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封村(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下轄村)

儀封村(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儀封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羊里鎮,位於鎮政府3公里處。舊泰萊公路穿村而過,南依匯河與口鎮許家窪村隔河相望,東與儀封窪毗鄰,北為朱家莊,西為東留村,面積1.26平方公里,為羊里鎮第一大村,全村1152戶,3122口人,耕地225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儀封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地理位置:濟南市萊蕪區
  • 面積:1.26平方公里
  • 人口:人3018
村莊名片,人文自然,地圖信息,

村莊名片

據村碑記載,村莊始建於明朝之前。相傳古時此處有一巨槐,樹分九杈,上有九窩蜂棲息,名為九枝槐。其上掛一銅鐘,凡有外敵入侵,即鳴鐘報警,群蜂聞聲立即飛返,千百雲集,撲向敵人,保衛居民。因此人們稱為“儀蜂保”,後在此建村,用“義蜂”之諧音取名為“儀封”。
《嘉靖萊蕪縣誌》載,明嘉靖年間設儀封集,日期為四、九,是當時萊蕪十七集之一,歷清朝、民國至今。
《萊蕪市志》載,明初正德年間,由里改保,村莊設鄉、保,儀封保設在儀封,轄北留村、西留村、許家窪、營子、儀封六個自然村;民國初年,取消鄉、保建制,改為區,區轄鄉;1941年5月至1945年10月,萊蕪劃為三縣,萊蕪縣(亦稱萊北縣)、博萊縣(亦稱萊東縣)、新甫縣(亦稱萊南縣),儀封村歸萊蕪縣,下設12個區,儀封屬羊里區臨匯鄉;1945年恢復萊蕪縣建制,撤羊里區。1946年9月經泰安專署批准,儀封被劃為儀封區;1951年3月儀封區更名為三區:1955年10月三區又恢復原名儀封區;1965年10月並鄉,將十四個鄉並為六個鄉(羊里鄉、儀封鄉、溫石鄉、王石鄉、大下鄉、陶鎮鄉)儀封又歸儀封鄉;1958年3月撤區並鄉,撤儀封區建羊里鄉,8月又撤消羊里鄉,成立人民公社,儀封歸羊里公社所轄;1960年3月公社合併,撤消羊里公社,儀封歸寨里公社;1964年5月恢復羊里公社,儀封又回到原公社;1984年3月,機構改革,羊里公社改為羊里辦事處,1985年撤辦事處建羊里鎮,下設羊里、王石、辛興、址坊四個管理區,儀封屬羊里管區所轄;1994年全鎮改為五個管區(又增添營子管區)儀封又歸營子管區所轄。
儀封村人自建村聚居此處,繁衍生息,村中現有盧、孫、李、韓、呂、陳、耿、杜、高、曹、紀十一姓,其中以盧氏、孫氏、李氏為多,村民不分宗族、貧富世代和睦相處,耕讀傳世,民風淳樸,勤勞勇敢。人們日出而農耕,最早以種植小麥、玉米、大麻為主。儀封大麻以麻皮細薄、柔軟、膠質少、纖維長、拉力強著稱,聞名中外,每年出口十萬餘斤。當地有“山口煙、儀封麻、城子縣的香椿芽”之說。儀封麻早在明朝之前就已大量種植,因儀封地勢低洼,土質鬆軟,肥沃,適宜大麻生長,所以儀封麻一直以質優久享盛名。儀封麻無紅根,麻皮色澤鮮亮,拉力較強,據說麻皮可以作琴弦用。全村每年種植大麻面積達500畝,單產300斤,村民管理大麻較有經驗。總結出種植大麻的農諺如:“頭水晚,二水趕,三水四水緊相連”、“頭水麥子二水麻”、“麻老八十八,七十五天就該殺”等。
儀封村人極富革命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羊里鎮史志資料》載,1941年9月(農曆八月十七)硬拳道與日偽勾結,在儀封安設偽據點,四個中隊,200餘人進駐儀封,在圍子四角和大門上各修築炮樓一個,總計五個炮樓。外有圍壕,並插有木寨。同時設立儀封村宮,會員150餘人。硬拳道在儀封盤踞期間,殺害黨員幹部三名,抓捕黨員幹部32名,搞黨員悔過106名,拆毀房屋120餘間,伐樹3000餘株。1944年5月6日八路軍縣獨立營、羊里區中隊在本村村民的配合下,利用化裝打扮,裡應外合的戰術,拔除了儀封據點。這次戰鬥俘虜偽軍28名,繳獲步槍28支,子彈千餘發,我軍無一傷亡。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儀封村青年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中,僅1946年一次就有20多名青年報名參軍,一時傳為美談。戰爭年代,儀封村有11名村民為了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時任魯中軍區十二團某營營長的韓文連,1936年入黨,是萊蕪第一批黨員之一,1942年在莒縣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28歲。
儀封村有擁軍優屬的光榮傳統,1974年解放軍9662部隊三營七連進駐儀封,歷時一年半,全連指戰員與儀封村民結下了魚水之情。第二年8月1日,有村幹部攜同本村宣傳隊又到博山的響泉慰問了七連全體指戰員。後有濟南軍區政治部拉練進駐儀封,又譜寫了一曲軍愛民、民擁軍的動人詩篇。
儀封村向來重視教育,崇尚文明,明清朝時期村中就設館辦學,名曰“私塾”,人稱“前學”。1941年由盧乃新、盧在川等人設館授徒,創辦了儀封村初級國小。校址在三義廟,設有國文、算術、修身等課程。1943年大搞“冬運”,學校活躍起來,由呂澄甫、孫伯恆、韓文剛任教。1950年規模擴大,校址遷往官宅;1951年8月改為完小,由常耕九任代理校長;1961年核定為縣重點完小;被譽為國小教育的“小寶塔”;1970年設儀封聯中;1977年為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又附設高中班一個;1992年合班並校.儀封聯中遷入羊里二中。現村中仍有儀封國小。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1年近二十多年,儀封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達280多人。現任青島建築工程學院教授、系主任、書記的盧燕為第一批跨人大學的學生,2001年,他的獨生女又以644分的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就讀於北大社會科學系,是儀封歷史上第一個考取北大的高材生。
儀封村自古以來就是東部去泰安的交通要道。在姚口路北移、交通閉塞的情況下,村支部、村委設法投巨資先後修通了與姚口路和羊里鎮駐地連線的兩條柏油路。2000年又投資60餘萬元,在村南匯河上建成了一座高標準的滙豐大橋,橋長120米,寬8.5米。隨即又硬化了村南北大街,長780米,寬20米,安裝路燈34盞,儀封村道路建設走上了快車道。
儀封村地處匯河岸邊,水利資源豐富,原來村南有百畝稻田,盛產蓮藕、蘆葦;西邊有“清水灣”,水位下降,稻田改為糧田。但由於歷史上匯河水多次泛濫,人民生命財產損失重大,僅1957年秋一次大水淹沒土地近千畝。為根治河岸大堤,支部帶領村民築起了一座長60餘米的小壩,當年淤積了近百畝河灘地,保住了河堤。1974年縮河造田,公社大會戰,一冬春修成一條新河岸,隨之又從北嶺運土造地200畝,使沿河地段變成穩產高產田。
儀封村地下水充沛,過去澆地用的是淺水井,水位下降,改用深水井。1988年建張家窪調水工程,儀封村打井九眼,井深20米以上。1989年大旱,淺水井幹枯,支部、村委發動民眾捐款集體投資新打深井18眼。如今,全村土地每5天可澆一遍,可謂旱澇保豐收。
儀封村地勢南低北高,北嶺坡地高低不平,十年九旱,村南窪地排水不良,十年九澇。為改變生產條件,村民苦幹實幹,削高填窪,整平了不長莊稼的茅嶺地,使土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
儀封人崇尚科學,早期,村裡有科技隊(科技大樓在村西,尚存),負責村里科技推廣。村委積極推動科學示範戶,推廣先進經驗,科學技術領先,以種生薑、大蒜、細菜為主,全村每年種植生薑、大蒜近2000畝,聯片韭菜150多畝。儀封村狠抓產業結構調整,使農業向產業化、規範化迅速發展。
儀封村地處集市,又為原來交通要道,民眾早有經商貿易的習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儀封村村辦企業、民營經濟發展極快。建築行業、機械製造是村中兩大支柱產業。村裡有建築隊,還有個人組合的小分隊若干個,全村大部分勞力從事建築行業。鄰莊村民大型建築、居民樓,大部分為儀封村工匠所建造。儀封村興隆機械廠,其前身為鍛造廠,1970年由幾個工匠組成的以修理農具為主的小廠,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是設備齊全,擁有170多名工人,年產值達500多萬元的大廠。主要生產柴油機配件、機車氣缸和鑄造。現任廠長公司經理盧平才。
改革開放以來,儀封村民營經濟發展迅速,人們見多識廣,思路開闊,有能力的紛紛上了經濟項目,有代表性的如盧成才,從部隊復原回家後,開始從事經銷,後主營茶葉。他每年購銷茶葉40餘萬斤,客戶發展到泰安、章丘、沂源、蒙陰等地。2001年個人投資20萬元,在村北建起了營業樓和茶葉加工廠,是儀封村首屈一指的富戶。盧義斌,是該村第一個在萊蕪搞房地產開發的個體戶,他還建有木器廠、玻璃纖維紡織廠、絕緣套管廠等,2002年又在萊蕪開發區征地30多畝建起自己的工廠區。
儀封村自明朝建村已聚遷近四百餘年,勤勞勇敢的儀封村人,世代居於此,生生不息,綿綿不斷,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踏實前行,不辱先人,為贏牟文明增光添彩。

人文自然

儀封村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村內原有:東寨、龍王廟、三義廟、土地廟、觀音廟、南閣子,是村人為祈禱風調雨順,佑求一方平安而建。東寨位於村東頭,清朝鹹豐十一年間,南匪騷擾為害,村民不得安寧,人們共議創修東寨,並修玉皇廟一座,廟宇正座為皇大帝,左右兩邊為金童玉女。龍王廟位於東街十字路口,建於清朝鹹豐年間,全部用石塊砌成。底座1.2米高,東西長2米,南北寬1.5米,廟屋共六塊石板,四面四頁,頂上前後各一頁,脊頂用條石四棱,兩頭刻有龍捲首樣。廟內有五位神,龍王爺居上座,兩邊為風、雨、雷、閃四位神,各持用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土地廟在村西頭,大殿三間,牆上畫面藝術精湛,殿里是土地神,院內有柏樹、石碑。建國後曾為學校,“文革”前被拆掉。觀音廟,清朝順治乙酉年修建,至今修廟碑完好,文字清晰可辨。村中間為三義廟,廟內塑有劉備、關公、張飛三位義士,此廟建國後曾為學堂、供銷合作社,後被拆除。三義廟正南面為南閣子,建於康熙十四年,據村民口碑相傳,建修此閣所用木料即是窩居義蜂的九枝槐,如今已不見蹤影。
儀封人尊崇文化,人才輩出,只清朝年間就出了兩個進士,一個是順治年間盧煌。據傳此人資質聰明,每十日讀一文,能強記,終生不忘。順治三十六年科選,考中進士,奉旨始就江蘇邳縣正堂,後因事罷職,回鄉硯田筆耕。其後代移居老君堂、淄川、東龍角莊等地居住。另一個為盧樂戍,字和堂,自幼聰明好學,清朝同治癸酉年考中舉人,至光緒年間殿考中進士,曾任廣東南海縣知縣,後又封奉政大夫,因生性剛烈,不畏豪強,因案左遷,被罷官後返回山東任曹州府教授,後得同科狀元曹鴻訓保舉,奉旨允準吏部調取,因69歲高齡,不願復職,謝職還籍,隱居泰安,72歲而終。泰安、萊蕪縣誌均有史載。
儀封村自古文化、體育活躍,在周圍村莊有名。解放前有玩雜耍、跑旱船的習慣,村民自動組織“社火”班子,在本村上演,還到周圍村巡迴演出。解放後由老藝人盧漢元、盧道和、盧倫元、盧詩振、呂逢梓、盧詩普等人組成本村業餘劇團。劇團自籌資金,買服裝、道具,自己動手建戲台。每年春節後連續演出十幾天。劇目有《轅門斬子》、《豹頭山》、《長壽山》、《對金抓》,現代戲《朝陽溝》、《三醜會》等。文革前夕為配合形勢教育,由團支部組織青年成立了業餘宣傳隊,自編自演,短小精悍,形勢多樣,宣傳力度高。如《送菜》、《爭扁擔》等節目參加縣匯演,多次獲獎,《萊蕪市志》有記載。1997年消夏晚會豫劇清唱《朝陽溝》選段獲二等獎,1974年萬人大會演,儀封村300多青年的會演大軍,豫劇表演唱《羊里公社換新顏》獲優秀節目獎,廣播站多次播放,譽滿全縣。當時的宣傳隊負責人是盧法平和盧義斌。村里為了進一步活躍民眾文化生活,在全鎮最早購置了電影放映機。《羊里鎮史志資料》有記載,先為8.75毫米,以後更換為16毫米,每周放一場,文化生活可謂豐富多彩。
儀封村向來重視體育活動,村民自覺參加,積極主動。1958年泰安專署、軍分區在儀封村召開體育文化活動推廣現場會,青年人的體育比賽,七、八十歲老人參加體育活動均得到了領導的好評。據《羊里鎮史志資料》記載:1981年12月1日,國家體委群體司、團中央來儀封,重點調查民兵訓練、民兵青年體育活動、文藝生活等,觀看了籃球比賽、刺殺、廣播體操、拔河、長拳、文藝演唱等,山東省電視台錄了像,獎給長虹牌17英寸黑白電視機一台和部分文藝器具。儀封村文化體育生活豐富多彩,設施齊全,定期活動,被評為市級體育活動先進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