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傅漢臣
- 出生地:山東平度
- 出生時間:1500年
- 去世時間:1561年
- 主要作品:《詠大澤山》
簡介,概述,主要貢獻,歷史評價,評價,影響,
簡介
概述
平度有官廉、張禎、官賢、孫儀4人中式,在全國和全省各州縣中都居平均水平。同一時期內,山東共舉行鄉試十九次,錄取舉人1427名。平度連同上述4人,還有張公玉、官一夔等,共16 人中式,遠遠高於全省的平均數。到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科會試,平度人傅漢臣、李學詩、崔廷槐三人同科考中進士。這次共錄取300名,其時全國共1330 余州縣,平均4個州縣考中一名。平度州考中三名,為平均數的12倍。這在全省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傅、崔二人是鄉試中式(嘉靖元年)後四年考中進士,李學詩更是青年連捷。他們都是在三十歲前就擺脫了那桎梏士人思想的八股制藝的束縛,得以認真研求經世致用的學問,都成了傑出的平度名人。
康熙和道光兩部《平度州志》,都沒有給傅漢臣立傳。《康熙志》里有關傅漢臣的記載,分散在“科貢”、“坊表”、“藝文”、“褒封”四目中,全部文字不到一百字,另有七律一首;《道光志》在“選舉”目里加上“巡撫順天等處”,“古蹟”目里加上“明順天府尹傅漢臣墓,在州西北五里”,兩處總共21個字。而此兩處所記的“巡撫”,實應為“巡按”,“順天府尹”更無任何根據,很可能是對所謂“巡撫順天等處”所做的誤釋。
主要貢獻
實施:一條鞭法。目的是在均平賦役,蘇解民困,“民如限輸錢訖,閉戶臥,可無復追呼之撓”。
歷史評價
評價
可是,《明史·河渠志》和《明世宗實錄》里,都記載了傅漢臣任御史時的很有價值的建言,博學如《道光志》總纂者,至少是應該熟悉《明史·河渠志》的,卻未予採錄。現代研究中國賦役史的論著,凡涉及“一條鞭法”時,無不引用傅漢臣的建言。
《明世宗實錄》嘉靖十年三月記載:“己酉,御史傅漢臣言,頃行一條編法,十甲丁糧總於一里,各里丁糧總於一州一縣,各州縣總於府,各府總於布政司,布政司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內,量塗優免之數,每糧一石審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斟酌繁簡,通融科派,造定冊籍,行令各州府縣永為遵守,則徭役公平而無不均之嘆矣”。這是史籍中記載“一條鞭法”最早的文獻資料。
影響
明代中後期推行的“一條鞭(編)法”,是中國賦役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是中國古代經濟史上的大事。明代前期的“賦”(田賦,即土地稅)和“役”(即成年男子為官府負擔的各種徭役,多折銀徵收)是分開徵的。“役”以戶為單位征取,雖然戶又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少分為“三等九則”,實際上主要由丁口負擔。隨著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官紳階層享免役權者越來越多,貧苦農民的徭役重負痛苦不堪,國家財政收入也逐年減少,受到威脅。於是江南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地方官員、採取各種措施,讓徭役逐漸向田畝方面轉移,以減輕無地少地者的負擔,並增加財政收入。傅漢臣的建議就是綜合歸納了各地已經試行的做法,提出將“一條鞭法”在全國普遍推行,即把各州縣和全省的徭役統一計算,按比例分配給人丁和田畝,合理負擔,並簡化賦稅手續,把“賦”和“役”合併一起,一律征銀,防止官吏從中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