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鑄幣流動機制

1752年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年)在《論貿易平衡》中提出“價格-鑄幣流動機制”,認為在金本位制下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機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價格—鑄幣流動機制
  • 提出者: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謨
  • 提出時間:1752年
  • 出處:《論貿易平衡》
基本內容,評價,

基本內容

1752年英國經濟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e,1711—1776年)在《論貿易平衡》中提出“價格-鑄幣流動機制”,認為在金本位制下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機制。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國國際收支出現赤字,就意味著本國黃金的淨輸出,由於黃金外流,國內黃金存量下降,貨幣供給就會減少,從而引起國內物價水平下跌。物價水平下跌後,本國商品在國外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就會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就會下降,於是出口增加,進口減少,使國際收支赤字減少或消除。同樣,國際收支盈餘也是不能持久的,因為造成的黃金內流趨於擴大國內的貨幣供給,造成物價水平上漲。物價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從而使盈餘趨於消失。

評價

休謨的金本位制下自動平衡國際收支的理論否定了傳統的重商主義(重金主義)時期認為只有維持貿易順差,一國就能維持金銀、財富積累的論斷;同時也消除了各國對逆差一定會發生金銀、財富永久性的流失的恐懼。該理論反映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市場價格競爭的規律,滿足了各國政府制定對外經濟政策的需要,可以說"價格-鑄幣流動機制"說,開創了系統研究國際收支調節的先河,為當代國際收支調節理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