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通論》是清代丁福保編著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不分卷,刊於清宣統元年(1909)。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傷寒論通論
- 作者:丁福保
- 創作年代:清代
- 類別:傷寒金匱類
《傷寒論通論》是清代丁福保編著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不分卷,刊於清宣統元年(1909)。
《傷寒論通論》是清代丁福保編著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不分卷,刊於清宣統元年(1909)。內容簡介首載《傷寒論》序,逐句詮釋;次列平脈、辨脈、序例、痙濕喝、汗吐下可與不可、差後勞復等篇,詳加考證論述。認為三陰三陽原於《...
《傷寒雜病論會通》是黃竹齋編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十六卷,刊印於1949年。內容簡介 卷首有黃氏《傷寒雜病論刊本序》、《醫聖張仲景傳》、《通論》、《三陽三陰提綱》及左修之原序等。卷一、卷二為論集、平脈法;卷三為傷寒例、雜病例;卷四為濕病脈證並治篇;卷五為傷暑、熱病、濕病、傷燥、...
《陰陽會通解傷寒論》是2013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家柱。內容簡介 《陰陽會通解傷寒論》從“陰陽會通”的角度解讀《傷寒論》,以“陰陽會通”一以貫之。全書分為上下兩編和三個附錄。上編為基礎原理,該編將周易河圖、洛書的理論運用於《傷寒論》之中,以陰陽升降、會通理論對《傷寒論》三陰...
《傷寒雜病論集注》是黃維翰編注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十六卷,卷首二卷;刊於1926年。內容簡介 本書卷首上載自序、張仲景傳、凡例、通論,下載“三陽三陰提 綱”。卷一為論集、論脈、傷寒例、溫病、傷暑、濕病、傷燥等;卷二至卷六為六經病篇;卷七為霍亂病、陰陽易、差後勞復病將;卷八至卷十六雜...
《傷寒論文訓》是巫烽編注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八卷,1937年出版。內容簡介 書首有仲景自序。卷一為辨脈法、平脈法,卷二為傷寒例、著者自序、凡例、本義、讀法、六經通論、太陽上篇,卷三為太陽中篇,卷四為太陽下篇,卷五至眷七為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霍亂、陰陽易差後勞復病篇,卷八為諸可...
傷寒六氣會通論略 作者簡介 作者:(清代)張隱庵 張隱庵,名志聰,生於1644年至1722年間,清代醫家,浙江錢塘縣人。自稱為東漢名醫張仲景之後裔,其11世祖遊宦錢塘,遂定居於此。張隱庵從當時之傷寒大家張遂辰學習,得其傳授。博覽群書,對《內經》、《傷寒論》等研究頗深。有其獨特的貢獻。張氏構“侶山堂...
《類方解傷寒——附》是2019年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由劉志傑先生所著的一部經方醫學專著。主要內容 《類方解傷寒》是漢傳中醫導師、北京漢傳中醫研究院院長劉志傑先生擬定綱要,交門下弟子依據師承法要,將《傷寒論》一書中的方劑,根據六綱病機、功能主治、藥物加減等不同,分為12大類,依承師法,以類...
《瘍醫證治準繩》又名《瘍科證治準繩》,6卷。卷1~5專論外科病證,卷6為損傷,對人體骨骼解剖敘述最詳,頗為正確。《幼科證治準繩》宗錢乙按五臟分證編次。卷1為初生門,首載證治通論,次敘初生胎疾。卷2肝部,含驚搐、癇、中風、眼目、淋、疝、咽喉等。卷3~6為心部,包括發熱、心痛、煩操、舌、...
《溫病條辨》,清代吳瑭(鞠通)著(1798年),為溫病通論著作。該書在清代眾多溫病學家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完全獨立於傷寒的溫病學說體系,創立了三焦辨證綱領,為溫病創新理論之一。在溫邪易耗傷陰液思想的指導下,吳鞠通倡養陰保液之法,並擬訂了層次分明的溫病治法方藥體系,故《溫病條辨》被稱為清代溫病...
這段時期,包天白除了參編其父親的《包氏醫宗》外,還先後參與中國醫學院的證象學、傷寒、瘟病、生理學、解剖學、病理學等14門課程講義和新中國醫學院醫經、內經、醫學史、通論等25門課程的編寫,為推動中醫學教育事業,培養造就中醫後繼人才不遺餘力,作出了重大貢獻。1938—1939年間,包天白在上海創辦“新中醫...
傷寒雜病論會通序 重印《傷寒雜病論會通》序 題辭 傷寒雜病論刊本序 傷寒雜病論左盛德原序 左修之先生像傳 祝告醫聖文 醫聖張仲景傳 凡例 通論 三陽三陰提綱 傷寒雜病論集 平脈法上 平脈法下 傷寒例 雜病例 溫病脈證並治 傷暑病脈證並治 熱病脈證並治 濕病脈證並治 傷燥脈證並治 傷風脈證並...
廖平所著《傷寒雜病論古本》是據《諸病源侯論》《外台秘要》《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等醫書輯補而成,並詳加考證,力求恢復《傷寒論》的原貌,且闡述了他的獨到見解,並對前人輯錄《傷寒論》的工作進行了評價。廖平通過比較《外台》《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中的有關“傷寒”的內容,認為唐初《傷寒論...
當時的杭城,多見溫熱病證,而醫生常從傷寒論治,用藥不是辛燥溫散,就是厚膩滋補。請王士雄診治的,大多是經其他醫生誤治後的複雜病證,他以高超的醫術,救人無數。1836年春,四川石符生經杭途中患病,開始由陳姓醫生治療,症情加重,待王士雄至,已是神志模糊,肢涼體冷,口吐痰涎,小便澀少,脈沉澀滯,難...
古今名醫方論(清·羅美撰) 148 醫方集解(清·汪昂撰) 149 湯頭歌訣(清·汪昂撰) 149 成方切用(清·吳儀洛輯) 150 種福堂公選良方(清·葉桂原著 華岫雲編) 151 時方妙用 時方歌括(清·陳念祖撰) 152 傷寒金匱 155 傷寒論(東漢·張機著) 155 傷寒總病論(宋·龐安時撰) 158 類證活人書(宋·朱肱撰...
各論部分分別對敦煌古醫書、馬王堆古醫書、武威漢代醫簡進行考釋與研究。各論相應部分配影印的出土文獻圖影以供研究參考。作品影響 2017年4月,該書獲得“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獎”。作品目錄 上卷 通論 第一章出土古醫書的發現與研究 第一節我國出土的最古醫書 第二節全國各地出土的秦漢以前醫藥文化...
《金匱折衷》是近代楊育曾撰寫的一本傷寒金匱類中醫文獻,二卷,成書於1935年;系楊氏任教於北平華北國醫學院時之《金匱要略》講義。內容簡介 上卷通論,共二十章,將有關《金匱》的內容諸如《金匱》一書的沿革,《金匱》與《傷寒論》的內在聯繫,《金匱》對《內經》的繼承與發展,《金匱》諸病的病因、脈法、...
3 傷寒金匱 3.1 傷寒金匱合編 3.2 傷寒論 3.3 金匱要略 4 診法 4.1 診法通論 4.2 脈診 4.3 望診 4.4 舌診 4.5 其他診法 5 針灸推拿 5.1 針灸通論 5.2 經絡孔穴 5.3 針灸方法 5.4 針灸臨床 5.5 推拿按摩 5.6 外治法 6 本草 6.1 本草經 6.2 綜合本草、6.3 歌括便讀 6.4 食療...
論血症 醫貫卷之四 先天要論(上)八味丸 張仲景八味丸用澤瀉論 水火論 六味丸說 八味丸說 滋陰降火論 相火龍雷論 陰虛發熱論 痰論 咳嗽論 吐血論 喘論 喉咽痛論 眼目論 醫貫卷之五 先天要論(下)齒論 口瘡論 耳論 耳瘡論 消渴論 氣虛中滿論 噎膈論 瀉利並大便不通論 小便不通並不禁論 夢遺並...
針學通論一卷 日本 佐藤利信 編 針灸學綱要一卷 日本 管周桂 撰 選針三要集二卷 日本 丹波元堅 撰 藥治通義十二卷 日本 丹波元堅 撰 脈學輯要三卷 日本 丹波元簡 撰 第十一冊 方劑辭典(又名方苑)一卷 日本 水走嘉言 撰 奇正方一卷 日本 賀古壽 撰 丹方之研究一卷 日本 岡西為人 撰 第十二...
《溫熱經緯》為溫病通論類著作,五卷,清代王士雄(孟英)纂於鹹豐二年(1852年)。本書“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故以“經緯”名書。書中選取《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有關熱病的論述,以及葉天士、陳平伯、薛生白、余師愚等清代諸家溫病條文,分卷分條輯錄,並採用後世諸家的見解,參...
第一輯選刊《壽世青編》、《飲膳正要》、《傅青主男女科》、《活幼心書》、《瀕湖脈學》、《脈訣考證》、《奇經八脈考》、《難經經釋》、《難經經釋補正》、《內經知要》、《尤氏喉科秘書》、《咽喉脈證通論》、《湯頭歌訣》、《時病論》、《傷寒論淺注》、《傷寒溫疫條辨》、《本草從新》、《繪圖針灸...
水脹通論 水腫 論水氣證治大法 論生死脈法 《脈經》敘諸水形症 仲景治水大法 脹滿門一名臌脹 臌脹說 蟲蠱 痞氣門 第六卷 吐酸門 論吐酸屬熱 論雜病吐酸與病機外邪不同 辯《素問》東垣論酸不同 停飲門 痰飲門 怔忡驚悸門 心澹澹動 怒 善太息 恐 善悲 第七卷 咳嗽門 臟腑皆有咳 論咳與嗽本一證 ...
余篇通論膏方的效力、組織、用量、時期、煎熬、服食、禁忌、經驗諸項。下編選錄了咳嗽、痰飲、調經、白帶等16種內、婦科病案及其膏方27首。“對甘草粉蜜湯中‘粉’的討論”寫於1958年,被收入《秦伯未醫文集》。秦氏首先指出,《金匱要略》甘草粉蜜湯是殺蟲方,甘草作為該方的君藥,起著誘餌的作用,並批評了...
《黃溪醫壘》叢書第一輯為《醫量》、《醫學通論》;第二輯為《醫軌》、《藏腑通詮》、《婦科難題》;第三輯為《醫事前提》、《黃溪方案》、《在搶室答間》;第四輯為《黃溪友議》、《剛底靈素》、《醫壑》等;第五輯為《傷寒論蛻》、《中國儒醫學案》。黃元白(原國民政府眾議員)在為陳無咎作小傳...
3 傷寒金匱 3.1 合刻、合編 3.2 傷寒論 3.21 本文 3.22 注釋、發揮 3.23 方論、歌括、雜著 3.3 金匱要略 3.31 本文、注釋 3.32 歌括 4 診法 4.1 診法通論 4.2 脈診 4.21 脈經、脈訣 4.22 諸家脈學 4.3 望診、舌診、其他診法 5 針灸推拿 5.1 針灸通論 5.2 經絡孔穴 ...
論述以《傷寒論》方論為主,廣集各家治法,並註明出處。瘍醫證治準繩 《瘍醫證治準繩》又名《瘍科證治準繩》,6卷。卷1~5專論外科病證,卷6為損傷,對人體骨骼解剖敘述最詳,頗為正確。幼科證治準繩 《幼科證治準繩》宗錢乙按五臟分證編次。卷1為初生門,首載證治通論,次敘初生胎疾。卷2肝部,含...
中醫古籍僅現存者已逾萬種,本叢刊輯選具有相當學術價值和臨床實用價值的歷 代古醫籍,包括自北齊以來歷代中醫典籍之精粹百餘種,分為醫經、傷寒、本草、醫方、 診斷、通論、養生、內科、外科、兒科、婦科、針灸、眼科、醫案醫話等十四類,對其著者 生平、著述內容、學術特色等方面予以校正考定,分裝為四十冊。所...
2 秦伯未.百病通論.上海:中醫書局,1929.3 秦伯未.內經類證.上海:中醫書局,1929.4 秦伯未.藥性提要.上海:中醫書局,1930.5 秦伯未.診斷大綱.上海:中醫書局,1930.6 秦伯未.實用中醫學.上海:中醫書局,1930.7 秦伯未.癆病指南.上海:中醫書局,1930.8 秦伯未.國醫小史.上海:中醫書局,1930.9 秦伯未.內經...
出身於世醫家庭,祖父何秀山為紹派傷寒名家,何氏從小耳濡目染,打下了良好的醫學基礎。後經兩次鄉試失利,最終棄儒而專志於醫。1908年6月,何氏與紹興醫界同仁一起組建紹興醫藥研究社,創辦《紹興醫藥學報》。該刊是我國近代最早的中醫藥期刊,何氏任副總編。1923年春,《紹興醫藥學報》出版至第141期,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