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人見聖,是指流傳於西平,以楊莊鄉儀封村為中心區域的民間傳說故事。2010年4月,“封人見聖”民間傳說故事被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人見聖
- 類別:歷史故事
概述,歷史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
“封人見聖”廣泛流傳於西平,是以楊莊鄉儀封村為中心區域的民間傳說故事。
據《史記》記載,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教育家孔子61歲時由魯出遊。孔子往返於蔡國和葉縣之間,曾兩次途經西平的儀封,並在儀封設壇講學。“封人見聖”等故事就發生在孔子講學路過儀封之時。孔子路經儀封,儀封人王三官出而迎之,請見曰:“君之之至於斯也,吾未賞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者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已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另外還有“王三官三難聖人”的故事:王三官等孩童在路上玩以土築城的遊戲,孔子到了儀封村,子路等人讓王三官讓路,王三官問:“是該我們的城為你們的車讓路,還是該你們的車繞過我們的城?”孔子覺得王三官有靈氣,下車與他答話。王三官指著村邊的松柏問孔子:“松柏為啥冬天不落葉?”孔子說松柏內部長得結實、耐寒。王三官又問:“竹子內部空虛,為啥冬天也不落葉?”孔子不能答。王三官接著問:“鵝的叫聲為啥那么大?”孔子說:“因為鵝的脖子長。”王三官又問:“青蛙脖短,為啥叫聲那么大?”孔子不能答。後人為紀念“封人見聖”這段佳話,在儀封建了“封人見聖祠”、“孔廟”,使儀封成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地。
歷史意義
“封人見聖”的民間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基礎上,又與《論語》、《史記》等典籍和地名掌故、風物遺蹟相印證,帶有鮮明的史傳性質和地方特色,該傳說塑造了人民民眾機智善辯和孔子謙虛謹慎、不恥下問、實事求是的鮮明形象,有著十分珍貴的歷史價值、思想價值。加大對“封人見聖”這一民間傳說的保護、研究和開發力度,對於堅持科學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4月,“封人見聖”民間傳說故事被駐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