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傷寒溫疫條辨
- 又名:寒溫條辨
- 作者:楊濬
- 類別:醫學
- 出版時間:清代
《傷寒溫疫條辨》,傷寒溫病著作。簡稱《寒溫條辨》。六卷。清·楊濬撰於1784年。自《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和《難經》“傷寒有五”以來,傷寒與...
《傷寒瘟疫條辨》(又名《寒溫條辨》)為溫病理論著作,6卷,楊璿撰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作者深痛醫界對病寒病溫兩者混淆不辨,泥於傷寒方藥治溫熱病,貽...
《傷寒瘟疫條辨眉批》是清代楊珞原撰、李盛卿批校的一本溫病類中醫文獻,六卷,成書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
蘇穎等編著的《明清醫家論溫疫》從明清時期的五十餘部溫病著作中,選出《溫疫論》、《溫熱暑疫全書》、《廣瘟疫論》、《傷寒溫疫條辨》、《疫疹一得》、《...
溫病類。何東皋撰著。何氏據楊珞《傷寒溫疫條辨》的原文標題次序與內容,將其編為歌括,以便學習與記憶。卷一為目錄,卷二、卷三分載諸證歌訣,末附溫病十五方歌...
賠賑散(《傷寒溫疫條辨》卷四引《二分晰義》)、溫證解毒散(《羊毛瘟症論》卷下)。煉蜜為丸,名太極丸。本方藥僅四味,其中僵蠶、蟬蛻袪風解痙、散風熱、宣...
四、治法與方藥(一)《尚論篇·詳論溫疫以破大惑》(二)《傷寒溫疫條辨·溫病與傷寒治法辨》(三)《溫熱逢源·論溫病與傷寒病情不同治法各異》...
6.增損雙解散(《傷寒溫疫條辨》)病機:伏熱里發,兼感寒邪(表寒里熱證)脈症:發熱惡寒,無汗或有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腹脹,便秘,唇焦,舌苔黃燥,脈滑數...
《醫學入門·傷寒雜症》:“無寒熱而唇焦者,多因血瘀。”《溫熱經緯》卷四:“唇焦大渴,津液耗傷,清化為宜。”《傷寒溫疫條辨》卷二:“唇燥裂,唇焦色,口臭...
【來源】《傷寒溫疫條辨》卷五。 【組成】白僵蠶(酒炒)9克 蟬蛻(全)10個 黃連3克 黃芩3克 黃柏3克 梔子3克 枳實(麩炒)7.5克 厚朴(薑汁炒)15克 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