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山歌,海南省傳統音樂,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
儋州山歌,海南省傳統音樂,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
儋州山歌,海南省傳統音樂,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儋州山歌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Ⅱ-8,保護單位為儋州市文化館。1...
儋州調聲是一種獨特而有感染力的民歌形式,是從儋州山歌演變脫胎出來的,但它又突破了山歌固有的演唱形式,音樂和舞蹈相結合,亦歌亦舞,集體對歌,是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活動形式。對歌前男女雙方各自手勾著手(尾指勾尾指),...
人”,相當於國語的“什麼人”;“脈介(個)時候”,相當於國語的“什麼時候”。“脈介(個)”屬於客家話特徵詞,廣泛存在於各地的客家話中。傳承保護 2020年,儋州客家山歌被列為儋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村民上至老人,下至幼兒,人人均會儋州調聲,村中老人更是張口就是山歌。每至逢年過節,村里總會舉辦拔河比賽、排球比賽等體育活動,外出人口在這時會如期回來過節。到中元節,村里更會組織村中青年扎孔明燈,放天燈。
大力發展儋州特色文化。全面實施“ 一中心、一園區、三線路、三條產業帶、八大主攻點”的文化發展規劃,深入挖掘和提升東坡文化、儋州調聲、儋州山歌等特色文化的文化內涵,採取多種方式,把儋州特色文化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廣泛開展豐富...
直管團體單位有:作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攝影家協會、電影電視協會、詩聯學會、山歌調聲協會、星星歌友會,共11個;掛靠的團體單位有:東坡文化研究會、鄉土文化研究會、地方文化研究...
張績所作的愛情山歌,皆語言優美形象,藝術手法高超,包含深切之情,富有謎人的感染力,是儋州山歌史上的代表作,歷200多年傳唱不衰。藝術形象 在儋州民間和史書都保存了才子張績的不少傳說和故事,從中可管窺這位才氣高拔、風流倜儻的...
“江水流來沙蓋沙,拔開水面種芝麻,哥種芝麻妹種豆喲,芝麻結子豆開花。”這首軍話民歌《江水流來沙蓋沙》在儋州市中和鎮流傳頗廣。郭沫若到儋縣考察時,曾稱讚:“儋州山歌,不是唐詩,勝似唐詩。”中和芝麻豆腐製作者湯錦蓮介紹,這...
唐寶山,男,漢族,1949年12月出生,海南儋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儋州調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唐寶山自幼酷愛山歌。在1979年的儋州山歌調聲大賽中,他一唱成名。唐寶山對儋州調聲有很深的研究。1980年在儋縣歌舞團...
2002年儋州市調聲山歌協會成立,首屆會員83人。2002年儋州調聲藝術節轉由政府主導,中秋之夜在市區組織展開的自由調聲活動達10萬人。節日景象 每年的“萬人調聲賽歌會”都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欣賞觀看。還沒正式組織萬人調聲賽歌會前,每...
儋州山歌劇 劇目 七星梅 十四字令 三審可憐女 大義滅親 大盜亦有道 千古憾 山谷的春天 馬伏波開瓊 天崖花 父子同科 少王拜帥 王桐香告御狀 王佐上任 雲龍兒女 雲海春秋 雲四婆 五鳳樓 六連嶺上現彩雲 歷城除暴 雙車鑾 雙巧緣 ...
1971年參加工作,1985年調進海南大學,長期從事教學、教學研究及教學管理工作,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多年來在各級刊物上發表音樂作品二百餘首及論文多篇,其中《儋州山歌及藝術特點》和《海南的民間藝術》分別入選《中國...
他非常喜歡流行音樂,儋州山歌,曾擔當過洋浦長春山歌團的音樂製作,為山歌戲《紅塵淚》配樂,他自己也創作了原創流行歌曲,以及編曲,個人也十分喜歡唱歌,對自己的樂感很有信心,也在努力讓自己做出的音樂以及編曲更流行、更專業、更有...
米爛是儋州人最喜愛的食物之一,儋州山歌里這樣唱道:“長坡米爛洛基粽,木棠歐饃永昌蔥;馬井紅魚香破釜,排浦薯香吃肚膨”。長坡米爛排在品種繁多的風味小吃的首位,可見其在儋州人心目中的地位。在儋州,人們早餐時習慣一碗涼米爛,...
山歌代代傳下去(漢族) 黎泰強攝 儋州山歌劇 瓊山漢族作齋 王才利攝 保亭縣黎族船形屋 邢福興攝 通什黎族山寮 邢福興攝 黎族姑娘織桶裙 邢福興攝 黎族古式紡紗機 溫泉攝 田歌 符策超攝 黎族舂米圖 溫泉攝 砍山歌(黎族) 溫泉攝...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景區交通 海南省的交通事業發展較快,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海陸空立體營運網。航空 海南省的航空事業發展的異常迅...
儋州山歌 田聞“禾樓歌”雲南馬幫 傣家竹筒飯 成都茶館龍門陣 銀農繡飾妝苗女 吊腳竹樓下欄居 石砌方樓好雕飾 石板房 溜索渡江 “送童子”潑水抹灰 瀘沾湖走婚 夜半偷妻進家門 “上刀梯”、“跳雲台”焚人懸棺 儺砸跳神 寧、甘...
海南儋州山歌的藝術價值研究 《詩經》中“止”字量化分析 《長相思》詞牌研究 古詩十九首與曹植五言詩中地理方位的量化分析 古詩十九首的主題分類 唐宋時期“木蘭花”詞牌群演變研究 傳播學視野下陳與義《無住詞》的解讀 異代知音——《...
儋州山歌 臨高漁歌 傳統舞蹈 黎族打柴舞 黎族錢鈴雙刀舞(瓊中咚鈴伽、陵水錢鈴雙刀舞) 海南苗族招龍舞 黎族舂米舞 黎族共同舞 五指山盤皇舞 黎族面具舞 黎族老古舞 海南虎舞 海口麒麟舞 傳統戲劇 瓊劇 臨高人偶戲 海南公仔戲(文昌...
《餘光之下》是一部以海南儋州市南豐鎮的客家人為題材的獨立紀錄片,全方位展現海南客家人的節日、民歌、建築、信仰等民俗文化。並以守屋老人葉芳奎、山歌傳唱者楊曉波、新生代葉偉通這樣的老中少三代為線索將族群現狀串聯整合。傳繼與...
羊斯皇(1860~1925),儋州民間歌手,三都鎮那宣村人。家貧,幼年常在私塾旁聽,不幸雙目失明。由於他聰明、樂觀,12歲便學會唱民歌,語言幽默、詼諧、動聽,至30歲後就負盛名。其中爭理、逗趣山歌為之所長,如駁理歌《時鐘它也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