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新聞是指領導幹部通過製造“偶遇”的新聞事件,爭名奪利,給官場帶來不良風氣。
簡介,現象,主要表現,名利名言,準則,
簡介
偶遇新聞是指官場中幹部為了宣揚自己低調、務實、節儉,彰顯轉作風成效,頻頻製造“偶遇”,製造新聞的事件。
現象
在新聞中,“偶遇新聞”頻頻出現。有“偶遇”領導幹部乘捷運、坐公交的,有“不經意”得知領導幹部下鄉調研自帶速食麵的。偶爾一起不足為怪,但“偶遇”成風則令人起疑。
有的地方評選“全省職業教育先進個人”、“五一勞動獎章”、傑出青年,竟然局長、處長紛紛占主角,追名逐利可謂無所顧忌。
主要表現
偶遇新聞
1、把升遷看得比什麼都重,不惜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或者拉關係、找門路,甚至跑官要官買官。
2、把職級待遇放在首位,爭名奪利在前,吃苦受累在後,得名獲利的事少一點都不行。
3、以名利得失為幹事依據,一看現在規矩多、約束多就乾脆為官不為。
4、看到自己一個章、一支筆能使別人發財,就心裡不平衡,不吃點拿點卡點要點就不舒坦。
5、看到有名有利的事情就積極作為、扎堆作為,反之就視而不見、相互推諉。
凡此種種,皆因名利觀扭曲,給官場帶來不良風氣,使名利當道、實幹靠邊。
名利名言
幹部製造"偶遇"新聞
唐代詩人杜牧寫道“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
白居易則更直白“勸君少乾名,名是錮身鎖。勸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極言追名逐利之害。
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上,就曾這樣告誡自己:“名利竟如何,歲月蹉跎,幾番風雨幾晴和,愁雨愁風愁不盡,總是南柯。”
陳雲寫“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的條幅以自警。
粟裕“二讓司令一讓元帥”。
楊善洲一輩子追求“共產黨員”這個光輝之“名”、“實現人民利益”這個崇高之“利”
他們的事跡至今傳為佳話,正是因為他們生動彰顯了優秀共產黨人的名利觀。“視個人名利如糞土”“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各級幹部應當也必須具有這樣的胸襟與情懷。
準則
身處社會轉型期,面對紛繁擾攘,不為名所縛、不為物所累,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清清白白為官、踏踏實實幹事,就能得大自在,亦必將以人格魅力和境界修為贏得百姓尊重和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