當代家庭
趙艷霞 儒學與當代家庭
陳鵬 從“立學”到“立教”:重建儒家信仰的社會化途徑
王殿卿 儒學與當代道德建設
張踐 與時俱進話孝道
單純 論儒家的氣節觀及其現代價值
葛榮晉 儒家智慧與成才之道
文摘
其次,我們看一下牟先生對於重建儒家新仁學的基本思考。他說:“我以為仁學的重建可
以將愛、生、通三大原則綜合起來,再加上誠的原則,並在內容上加以增補,可以形成新仁學
的體系。這個新仁學以愛為基調,以生為目標,以通為方法,以誠為保證。”其中,“愛”的
原則表現為惠人利人和尊敬人(的人格和權利)的統一;“生”的原則體現為保護生命和生態;
“通”的原則表現為人際族際之間的廣泛溝通。他又將這種新仁學歸結為“仁愛通和之學”,
它“以‘仁’為核心理念,以愛為基礎情感,主張天下一家,天人一體,和而不同,通暢無礙
,看重和愛護生命,提倡修己成物,嚮往世界大同”。很清楚,這些表述反映了牟先生新仁學
的基本精神,這個精神相當典型地體現在他擇取的幾個古典範疇上,同時也反映在他對這些范
疇的現代詮釋上。
總的看來,牟先生的新仁學是從現實需要出發而對歷史上傳統儒學進行梳理和闡釋的結果
。它既是對傳統儒學的一種總結,也是對儒學當代發展的一種探索。從目前大陸學術界看來,
像這樣明確提出當代儒學框架的尚不多見。
從以上三位學者的思想狀況來看,當代儒學處於建構的過程之中,處於基於歷史、著眼現
實、探索新形態的行進之中。從目前看,在這一過程中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不過,這些進展
主要是一些巨觀方向的思考和整體架構的搭設,仍然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主體建構和細部雕
琢遠未完成。其中相當值得關注的是,不同學者建構當代儒學形態的致思方向還有所不同。比
如,杜維明就對儒家道統的肯認要強一些,成中英對此的肯認程度則明顯輕一些,牟鐘鑒先生
的肯認也不甚重。前二者著力較多的是匯通西學的工作,牟先生則似更注意現實需要的滿足。
就知識資源來看,杜維明對於各種思想傳統都有所注意,成中英則對近現代西方哲學似更為熟
悉一些,牟先生則對中國傳統和現實更為關注一些。從總體上看,這三位學者的工作大致上可
以代表今天當代儒學的存在狀態。
二、當代儒學面臨的困限
當代儒學的困限問題是十餘年來學界議論的一個熱點。雖然論者著眼點各各不同,但對於這個問題的側面涉及和正面論述卻非常之多。本文願分現實和理論兩個層面來把握這些討論。
在現實層面上,當代儒學遇到的最根本伺題是其實踐主體和實踐方式的問題,即什麼人又如何實踐儒學的問題。我們說,在歷史上儒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問,從孔孟到程朱陸王所
進行的事業絕非是純粹的理論撰述,而是以生命來體現理念、以實踐來踐履信仰。而從今天和未來看,儒學的真正、完全意義上的復興也必須是以真正踐履為根本目的和最終標準。當然.這一標準對於其他傳坑學說的復興也是適用的,而對於儒學是尤其適用的。因此,對於當代儒學提出實踐問題絕非是過高要求或求全責備。鄭家棟曾說:“現在許多人批評新儒家的理論學說‘缺少操作的層面’,‘對具體的社會層面關注不夠’,等等。我認為此類批評未必抓住了問題的要害。”鄭先生此說自有其成立的理由.似似應指對於已經形成的儒學理論形態的批評而言。如果著眼於當代儒學的發展變化來說,則對於當代儒學提出這種實踐要求就不為過了。因為如果沒有實踐意義。人們自然可以懷疑儒學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就算過去已經建立起來的儒學理論未能具備操作意義(由於其時代及思想多方衡原因,不具備操作意義是有其理由的。所以,鄭家棟認為這樣批評它們未必抓住問題要害),但在儒學未來的發展中再不具備甚至不考慮操作層面則是說不過去的。
那么,環顧當代儒學所及的領域和場地,誰又可為儒學實踐提供證明和例子呢?從商界到政界再到學界,能夠稱得上真正儒者的人恐怕很少。至於某些自稱或別人稱為儡者、儒商的人
恐怕多是自矜自鬻之輩甚或欺世晝名之輩。商界、政界的情況就不用多說了,連牟其中這樣的商人都曾經被譽為“儒商”,其他人可推而知之了。如果說在學界,某些學者真正表現出較為高尚的儒家人格(在筆者接觸的一些前輩學者身上確實有此風致),但他們未必就完全贊成儒學(無論是傳統儡學還是當代譬學),更少有從事當代儒學的建構工作。當然,對於儒學理論和儒學實踐都有所努力的自然也有人在(雖然極少),但尚未取得較大成就或似尚未得到昔遍的承認。這裡面隱藏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現代學術中人格與學說、實踐與信仰的分離,這是人類社會分工發展在今天必然導致的一種社會現象。這實際上童味著思想和信仰本身成為一個職業或科層,成力一個可以用來謀生的手段。所以,儒學和儒士在當代社會發生分離是再自然不過、無須驚奇和浩嘆的現象。實際上,在今天能真正把二者合一倒是較為奇特的例子。這也是現代社會對雷學造成衝擊的一個重要原因。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儒學就永遠投有實踐者了呢?本文尚沒有這樣悲觀。正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在今天還有大量真正的信仰者一樣,儒學也完全可以尋覓到自己的實踐者。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資源,它當然也有這種可能和資格。關鍵的問題還在於對儒學的宣揚和普及工作及未來人們的理念抉擇。
還有,既然儒家人格在當代儒學運動中都很虞問題,那么。儒學實踐的方式自然難以談得上了。至於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利用儒學資源來經商、為政、育人、養心之類,恐怕不能說是嚴格童義的儒學實踐,因為儒學在此起的作用僅僅是被借鑑為思想材料,而不是杜維明意義上的被用作“文法”,或按鄭家棟的說法儒學是被用作思想資源,而不是精神世界。至於有的新儒學論者所希望的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教育、道德等方面實踐的指導思想,恐怕是極為空泛無物、不著邊際的議論。那么,當代儒學解決自己在現階段的實踐方式問題就是一個未必那么簡單的問題,這是一個尚須多方探索的問題。當然,當代儒學實踐方式的欠缺除了和其實踐人格的欠缺相關之外,也和其理論形態中的一些問題緊密聯繫。
在理論層面上,當代儒學面臨的難題當然很多。這已為相當多的論者討論過。從根本說,這些難題源於當代儒學還沒有完成現當代轉型。或者說,如何完成現當代轉型問題就是當代儡
學面臨的根本困限。對於這一困限,本文把握為三個問題,第一,如何處理傳統儒學的問題,或者說,如何解決傳統儒學對於當代社會的不適應又能保持其性質或基本精神不變的問題。實
際上也就是當代儒學如何確證自己是儒學的問題。第二,如何對待西學(從古至今)的問題,即如何汲取其優秀成份又能有效回應其挑戰的問題。第三,如何面對當代人類尤其是中國社會實踐的問題,即如何從儒學立場統攝、整理當代經驗的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解決的是當代儒學作為“儒學”的問題,後面兩個問題解決的是當代儒學如何能稱其為“當代”的問題。坦率地說,在本文看來,這三個問題在當代儒學中都沒得到很好的解決。
我們首先看第一個問題。可以確定地說,在現當代世界學術背景襯托之下,傳統儒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錯誤的、膚淺的,其整體框架也是狹隘的、有缺陷的。我們這樣說也許為當代儒
學運動中的許多人接受不了,也許他們認為這樣的比較本身就是有方法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