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嘉德,中學高級教師,蘇州市優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蘇州市教科院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嘉德
- 國籍:中國
- 職業:高級教師
簡介,教學經歷,教學特色,教學心得,
簡介
傅嘉德,中學高級教師,多年來潛心於語文教學研究,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倡導紮實、靈動、細膩、有效的課堂教學,建立了語文學科教學規範、作文教學規範、中學作文訓練序列,在強化考試對素質教育的評價導向功能,實現考試科學化、規範化方面作了大膽的探索。在各類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是教育部規劃教材——全國職業技術學校語文教材(3套)的主要編寫者,還是蘇教版職業技術學校語文教材副主編。
在語文教學的漫漫長路中,有那么多光彩照人的名師一路走來為之增光添彩,更有許許多多無名小輩在披荊斬棘默默耕耘。傅嘉德只願做一個默默耕耘者,去播撒更多美的種子,去尋覓那詩意般的語文教學之路。
教學經歷
1994年傅嘉德調入蘇州市教研室,十多年來做得比較滿意的事情之一就是改革中考語文。國中畢業升學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隨著升學競爭的加劇,國中升高中的考試越來越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進行考試改革將對中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1998年,教育部在全國7個地區設立了國中畢業升學語文考試的改革試點,蘇州作為試點之一也參與了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
為了擬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操作方案,先後對12所城鄉國中進行了初三教學專題調研,共聽語文課近百節,召開座談會10多次,問卷調查500人次,並聘請專家研製了一套專門輔助作文評分的軟體。在此基礎上,確定了中考語文命題改革的原則:有利於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有利於突破“應試教育”的模式,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推進素質教育;有利於改革課堂教學,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1998年11月16日,教育部在蘇州市召開了全國中考語文考試改革試點工作總結會,會上充分肯定了蘇州的經驗。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對此均作了專題介紹。
10年過去了,當年改革的一些舉措已深入人心,有的還對高考產生了影響。影響最大的是考試觀、評價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當時他們提出了一個口號——讓考試成為一種學習。那時有人對此還似乎不大理解,現在卻被大家接受了;當年作文命題時首創的取消文體限制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現在同樣已經被大家接受了。在隨後的課程改革實驗中,評價也是改革的瓶頸。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使得許多考試在不斷摧毀著學生的自信心,扼殺著學生創新的火花。如果不改變這種局面,課改就有可能受阻。於是,進一步探究了評價方式的改革。在北京召開的語文評價專題研討會上,傅嘉德提出了“實施人性化的學生評價”。人性化評價的核心是人,就是以人為本位實施教育評價。它要求教師評價學生時要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服務於學生,點亮學生人性的光輝,在本質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還要實施評價目標和內容的人性化,評價的過程要充滿人情味;對學生的評價要基於他們的差異,尊重他們的現有狀態,用發展的眼光進行評價;評價就是協商、溝通、交流,並達成共識。過去,教育評價的功能主要定位在選拔作用上,並且被日益強化。所以,把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觀念落實到教育評價行為中去,真正實施人性化的評價,還需要不懈努力。傅嘉德正在研究如何把評價方式的改革同高考改革結合起來,用高考的“指揮棒”促進評價方式的改革。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教學特色
一個偶然的機會,傅嘉德走上了語文教師的崗位。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的年代,經歷了滄桑的文化園地以其不變的容顏出現在面前,忘卻了一切煩惱。望著文化饑渴的學生,傅嘉德一心想帶著他們徜徉那百花園,在移步換景之間領略那原汁原味的文化積澱。要知道,那時的語文課,除了學社論就是講評論,學生們除了寫心得就是寫批判文章。於是,和同事們便自己編起了“教材”,沒日沒夜地在鋼板上刻蠟紙,手指都磨出了老繭。經營的“百花園”中,學生們如饑似渴,感受著中外作家的柔情;如痴如醉,體悟著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認識到:語文課應該給學生美的薰陶,我們決不能把那些優秀的作品講枯燥了。
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那一幅幅宏偉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一群群鮮活生動的典型人物,一個個誘人探尋的自然和生活奧秘,構建出鮮活生動的精彩世界。這些作品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基本能力訓練的範本,也是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審美薰陶的憑藉。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既可以提高語文素養,又能獲得心理上、精神上的審美愉悅。這些都是大家一致認同的,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些理念落實在課堂上,把這些作品的美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到它們的美。
語文教學是一種精神創造。語文教師需要創造一個充滿愉悅的精神空間,讓學生在審美愉悅中學習語文。這首先來自和諧的心理氣氛的營造和美的意境的渲染,進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初步的精神享受,排遣學習的壓力。為此,我始終帶著微笑走進教室,倡導開放的課堂、和諧的課堂;努力用樂觀的心態、審美的眼光去觀照社會,觀照生活,觀照每一位學生,讓周圍的世界生動起來,讓學生從我的胸懷中感受美。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通過聯想和想像,再現作品中的情景,誘發學生的審美感悟,使他們在與作者、作品的對話中學會欣賞美;決不讓枯燥的說教、純理性的條分縷析影響學生的審美感受。
語文課的美還來自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猶如蘇州園林,占地面積雖小,卻以其巧奪天工的設計,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台樓閣、池塘小橋,於咫尺之內再造乾坤。語文課的設計也應該如此。教師如果能精心制定出最最佳化的教與學的方案,或主線串珠、鑲嵌插入,或移步換形、由此及彼,或烘雲托月、相反相成,或懸念選出、環環相扣,就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當然,課堂教學設計應建立在一個全新的基點上,這就要以學生為本,始終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以體現素質教育的本真。
教學心得
從教多年,上了數不清的課,但有一節課是至今難忘的。1991年,傅嘉德參加蘇州市語文優質課評比,抽到的課文是史鐵生的新作《秋天的懷念》。那是一篇抒情散文,一遍讀下來就被深深打動了。上課時,始終圍繞“情”字做文章,讓學生品味文中的細節描寫,感受偉大的母愛,體驗作者豐富的情感。當學生用心揣摩“母親就這樣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這句話的含意時,好多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淚。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留了足足一分鐘的時間,全場一片寂靜,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宣洩,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下課後一位老師緊緊握住我的手說:“沒想到男老師也能講得讓學生哭出聲來。”最後,我得了一等獎。傅嘉德相信當時聽課的老師和自己的感受是一樣的:語文課不能沒有“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審美教育功能,主要在於作品能把作者心中的美好情感傳達出來,感染讀者,影響讀者。我們閱讀這些作品,與文本進行對話,自然會激起內心深處情感的浪花。而教師的作用正是煽情、激情、喚情。有不少教師認為,一堂課導入的設計很重要,如果有一段充滿感情的導入語,就能起到煽情的作用。於是有教師就精心設計導語,每堂課都用一些充滿詩意的語言導入,結果卻很做作,給人以虛情假意的感覺。其實,煽情應該是自然而然地進行的。情是教師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與學生情感的自然融合,根本不需要外加。激情,就是激發學生已有的情感儲備,激活學生的情感思維活動。喚情,就是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
情感體驗是一種個體的感性活動,在閱讀的過程中,由具體的情境出發,通過不斷地品味、揣摩、涵泳,由外而內逐步升華。體驗的感受是豐富而隱約的,在體驗的感受中不僅能加深對作者情感的認同,同時也能促進自己的情感發展,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所說的那樣:“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教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先引導學生去感受作者的母親在苦難中默默地承受著命運的重壓,在苦難的折磨中走完人生之路的情景,從字裡行間去體驗母親那深沉的愛;進而由作者對母愛的感受、對母親的歉意以及對生命的體驗,去喚醒學生情感領域中的對母愛的聯想;順勢拓展開去,尋覓孟郊“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情感歸宿,有效激起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震撼。於是,在學生心裡自然升騰起一種感情:我們永遠無法報答自己的母親……情感的共振效應就這樣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