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編時病論集注增訂版

重編時病論集注增訂版

《重編時病論集注增訂版》是2014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編時病論集注增訂版
  • 作者:雷少逸
  • 出版時間:2021年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61436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時病論》全書8卷,列四時病70餘種,從病因、病機、症狀、治法、方藥等方面詳加論述,並於每一病證後附列自己治案。各病證持論有宗,作者總結自己臨床經驗,自擬60餘種治法,切合臨床實際,對後世頗有影響,對臨床人員有指導價值,是一本重要參考著作。
雷豐《時病論》原書在編排上很緊湊,先論病,再講治法,而與治法對應的方藥沒能及時跟上,初學者往往要一邊讀正文一邊在“擬用諸法”中去查找方劑,頗為不便。我們在不拆散原書整體構架、不丟失原書文字內容的基礎上,對《時病論》進行了重新編次,將方藥補入正文之中,使理法方藥清晰直觀;並把散見於各章之後的“擬用諸法”合併到書後,列為“臨證六十法”,加以編號,以便查閱;並編歌訣,以助記憶及理解。
建國後的《時病論》版本,多有刪節,我們根據舊本,補齊所刪內容,包括雷少逸畫像及自題、劉國光序、吳華辰序、程曦跋、江誠跋以及正文中的一些內容。這些內容看似與醫學知識無關,但對於我們在精神上與古人相通,是大有裨益的。
根據陳蓮舫(1837-1914)的《加批時病論》(上海廣益書局,民國十二年版),我們將陳蓮舫的序言及全部批註插入本書,批註部分用楷體字,段首加“*”以示區別。
雷豐外孫龔香圃著《方藥玄機》,其中於臨證六十法多有按語,亦收入本書,段首加“六一子曰”。
根據何廉臣(1861-1929)的《增訂時病論》(上海大東書局民國二十五年版),我們將何光華的序言和何廉臣的按語,全部編入本書,批註部分用楷體字,段首加【廉按】,以示區別。
我們學習《時病論》,首先得益於師門傳授。本書中中的內容,就是我於胡有衡先生師門承教之時的所聞及此後研習的心得。
2013年,我們在學苑出版社出版了《重編時病論集注》,2015年,清艾軒中醫學堂自印內部資料《時病論醫案詳註》。今在這兩本書的基礎上,訂正錯訛,增加註解,並將其中的病、案加以編號,即成本書,名曰《重編時病論集注》(增訂版)。 水平有限,錯訛仍多,望讀者朋友們在閱讀和研習的過程中,不吝指正、賜教。

作者簡介

原著作者簡介:
雷豐(1833—1888),字松存,號少逸、侶菊,清代名醫,天資聰穎,善書畫,旁及星卜,有醫術、絲竹、書畫“三絕”之譽。幼承父訓,推崇《內經》之學,歷覽諸家醫書,引申觸類,結合長期實踐,以一年中雜病少而時病多,且前人論時病之書甚少,遂加意精研時病,頗有心得。其曰“為時醫必識時令,因時令而知時病,治時病而用時方,且防何時而變,訣何時而解,隨時斟酌”,因撰《時病論》一書八卷,以論四時溫病為主,併兼及瘧痢泄瀉諸證,每病之後又附有個人驗案,亦為溫病學中重要而切於實用之著作。
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浙江紹興人。出身於世醫家庭,祖父何秀山為紹派傷寒名家,何氏從小耳濡目染,打下了良好的醫學基礎。後經兩次鄉試失利,最終棄儒而專志於醫。1908年6月,何氏與紹興醫界同仁一起組建紹興醫藥研究社,創辦《紹興醫藥學報》。該刊是我國近代最早的中醫藥期刊,何氏任副總編。1923年春,《紹興醫藥學報》出版至第141期,同仁裘吉生遷寓杭州,改組創辦《三三醫報》。1924年,由何廉臣另辦《紹興醫藥月報》。為保存民國時期諸多名醫的寶貴經驗,該年,何氏在《紹興醫藥月報》上刊登啟事,徵集全國名醫經驗醫案,編纂《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編次作者簡介: 唐文吉,畢業於北京大學,獲碩士學位,師承名師學習中醫。唐文奇,畢業於安徽中醫藥大學,執業醫師。

圖書目錄

卷之一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大意
病1春溫
病2風溫
病3溫病
病4溫毒
病5晚發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葳蕤湯
銀翹散
小定風珠方
大定風珠方
消毒犀角飲
連翹敗毒散
犀角地黃湯
三黃石膏湯
涼膈散
九味羌活湯
臨證治案
案1春溫過汗變症
案2春溫甫解,幾乎誤補
案3風溫入肺胃,誤作陰虛膩補增劇
案4風溫誤補致死
案5風溫夾濕
案6胃虛溫病
案7胃實溫病
案8有孕發斑
案9溫毒發疹
案10喉痹急證
案11伏氣晚發
卷之二
“春傷於風”大意
病6傷風
病7冒風
病8中風
病9風寒
病10風熱
病11風濕
病12寒疫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海藏神術散
香蘇飲
參蘇飲
金沸草湯
桂枝湯
通關散
開關散
小續命湯
三化湯
大秦艽湯
烏藥順氣散
順風勻氣散
牽正散
黃芪五物湯
防風黃芪湯
防風通聖散
柴葛解肌湯
蘇羌飲
臨證治案
案12冒風輕證,不慎口食轉重
案13風邪中絡
案14中風急證
案15中風脫證
案16真中死證
案17風濕兩感
案18風濕誤為風溫
案19產後寒疫
案20時行寒疫
卷之三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大意
病13飧泄
病14洞泄
病15寒瀉
病16火瀉
病17暑瀉
病18濕瀉
病19痰瀉
病20食瀉(附:飲瀉)
病21風痢
病22寒痢
病23熱痢(附:暑痢)
病24濕痢
病25噤口痢
病26水谷痢
病27休息痢
病28五色痢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草窗痛瀉方
胃苓湯
四神丸
胃關煎
薑茶飲
香連丸
芍藥湯
蒼朮地榆湯
人參樗皮散
補中益氣湯
真人養臟湯
肉蓯蓉湯
臨證治案
案21飧泄誤為食瀉
案22飧泄之病,熱補得瘳
案23洞泄之疴,虛實兼治得效
案24便瀉剛逢經轉
案25傷食作瀉
案26小產之後偶沾風痢
案27風痢病一誤再誤
案28赤痢亦有屬寒,溫補得愈
案29瘧痢兩作
案30痢下純血死證
案31實熱痢疾,止澀太早用下得瘥
案32高年噤口痢疾
案33痢久脾腎兩虛
案34休息痢誤認腸風
案35陰虛之體患五色痢
卷之四
“夏傷於暑”大意
病29傷暑
病30冒暑
病31中暑(附:暑厥)
病32暑風
病33暑溫
病34暑咳
病35暑瘵
病36霍亂
病37痧氣
病38穢濁
病39疰夏
病40熱病
病41霉濕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藿香正氣散
六和湯
縮脾飲
香薷飲
新加香薷飲
桂苓甘露飲
竹葉石膏湯
人參白虎湯
六一散
三石湯
清營湯
來復丹
介賓玉女煎
生脈散
清暑益氣湯
漿水散
冷香飲子
大順散
痧疫回春丹
行軍散
絳雪
紫雪
黃龍湯
臨證治案
案36陰暑誤用陽暑之藥
案37驟然中暑
案38暑風急證
案39暑溫過服大寒致變
案40暑熱劫絡,致成暑瘵
案41陰寒霍亂,熱補而瘳
案42陰虛疰夏
案43熱病化燥傷津
案44霉濕時病
卷之五
“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大意
病42暑瘧
病43風瘧
病44寒瘧
病45濕瘧
病46溫瘧
病47瘴瘧
病48癉瘧
病49牝瘧
病50痰瘧
病51食瘧
病52疫瘧
病53鬼瘧
病54虛瘧
病55勞瘧
病56瘧母
病57三日瘧
病58伏暑
病59秋暑(附:秋涼)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小柴胡湯
景岳木賊煎
嚴氏清脾飲
麻杏甘石湯
柴平湯
藿香平胃散
太無神術散
人參敗毒散
咒法
截瘧七寶散
局方常山飲
子和常山散
鱉甲飲
四獸飲
追瘧飲
何人飲
休瘧飲
臨證治案
案45虛寒之體忽患暑瘧
案46暑瘧熱盛逼血上吐
案47截瘧太早,變成腫脹
案48風瘧時邪乘入血室
案49寒瘧之證,溫補治驗
案50濕瘧之證,辛散獲效
案51溫瘧誤為暑熱
案52產後癉瘧,熱補至變
案53陰邪入腎,發為牝瘧
案54寒濕入脾,證成牝瘧
案55瘧發昏迷,治痰得效
案56時行疫瘧
案57鬼瘧屬陰,得眾人陽氣而解
案58久瘧陰虛及陽
案59體虛勞瘧
案60瘧母破劑無效,溫補鹹軟得安
案61瘧母攻破致死
案62三瘧擾傷氣血,補益得效
案63產後三瘧久纏
案64伏暑過服辛溫,改用清涼而愈
案65產後伏暑
卷之六
“秋傷於濕”大意
病60傷濕
病61中濕
病62冒濕
病63濕熱
病64寒濕
病65濕溫
病66秋燥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羌活勝濕湯
平胃散
除濕湯
金匱腎著湯
松峰達原飲
三仁湯
蒼苓白虎湯
桂苓甘露飲
杏蘇散
清燥救肺湯
滋燥養營湯
蜜煎導法
臨證治案
案66里濕釀熱,將成疸證
案67里濕誤補成臌,得破則愈
案68中濕誤作虛風
案69秋濕時令,忽患暴中
案70濕溫誤作伏暑
案71高年濕溫傷氣
案72濕溫化燥,攻下得愈
案73妊娠燥氣為病
案74感受秋涼燥氣
案75血虧液燥,加感燥氣
卷之七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大意
病67痰嗽
病68乾咳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瀉白散
清肺飲
瓊玉膏
丹溪咳血方
千金久嗽方
二陳湯
景岳六安煎
臨證治案
案76伏濕作嗽認為冬溫
案77伏濕致嗽
案78痰嗽補脾取效
案79燥氣伏邪作咳
案80燥氣刑金,致使咳紅
案81陰虛之體,伏燥化火刑金
卷之八
“冬傷於寒”大意
病69傷寒
病70中寒
病71冒寒
病72冬溫
擬用諸法
備用成方
麻黃湯
葛根湯
小柴胡湯
理中湯
真武湯
四逆湯
千金陽旦湯
千金陰旦湯
臨證治案
案82傷寒調治失法變證
案83傷寒吐蛔
案84陽體中寒,仍用熱劑而愈
案85冬溫肺胃合病
案86冬溫新感,適值經行
案87冬溫傷陰,將欲成損
附論
治時病常變須會通論
五運六氣論
溫瘟不同論
傷寒書統治六氣論
辟俗醫混稱傷寒論
辟時俗齷齪斑證論
夾證兼證論
成方須損益論
胎前產後慎藥論
治輕證宜細心重病宜大膽論
醫家嫉妒害人論
醫毋自欺論
古今醫書宜參考論
臨證六十法
1辛溫解表法
2涼解里熱法
3清熱解毒法
4卻熱息風法
5祛熱宣竅法
6辛涼解表法
7清涼透邪法
8清熱保津法
9清涼盪熱法
10潤下救津法
11清涼透斑法
12解肌散表法
13微辛輕解法
14順氣搜風法
15活血祛風法
16宣竅導痰法
17兩解太陽法
18培中瀉木法
19補火生土法
20暖培卑監法
21補中收脫法
22通利州都法
23清涼滌暑法
24化痰順氣法
25楂曲平胃法
26清痢盪積法
27溫化濕邪法
28調中開噤法
29調中暢氣法
30祛暑解毒法
31增損胃苓法
32清暑開痰法
33卻暑調元法
34清離定巽法
35清宣金髒法
36甘鹹養陰法
37治亂保全法
38挽正回陽法
39芳香化濁法
40金水相生法
41二活同祛法
42清營捍瘧法
43辛散太陽法
44宣透膜原法
45和解兼攻法
46甘寒生津法
47宣陽透伏法
48驅邪辟祟法
49補氣昇陽法
50營衛雙調法
51雙甲搜邪法
52清宣溫化法
53宣疏表濕法
54辛熱燥濕法
55苦溫平燥法
56松柏通幽法
57加味二陳法
58溫潤辛金法
59清金寧絡法
60甘熱祛寒法
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