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
偷蛋龍的化石是一個部分骨骼(編號AMNH 6517),以及一個有15顆蛋(編號AMNH 6508)的蛋巢。
偷蛋龍是最像
鳥類的恐龍之一。尤其是它們的胸腔擁有數個典型的鳥類特徵,包含每個
肋骨上都有一個突起物,可使胸腔更堅牢。偷蛋龍的一個近親
天青石龍,曾發現具有
尾綜骨,尾綜骨是種癒合脊椎,可協助固定鳥類尾巴的羽毛。更原始的偷蛋龍類身上曾發現羽毛壓痕,例如
尾羽龍與
原始祖鳥,顯示它們身體上覆蓋者大範圍的羽毛,以及有羽毛的翅膀與尾巴的羽毛叢。天青石龍的尾綜骨也顯示它們擁有尾巴羽毛叢,顯示偷蛋龍類普遍擁有羽毛叢。此外,
葬火龍標本的孵化姿勢,顯示它們使用有羽毛翅膀來覆蓋恐龍蛋。這些物種與偷蛋龍有非常類似的生理結構特徵,所以偷蛋龍極可能也擁有羽毛。
偷蛋龍傳統上被敘述成有獨特的冠飾,類似
食火雞。然而,對於數個偷蛋龍科標本的重新檢驗,顯示這些著名、有高冠飾的標本可能屬於葬火龍屬。偷蛋龍可能也有冠飾,但因為頭顱骨標本被壓碎過,所以無法得知冠飾的正確大小與形狀。
分類
偷蛋龍起初被奧斯本分類於似鳥龍科,因為它們的缺乏牙齒喙狀嘴。奧斯本也發現偷蛋龍與
縴手龍之間的相似處,縴手龍被認為是偷蛋龍的近親。在1976年,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建立
偷蛋龍科,包含偷蛋龍與它們的近親,而
模式屬為偷蛋龍。
偷蛋龍的最初標本保存並不良好,尤其是
頭顱骨遭到壓碎且變形,但在70年代與80年代發現了許多新的較完整偷蛋龍標本。在1976年,瑞欽·巴思缽將另外六個標本歸類於偷蛋龍屬。10年後,瑞欽·巴思缽將部分標本建立為新屬
竊螺龍。其中一個編號IGN 100/42標本,因為它的良好保存狀況與大型體型而著名。在1981年,巴思缽將編號IGN 100/42標本歸類於偷蛋龍。這個標本成為最常在科學文獻中被敘述的偷蛋龍與偷蛋龍科標本。然而,當科學家重新敘述位於蛋巢的偷蛋龍標本時,他們發現這個有類似
食火雞高冠飾的標本,較類似葬火龍,而非偷蛋龍最初被敘述的標本。因此,他們將編號IGN 100/42標本暫時分類於
葬火龍。
古生物學
護蛋姿態的偷蛋龍模型
偷蛋龍的蛋化石(編號AMNH FR 6508)
如同它們的名稱所顯示,偷蛋龍起初被推論以蛋為食,這是根據首次發現的偷蛋龍標本位於恐龍蛋巢上來而來的。然而,巴思缽在1977年提出它們喙狀嘴的強度足以咬碎同一地層發現的
軟體動物甲殼,例如
蛤蜊。這個壓碎用頜部的概念首次由奧斯本所提出,他認為原始標本中的缺乏牙齒喙狀嘴,以及自
齶骨延伸的數塊骨頭,可形成刺穿蛋殼的工具,但奧斯本的概念已遭到質疑。這些自上頜齶骨延伸的骨頭,聚集在中央形成一對分岔。不像其他恐龍,偷蛋龍的齶骨延伸、擴張到無齒的下頜空間內。它們的上下頜前緣覆蓋者喙狀嘴,可能還有齶骨,如同奧斯本與巴思缽所假設的。
葬火龍是偷蛋龍的近親,也有發現標本位在一群恐龍蛋的上方,以及類似的蛋化石,顯示偷蛋龍並不是偷取原角龍的蛋,而是保護、孵化自身的蛋。雖然排除偷蛋龍以蛋為食的可能性,但仍不清楚它們的食性。偷蛋龍標本的胃部區域曾發現一個
蜥蜴化石,顯示它們至少是部分
肉食性動物。
大眾文化
由於它們類似
鳥類的奇異外型,以及偷蛋者的名聲,偷蛋龍常成為虛構恐龍的主題之一。然而,幾乎所有目前常見的偷蛋龍敘述,其實是根據早期所重建出的高冠飾偷蛋龍科恐龍形象,該形象目前被認為是
葬火龍,而非偷蛋龍目前標本的樣貌。
虛構偷蛋龍的其中一個著名例子,出現在
詹姆士·傑尼(James Gurney)書籍《
恐龍帝國》(
Dinotopia)中。因為傑尼不認為偷蛋龍是種恐龍蛋掠食動物,所以他將偷蛋龍改名為"Ovinutrix",意為“蛋的護士”。偷蛋龍也常出現在與恐龍相關的電影中,例如
迪士尼的動畫電影《
恐龍》(
Dinosaur),偷蛋龍在電影中偷走一個
禽龍的蛋;以及動畫電影《
歷險小恐龍》(
The Land Before Time)。而在
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
恐龍星球》(
Dinosaur Planet)中,偷蛋龍與
迅猛龍競爭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