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省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國際價值哲學學會和湖北大學哲學學院聯合推出的《價值論與倫理學研究(2012年卷》的研究成果,全書從元價值論與元倫理學、國外價值與倫理、中國價值與倫理、現實價值道德問題、博士論壇等多維度,理論聯繫實際,全面分析了當前我國主流價值與文化方面的情況。
基本介紹
- 書名:價值論與論理學研究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頁數:300頁
- 開本:16
- 品牌:新華出版社
- 作者:湖北大學哲學學院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605240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論中國哲學的價值取向…………………………………………………………………宋志明
探索與爭鳴
信息倫理建設論綱………………………………………………………………………孫偉平
納米技術的哲學價值和影響—試述科技與倫理的辯證關係…………………………魏忠明
生態文明之定位問題…………………………………………………………戴茂堂;石穎暉
元價值論與元倫理學
命令句與實踐推理…………………………………………………………………彼得·吉奇
撞擊語言:一則關於維根斯坦倫理學的批判性評論…………………那坦·羅森斯蒂
哲學的去學科化……………………………………………………………羅伯特·弗雷德曼
國外價值與倫理
論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強以華
愛、外在性與責任:列維納斯的愛的倫理解讀——一個比較性的視角………………林華敏
虛空與生命意義的尋求——《傳道書》視角下的基督教倫理思想…………………高 瑛
俄羅斯思想中的價值衝突………………………………………………………………張麗君
中國價值與倫理
從“子曰”類文獻看孔子心目中“罪”的倫理意義……………………………………周海春
《論語》中“言”的倫理意蘊……………………………………………………………夏 芬
傳統儒家慎獨學說及其現代價值……………………………………………姚才剛;張曼麗
“難得糊塗”論…………………………………………………………………………楊家友
論慧能的宗教經濟倫理思想……………………………………………………………黃雲明
現實價值道德問題
轉型期中國鄉村社會的人際信任—基於三省四村莊的實證研究……………………王露璐
阿馬蒂亞·森正義觀:基本宗旨與主要特徵………………………………………… 龔天平
風之魅……………………………………………………………………………………趙紅梅
提升武漢城市競爭力的生態文化路徑………………………………………高樂田;呂瓊
民生基線:倫理向度的國家經濟安全——基於風險社會視閥………………李紅亮;余達淮
湖北省外資企業社會責任倫理探析……………………………………………………楊海軍
論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鄧 輝
博士論壇
亞里士多德“德性的兩個原理”的闡釋………………………………………………楊永利
簡論薩特的自由思想…………………………………………………………朱武振;劉詩貴
異化勞動的揚棄與人的幸福的實現—從人的幸福的角度解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鄧先奇
文摘
中國人民大學宋志明
中國哲學研究宇宙論,研究本體論,研究思想方法論,研究知行觀,最後都歸結到價值問題上,以價值觀為歸宿,從而使以人為本、內在超越的哲學精神得以充分的體現。歸根結底,中國哲學要給中國人指示價值取向。
在價值觀方面,中國哲學有一個基本的觀點,那就是認為價值的根據不在彼岸世界,就在此岸世界,主張在天人合一中尋找價值根源。用比較晦澀的話說,就是強調價值的此岸性,選擇內在超越的取向。這正是中國哲學的最大用處。“用”在何處?就是起到價值導向的作用,鼓勵人們追求這么五個價值目標:真、善、美、聖、群。總有人問:學習哲學有什麼用?用莊子的話來回答,叫做“無用之大用”。學習中國哲學對於你從事具體的操作,固然沒有多大用處,但可以在精神上給你以指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可以不靠宗教來支撐,但不能不靠哲學來支撐。在我們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大的群體中,宗教的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大,不占據主導地位。在十三億中國人當中,信教的是少數,恐怕連百分之十都達不到。至於在漢族人中間,那就更少了。在辦出國手續時,表格中要填寫“宗教信仰”,許多中國人對此很犯難:填什麼呢?只好胡亂填上“儒教”。其實,在中國根本就沒有所謂儒教。儒學是哲學,並不是宗教。中國人的價值世界,不是靠宗教觀念支撐起來的,而是靠哲學理念支撐起來的。這種哲學理念,主要由儒、道兩家共同打造而成。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一個非宗教的民族。大多數中國人不信奉宗教,但不等於說沒有信念。這種信念靠中國哲學所提供的價值理念來維繫。中國哲學所提供的價值理念,概括起來說,有以下五點。
一真的取向
第一個理念就是求真。什麼是真?怎樣求真?中國哲學的答案是:道就是真,求道就是求真。
對於何為真的問題,道家的觀點很明確:真就是道,道就是真。道家所說道,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指自在的天道;另一方面表示人應當追求的理想的、超驗的精神境界。道家的核心論點叫做“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謂“道法自然”,就是說道取法乎它自己,不能再追溯了,沒有其他因素為道所法。道以自身為法,所以道就是本真。人取法乎自然之道,也就求得了本真。
道家強調,本真乃是不為任何人為因素所干擾的純真。本真是無為的,而不是有為的,道家往往在真的前面加個“天”字,這就是“天真”一詞的來歷。什麼叫做“天真”?就是不受任何主觀意圖的干擾,純任自然。人在小時候才可以稱得上“天真”,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任何人為的想法。在老子看來,嬰兒都是得道者,嬰兒才稱得上“天真”。你看,嬰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從來不考慮別人怎么看他;他媽媽給他什麼就穿什麼,絕不想要綾羅綢緞;餓了就吃媽媽的奶嘛,媽媽的奶是唯一的食物,也是最好的食物,他絕不會有對山珍海味的奢望。人一旦長大了,就背離了那個原初的本真。老子盛讚無為的嬰兒,批評有為的成年人。在《老子》一書中,經常出現“如嬰兒之未孩(咳)”“比於赤子”之類的句子。嬰兒和赤子之所以在老子心目中有那么高地位,因為那是得道者的形象,而道就是真。老子和莊子都認為,真就是不假人為,就是不矯揉造作。換句話說,就是不要裝像。你裝像,總是不真的;真就是不裝像,該哭就哭,該笑就笑。這才叫做“真人”,也就是得道之人。道家頌揚“真人”,實則是對現實人格中“偽善”的貶斥。倘若有的人說:“我雖然長大了,但我很天真。”那其實是扯淡。當你說自己天真的時候,早已不天真了,不過是裝天真而已。天真怎么能自己說呢?嬰兒不會說話的時候,那才是天真;你都能說能鬧了,還自我標榜什麼天真,純粹是假裝天真。用網路語言說,叫做“賣萌”。
儒家對真的理解,也是建立在道上。不過,儒家所說的道,指的是人道,表示一種理想的、入世的人格所套用的精神境界。儒家強調人道是自為的,不太強調那個本真的天道。人道作為真來說,就是人的一種心態,這種心態就是誠。在儒家眼裡,“真”與“誠”是同等程度的觀念,通常以求誠代替求真。《中庸》上寫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在儒家那裡,求誠與求真是一個意思。所以,儒家非常重視樹立“誠”的觀念。所謂“誠”,其實就是自覺了的“真”。朱熹對“誠”的解釋就是“真實無妄”,就是“見天理之本然”。
在何為真的問題上,儒道兩家共同的選擇都是以“道”為真。不過,儒家注重人道,由真引申出誠,提倡有為的人生態度。道家注重天道,倡導無為的人生態度。儒家主張無為,道家主張有為,無為和有為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儒道互相補充,滿足人們不同的精神需求,都有助於人格的完善。“求真”是儒道兩家共同倡導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最基本的價值理念。
二善的取向
第二個理念就是求善。求真是對終極價值表示關切,而真善美是聯繫在一起的,求真必然要涉及如何求善的問題。所謂求善,就是對道德價值表示關切,探尋主體需求同社會存在的必然性相統一的途徑。這兩方面統一起來,並且使主體需求得到滿足,那就是善。這裡所說的“主體”,不是指個體,而是指群體。善跟人群體的需求有關係。什麼是善?在通常情況下,維繫社會相和諧就是善;反之,就是惡。善不是個人的價值判斷,而是群體的價值判斷。求善根基於求真。在如何看待善的問題,儒道兩家有共同點,也是有分歧。
道家強調善就朴,以樸實為善。在道家看來,所謂善,就是不講究形式、不加雕琢,“如嬰兒之未孩(咳)”,一旦你陷入到形式,那就談不上善了。道家把善的實質和善的形式區分開來,對於社會上流行的那些道德規範,不以為然。道家認為,那些道德規範的倡導者,未必是善的實行者。道家強調,真正善應當體現在行動中,而不是把道德規範、綱常倫理老掛在口頭上。那些把綱常倫理老掛在嘴上的人,未必就是善人。關於善的形式、表達、禮義、教化等等,道家都不買賬,認為這種道德說教不僅無助於善的推廣,反而會助長偽善風氣。對此,老子的批評是:“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莊子說得更刻薄,認為禮義之類的道德規範,不過是統治者玩弄的工具而已,其本身沒有善可言。他的說法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裡聖人,是指是儒家所標榜的聖人,也就倡導道德倫理規範的聖人。莊子指出,聖人所制定的道德規範,僅僅是一種工具,與善的實質沒有關係,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甚至強盜頭子也不例外,這叫做“盜亦有道”。比如,儒家津津樂道的仁智勇三達德,不但治國者可以使用,強盜頭子也可以使用。在作案的時候,強盜頭子帶頭衝鋒陷陣,這不就是“勇”嗎?強盜頭子判定作案的地點和對象,那不就是“智”嗎?作案以後分贓,講究公平合理,論功行賞,這不就是“仁”嗎?你看,仁、智、勇三達德,強盜頭子一樣不少。如果沒有三達德作為工具,當不成大的強盜,只能當個小賊。莊子的結論就是:“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道家反對把善形式化,反對形式主義,主張實質主義,反對偽善,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他們把善的內容和善的形式兩個方面對立,也有失於偏頗。
儒家主張把善的內容與善的形式統一起來。儒家認為,光有善的實質是不行的,你還得通過恰當的形式把善的實質表現出來。用孔子的話來說,那就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為君子。”(《論語·雍也》)內容形式應當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那就是文質彬彬的君子,也就是理想的人格。
在善的內容和善的形式之間關係的問題上,儒道兩家有分歧,但在求善的取向上並沒有分歧。至於如何實現善,選擇的路徑不一樣。正因為有差別,儒道才可以互補,構成相反相成的關係。我們不能說道家是一個非道德論者。道家也是主張道德的,但是他反對偽道德,反對把善概念化、形式化。儒家主張盡善盡美,文質彬彬,倡導中和之善;道家倡導純樸之善、內秀之善,主張做人樸實無華,對人真情相待,嚮往無為灑脫的人格。在求善這個話題上,儒道兩家看法有別,但不妨礙他們之間構成互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