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在越南

儒學傳入越南已2000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儒學在越南
  • 定義:儒學在越南的傳播與發展過程
背景介紹,傳入時期,發展時期,興盛時期,衰落時期,

背景介紹

在古代,越南統治者曾通過興辦儒學教育、以儒學科舉取士、修文廟祀孔、學者相互往來、輸入與翻刻儒經、開展以儒學為指導的社會性教化活動等途徑,學習與利用儒學,使越南古代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禮儀法度、民間風俗習慣,多仿效中國而溯源於儒家思想,並使儒學長期成為越南的統治思想。近代越南封建制度解體,儒學走向衰落。儒學在越南傳播與發展的過程可分為傳人、發展、興盛、衰落4個時期。

傳入時期

約公元前3世紀末2世紀初至1009年,即由儒學傳人經吳朝、丁朝至黎朝,為儒學在越南的早期傳人時期。
中越自古關係密切。秦以前中越關係史載不詳。秦始皇始平定嶺南,設定南海、桂林、象郡(象郡包括今越南北部、中部和廣西西南部一部分地方)。秦末漢初,秦派往南海郡的郡尉趙佗建南越國。越南古史把南越國列入王統,推尊趙陀為開國之君。趙佗“以詩書而化訓國俗,以仁義而固結人心”,積極傳播漢文化,遂使儒家的仁義思想及詩、書之類儒家經典於公元前3世紀末2世紀初傳人越南。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以其地為9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在今越南境內。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亦隨之傳入越南。之後越南歷中國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而至五代,為中國郡縣千年以上,儒學因出任越南的郡守、刺史之倡導,文人學者之宣揚,民間交往之浸漸,逐漸深入,並對越南古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漢時中國已進入高度發展的封建社會。當時越南遠較中國落後。漢派往越南的地方官均在越南實施儒學教育,並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移風易俗整頓社會秩序。公元1年西漢派往交趾的太守錫光,建立學校,以禮義教育越人。公元29年,儒學造詣頗深的任延任九真太守,亦在越南“建立學校,導之禮義”,使越人得以“粗通禮化”。史稱“嶺南華風,始於二守”,他們對儒學初傳越南做出了貢獻。三國時的士燮,精通儒學,治理交趾40年,他與劉熙、薛綜、程秉等數以百計避亂交趾的漢之名儒,共同在越南“教以詩書,薰陶美俗”。他們“化國俗以詩書,淑人心以禮樂”,受到越人稱讚。士燮大力傳播儒學,使交趾成為“通詩書習禮樂”的“文獻之邦”,被稱為“南交學祖”,尊為“士王”,先入越南帝王廟,後又人孔廟。
兩漢、三國時期,不少中原士人南下交趾,越南士人亦有北至中原者,且有人學了儒學被舉為茂才孝廉而在中州為官。此南來北往的中越士人亦不斷將儒學傳至越南。
晉時中國繼續向越南派出地方官,越人亦仍參加貢舉並人中國內地為官。儒學便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傳人越南。只是自東漢末年佛、道亦傳人越南,越人學習儒學多為仕途階梯,只有仕宦之家比較重視。而佛教作為一種信仰較儒學更易為一般人接受,故儒學此時並不盛行。
隋、唐時代,中國復行統一。且唐代承平日久,國勢盛過秦、漢。唐在交州設都護府,治理安南形同內地。地方官為政更加注意興辦教育,振興儒學,以儒術易其俗。時安南人遊學中原者亦絡繹不絕,且在唐與內地士人一樣參加科舉考試。開元年間九真姜公輔便登進士第,官至翰林學士。中原名士杜審言、沈儉期、劉禹錫、韓偓等也曾流寓越南。中越學者相唱和,進一步推動儒學在越南的發展。此時儒學在越南已有一定地位。越南詩人阮公簡講,社會上“威儀共秉周家禮,學問同尊孔氏書”。只是儒學尚未像佛教那樣廣泛傳播,更未取得統治地位。
939年,越人吳權宣布獨立,建立吳朝(939~965),其後繼以丁朝(968~980)、黎朝(980~1009),皆因享國甚短,且戎馬倥傯,未遑文教,儒學傳播無大進展。但自秦以來,歷千餘年,因統治者提倡、中越相互移民和士人交往、輸入儒家經典、實施儒學教育,儒學還是逐漸傳人了越南。儒學作為一種先進思想,加速了越南的封建化過程,促進了越南社會發展,受到越人歡迎。

發展時期

1010~1427年,即由李朝、陳朝、胡朝至後黎之前的400餘年,為儒學在越南的發展時期。
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李氏平定內亂,政權日趨穩固。健全封建制度,使越南封建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鑒於盛極一時的佛教及道教均不能解決李朝發展封建制度、對付內亂外患、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寧等問題,而治國安邦之策卻蘊藏於儒家思想之中,故李朝一改過去儒佛道並用而尤重佛教的做法,不斷提高儒學的地位,採取了興辦儒學教育、以儒學為內容科舉取士、修文廟祀孔、輸入與翻刻儒家經典等措施,傳播與發展儒學。1070年首都升龍(今河內)修文廟以祀孔為越南修文廟祀孔之濫觴,亦為儒學在越南儒教化、孔子偶像化之嚆矢。1075年李朝開科取士成為越南以儒學為準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的開始。儒學與仕途結合,地位大為提高,傳播更加迅速。1076年設國子監,以儒學培育人才,出現了按儒家思想培養出來的新的知識階層,即儒士階層。不斷輸入儒家經典,為學習。儒學創造了條件。這標誌著李朝時儒學在越南已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李朝儒學教育僅為初步發展,科舉制度剛剛實行,儒士人數還比較少,儒學方興未艾尚未位居正統。
1225年建立的陳朝,各種制度基本沿襲李朝。但鑒於李末農民的反抗鬥爭,更加感到以儒家等級尊卑思想整頓社會秩序的必要。為此,陳朝採取多種措施,在李朝基礎上把儒學發展又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陳朝受中國教育制度影響,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的一整套儒學教育制度,形成了一個完備的儒學教育體系。各級學校從教育的目的與內容、學生的考核與使用到師資的選拔與晉升,均體現了崇儒的特徵。以儒學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斷壯大儒士階層隊伍,他們從政後不僅推行儒家的主張,而且還興辦儒學教育,從而使儒學較前傳播更加深入廣泛。逐漸形成自最高統治者至文武百官和庶民百姓盡皆學習儒學、趨向儒學的局面,並湧現出張漢超、杜子平和被稱為“越儒宗”的朱安等著名儒學家。越南由此而“俗尚禮義,有中國之風”,社會風氣發生很大變化。
陳朝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科學制度,至陳末科舉之法已與中國大略相同。科舉以功名利祿誘使士子埋頭儒經,從而推動了儒學的傳播。
陳朝祀孔較李朝亦有發展。陳自藝宗開始以能排異端、傳道統之越儒從祀文廟。1370年,國子監司業朱安卒,贈文貞公,首賜從祀文廟,為越儒從祀文廟之始。次年藝宗又賜贈少傅張漢超從祀文廟。之後少保杜子平亦得從祀。越儒的從祀標誌越人已有自己高水平的儒學大師,儒學在越南已達到一定的水平並已具有相當高的地位。
陳朝中越學者頻繁交往,不少中國士人流寓越南,此亦促進儒學在越南的傳播與發展。
儒學在陳朝的長足發展,與原已盛行的佛教展開激烈鬥爭。大儒學家朱安、黎文休、黎括,尤其是張漢超等,均對佛教進行了尖銳批判,要求士大夫罷黜異端,非堯舜之道不陳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儒佛之爭,儒學漸占優勢,得到大力提倡,形成取佛教而代之的趨勢。儒士階層人數增多,在政治和思想領域亦漸次取代佛教僧侶的勢力。儒學在越南經歷了10多個世紀的發展,至陳朝已日趨興盛。
1400~1407年的胡朝,雖享國極短,但因積極提倡儒學,重新厘定科舉之法,胡季犛本人又以本國文字“字喃”(以形聲、會意、假借等方法利用漢字構成的方塊字)翻譯儒家經典,使儒學在越南的普及和儒學的越南化又向前邁進一步。儒學自李朝至胡朝的400餘年間,在健全和發展越南封建制度方面的積極作用,使之地位大為提高,為其後儒學在後黎和阮朝的位居正統奠定了基礎。

興盛時期

1428~1884年,即由後黎至阮朝中期的400餘年間,儒學在越南的傳播與發展進入鼎盛時期。
1428年黎利建後黎朝(1428~1789年)。為圖自強,後黎模仿中國提倡儒家思想。後黎歷代統治者均崇儒重道獨尊儒學。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教育乃至規範民風民俗,均按儒家主張辦事。儒學在越南遂步入全盛時期。後黎大力推崇儒學表現在:發展儒學教育,使儒學教育較前有重大進展;增加儒士人數,提高儒士地位,儒士在政界和文化教育領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施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主旨的社會性教化活動,向民間普及儒家倫理;健全與發展科舉制度,選拔精通儒學的人才充實各級政權機構;大量輸入與翻刻儒家經典;開展儒學研究,使後黎名儒輩出,經學繁榮,湧現出阮秉謙、潘孚先、吳士連、黎貴悖等儒學大師和《易經層說》、《春秋略論》等儒學名著及《大越史記全書》等貫穿儒家思想的史學名著;進一步提高孔子地位,尊孔子為“萬世帝王之師”,以王者尊孔子;京都及地方普建文廟,祀孔禮儀更加完備,規格更加提高;禮遇流寓越南的中國儒學家並遞年差使臣及文學之士赴華學習儒學。儒學由此得以廣泛傳播。後黎統治者以儒學作為全國君民的指導思想,儒學成為建立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制度的理論依據。孔子被神化,儒家的說教成為規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清規戒律。儒教在後黎實際上被推崇為國教,儒學成了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1802年,阮福映建立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阮朝鑒於黎末南阮北鄭的長期分裂割據和以西山起義為頂峰連綿不斷的農民起義,建國後政治上更加著意整頓封建秩序,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增加經濟實力。阮朝發展封建政治、經濟的要求,使主張大一統和等級尊卑並一貫重農的儒家思想繼續受到尊崇。阮朝初期和中期仍然崇儒重道獨尊儒學,處儒學於正統。且阮朝開國便要求與中國保持傳統的友好關係,這使越南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教育進一步受到中國影響。阮朝採取多種措施推崇儒學。教育方面,阮朝自王室貴胄到平民百姓,自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的各級各類學校,均實施儒學教育。為使全社會均處於儒家思想控制之下,阮朝還通過儒學為內容的社會性教化活動,以儒家的綱常倫理整飭社會秩序。阮朝歷代均以儒學科舉取士,由此而使官、民子弟競相爭讀儒家經典。越南此時不僅繼續向中國學習儒學,而且大力開展自己的儒學研究。黎光定、潘清簡等均寫過不少經論文章。以史學或文學著作來讚頌孔孟之道者則為數更多。民俗文學中亦有不少宣揚儒家忠孝節義的故事書。阮朝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祀孔較前更加隆重。最高統治者率先向孔子頂禮膜拜,孔子地位更加提高。儒學在越南影響進一步擴大,儒家思想在阮朝繼續支配著越南思想界。

衰落時期

阮朝中期以後的百餘年間,儒學在越南走向衰落。
儒學在越南伴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而發展。在越南千餘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學適應當時政治、經濟狀況與中國頗為相近的越南社會的需要,對維護與發展越南的封建制度起了巨大作用,因而不斷發展直至位居正統。但自黎末阮初,內憂外患和長期戰亂使越南封建制度出現危機,儒學的正統地位亦發生動搖。1884年法國侵略者逼迫越南簽訂《順化條約》,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儒學作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隨著越南社會的殖民地化而喪失了它作為統治思想的社會基礎,從而失去它原有的統治地位而日趨衰落。法國侵略者為消滅越南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思想文化,極力壓制儒學的傳播與發展。他們以拉丁化文字代替漢字和喃文,使學習與研究儒學出現文字障礙;廢科舉,儒學不再是士子的進身之階,使儒學教育地位一落千丈;祭孔禮廢,使文廟徒存。而此時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後亦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1858年中法簽訂《天津條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這一外部原因也促成了儒學在越南的衰落。
儒學在越南喪失了獨尊地位。但它在越南傳播兩千餘年所形成的強大社會習慣勢力仍然存在,儒學作為傳統思想其影響仍然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越南南北長期分裂。南方政權為抵制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傳播雖又提倡尊孔讀經,學校重開儒學課程,重建儒學研究機構,創辦儒學研究刊物,修建孔廟祭祀孔子,採取多種措施擴大儒學與孔子的社會影響,但畢竟時代不同了,儒學統治地位的喪失已無可挽回。北方則因連年兵燹,儒學研究亦無大進展。但自1989年以後,越南學術界對儒學的研究始漸趨活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