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詞義
僂
(僂)
lóu
(1) ㄌㄡˊ
(2) 〔~儸〕a.幹練;機靈。b.指綠林或盜賊的部下、僕從。後作“嘍囉”、“嘍羅”
(3) 〔佝(gōu)~〕見“佝1”。
(4) (僂)
(5)
鄭碼:NUZM,U:507B,GBK:D9CD
(6) 筆畫數:11,部首:亻,筆順編號:32431234531
(7)五筆:wovg
詳細註解
僂
(1) 僂
lóu
(2) ——見“佝僂”(gōulóu)
(3) 另見lǚ
基本詞義
僂
lǚ
[動]
(1) (形聲。字從人,從婁,婁亦聲。“婁”意為“雙層”,轉指“摺疊”。“人”指“人體”。“人”與“婁”聯合起來表示“人體上半身因高度駝背而形成‘摺疊’”。本義:駝背)
(2) 同本義 [bend]
僂者不袒。——《禮記·問喪》
再命而僂。——《左傳·昭公七年》
(3) 又如:
僂背(弓著背);
僂僂(弓身貌。形容恭順);
僂行(曲背而行。形容衰老);
僂步(駝著背走路);僂人(曲背的人。借指老人);僂身(彎下身子);
僂俯(彎下身子,表示恭敬)
(4) 泛指彎曲 [bend]
僂
lǚ
[名]
駝背的人 [crooked]
齊使禿者御禿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僂者御僂者。——《
穀梁傳》
僂
lǚ
[形]
(1) 疾速,速度快 [speedy]
(2) 另見lóu
英文表達
English
僂
( 僂 )
L ǚ
Back flection.
Quick.
僂
( 僂 )
L ó u
[ 僂儸 ] a . capable;Clever.b . point the subordinate,servant between greenwood or robber.
[ 佝 (
( 僂 ) g 島 ) 僂 ] see the " 佝 1 ".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落侯切《集韻》《韻會》郞侯切《正韻》盧侯切,𠀤音樓。《說文》尫也。《六書故》曲背也。別作瘻。《穀梁傳·成元年》曹公於手僂。《淮南子·地形訓》西方高土,其人面末僂修頸,卬行。《白虎通》周公背僂。《莊子·達生篇》痀僂承蜩。
又屈也。《荀子·儒效篇》雖有聖人之知,未能僂指也。
又曲薄曰聚僂。《莊子·達生篇》聚僂之中,則為之。《注》曲而可以聚物曰聚僂,畚筥之類是也。
又《集韻》《韻會》𠀤郞豆切,樓去聲。僂佝,短醜貌。
又《集韻》《韻會》𠀤隴主切,音縷。義同。
又僂句。《左傳·昭二十五年》臧昭伯如晉,臧會竊其寶龜僂句。《注》僂句,龜所出地名。
又《韻會》龍遇切,音慮。義同。 《集韻》作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