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運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衷中參西》上冊。具有健脾助運,祛濕止瀉之功效。主治氣虛腿疼、臂疼;腰疼。
基本介紹
- 名稱:健運湯
-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 功用:健脾助運,祛濕止瀉
- 主治:氣虛腿疼、臂疼;腰疼
健運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衷中參西》上冊。具有健脾助運,祛濕止瀉之功效。主治氣虛腿疼、臂疼;腰疼。
健運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衷中參西》上冊。具有健脾助運,祛濕止瀉之功效。主治氣虛腿疼、臂疼;腰疼。歌訣健運湯中參麥知,氣虛腿臂連腰痛;棱莪乳深與歸芪,補氣扶元瘸自治。組成生黃芪六錢,野台參、當歸、寸麥冬、知母、生明乳香、...
健運麥谷芽湯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胃炎,其主要原料是谷芽,山藥,黨參。組成 麥芽30克、谷芽30克、雞內金15克、山藥15克、黨參10克、甘草5克 功能 健脾和胃,復元益氣。主治 慢性胃炎。臨床凡見內傷或外感而致脾胃健運不及,臟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對症藥套用,單用能增進食慾。此外,大病久病之後胃氣受傷,食納...
1.脾失健運多由脾胃虛弱引起,以益氣健脾為治療原則,方藥可選擇四君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常用白朮、山藥、砂仁等健脾藥。泄瀉為主可用參苓白朮散。2.若氣虛日久損傷脾陽,腹痛泄瀉,寒象明顯者,治宜溫中健脾,方選附子理中湯,可加用炮姜、肉桂等溫里藥。3.若水濕困脾,濕阻中焦,治宜健脾燥濕,方選平胃散...
調氣養神湯 升陷湯 回陽升陷湯 理郁升陷湯 醒脾升陷湯 升降湯 培脾舒肝湯 金鈴瀉肝湯 活絡效靈丹 新擬和肝丸 益督丸 活絡祛寒湯 健運湯、健運丸 曲直湯 逐風通痹湯 從龍湯 加味越婢加半夏湯 清解湯 涼解湯 寒解湯 宣解湯 滋陰清燥湯 猶龍湯 石膏粳米湯 衛生防疫寶丹 逐風湯 加味黃芪五物湯 ...
健脾,中醫名詞,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藥如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健脾,也是補法之一。亦稱補脾、益脾。治療脾虛、運化功能減弱的方法。用於面色萎黃、疲倦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食後腹脹、大便溏薄,舌淡苔白,...
治療學術語。指用芳香健脾藥健運脾氣以治療脾為濕困,運化無力的病證。 “醒脾”一詞最早見於唐代,醒脾是中醫常用治則之一,但中醫工作者對其認識尚不統一。從醒脾沿革,探求醒脾法的實質,旨在推動中醫名詞術語規範工作。解釋 .《中醫大辭典》解釋:"醒脾就是芳香化濕健脾藥物,祛除濕邪,健運脾氣,以治療脾為濕困...
在防己茯苓湯中,作為君藥(主藥)的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需注意的是,茯苓之利水,是通過健運脾肺功能而達到的,與其他直接利水的中藥不同。在臣藥(輔藥)中,防己...
瀉肝扶脾湯 瀉肝扶脾湯是一劑處方,適用於肝木橫逆、脾失健運所致腸道易激綜合徵。組成 焦白朮、炒白芍、防風、蘇梗、綠萼梅各10克,炒薏苡仁、懷山藥各30克,青皮、厚朴花各5克。製作 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用法 每日1劑,早、晚溫服。功效 瀉肝扶脾。
沈老抓住患者脾陽虛的主要病機,因脾虛則濕困,濕阻中焦,運化無權,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導致氣滯濕阻。用附子理中湯溫陽祛寒,益氣健脾;藿朴夏苓湯除濕運脾,藥證相合,故取效甚速。慢性萎縮性胃炎 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一種難治性脾胃疾病,特別是其伴不完全性大腸性腸上皮化生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有...
健脾在中醫上指健運脾氣的一種治法。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常用方藥如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前言 脾居五臟之中,寄旺四時之內,五味藏之而滋長,五神因之而彰著,四肢百骸,賴之而運動也。人惟飲食不節,勞倦過甚,則脾氣受傷矣。脾胃一傷,...
三白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四川中醫》1988年第6期。具有健運脾胃,調暢氣機,滋養胃陰,通經活血之功效。主治萎縮性胃炎。症見胃脘疼痛,飽悶不適,食後尤甚,噯氣頻繁,矢氣則舒,或有噁心嘔吐,口苦泛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臨床上常用於本病脾胃虛弱,氣機郁滯型。組成 白朮10克,白蔻仁10克,雞內金10...
蓋少陰髒中,重在真陽,真陽不回,則邪不去;厥陰髒 中,髒司藏血,血不養則脈不起,故用此以使火降,水土健運如常,精氣一復,百邪外御。俾火生土,土生金,一氣化源,全此一點真陰真陽,鎮納丹田,以為保生 之計而已,即各之曰全真一氣湯。近代何廉臣:此為馮楚瞻《錦囊》中得意之方。功在於一派...
【組成】柴胡、白芍、棗仁、桃仁、肉蓯蓉、黨參各15克,當歸、生地黃、白朮、玄參、麥冬各12克,芒硝(沖服)3克,炙甘草5克。【製作】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功效】疏肝健脾,行氣通便。適用於憂思傷脾,脾失健運所致氣鬱便秘。
峻補腎臟,以厚相火之基址。且附子與人參同用名參附湯,為回元陽之神丹,補骨脂與核桃仁並用名青蛾丸,為助相火之妙品。又恐藥性太熱,能傷下焦之真陰,故又重用生山藥以滋下焦之真陰,固下焦之氣化。至於雞內金既能健運脾胃,疏通補藥之滯,又可收澀膀胱,逗留熱藥之性。諸藥合用,共奏溫補腎陽之功。
運脾散 運脾散,用法用量,以橘皮湯點服,不拘時候。用法用量 以橘皮湯點服,不拘時候。方名 運脾散 組成 縮砂1兩,白朮1兩,人參1兩,藿香1兩,肉果1兩,丁香1兩,神曲1兩,甘草5錢。功效 通中健胃消食。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
生魚紅蘿蔔湯,該湯以補脾胃虛弱、助脾胃健運吸收為主。湯中胡蘿蔔又稱紅蘿蔔,性味甘平,有健脾胃、化積滯的作用,《本草綱目》說其有“下氣補中、利胸膈腸胃、安五臟、令人健食”的作用,富含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糖類、脂肪油、揮髮油、咖啡酸、綠原酸等。材料 紅蘿蔔500克、生魚500克、豬瘦肉100...
黃芪枳實補中湯 黃芪枳實補中湯是一劑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脾失健運,氣血郁滯所致胃下垂。【組成】生黃芪、生枳實、烏賊骨各15克,黨參12克,升麻、柴胡各2克,生雞內金10克,莪術、甘草各6克。【製作】上藥加水適量煎煮,連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用法】每日1劑,早、晚溫服。
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而表現以胸脅脹痛、腹脹、便溏等為主症的證候。又稱肝脾不和證。肝主疏泄,肝氣鬱結則疏泄不利,脾氣亦因之運化失職,出現以消化功能減弱為主的證候,如食少納呆,脘腹脹悶,四肢倦怠,腸鳴失氣,及脅脹痛等。治宜健脾疏肝,以健脾為主。病症分析 本證多因情志不遂,郁怒傷肝,肝失調達...
點 評:本方是以溫腎陽,健脾運,理氣血為法,阿狄森氏病為脾腎陽虛,中運不健,氣滯血瘀之病,陽虛則肢冷畏寒,脾運不健則津液不行,不能營養肌膚,皮膚不澤,氣滯血瘀皮膚的血色不足而腎黑之色溢於皮膚,所以皮膚漸黑,脾腎陽虛,不能化生精氣,故精氣不足,漸呈精虛神衰的症狀。方中附子壯腎陽;乾薑溫...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加鹽少許,凌旦霧露,空心沸湯點服。功用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開胃消痰,散壅思食。2.《丸散膏丹集成》:通順氣血。主治 肝氣鬱結,脾失健運,胸脘痞悶,心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婦女月經不調,少腹脹痛。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
大建中湯,中醫方劑名。為溫里劑,具有溫中補虛,降逆止痛之功效。主治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手足厥冷,舌質淡,苔白滑,脈沉伏而遲。歌訣 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乾薑參飴糖,陰盛陽虛腹冷痛,溫補中焦止痛強。組...
本方證多由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鬱積而成。濕痰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則噁心嘔吐;阻於胸膈,氣機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凌心,則為心悸。治宜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能燥濕化痰,且又和胃降...
本方以真武湯、桂枝湯為主體,融入生脈飲、炙黃芪、砂仁、葶藶子、回心草而成。 方中附片上助心陽而通血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乾薑助附片溫扶陽氣而壯水之主、溫暖脾陽以化氣行水;茯苓、白朮培土健脾而利水。真陽不足、真陰亦虧,用白芍顧護真陰,以求陰陽之平衡。伍以砂仁,功在化濕醒脾,...
脈數而痞者,投之禍不旋踵。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溫疫論》:“疫邪留於心胸,令人痞滿,下之痞應去,今反痞者,虛也。以其人或因他病先虧,或因新產後氣血兩虛,或稟賦嬌怯,因下益虛,失其健運,邪氣留止,故令痞滿。今愈下而痞愈甚,若更用行氣破氣之劑,轉成壞證,宜參附養榮湯。”
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濕,故患痰飲者,腫滿者,濕痹者,皆賴之也。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降,而糟粕下輸,故吐瀉者,不可闕也。《別錄》以為利腰臍間血者,因脾胃統攝一身之血,而腰臍乃其分野,借其養正之功,而瘀血不敢稽留矣。張元素謂...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生,脾胃運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四肢肌肉無所稟受,故四肢乏力;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榮於面,故見面色萎白;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見氣短、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均為氣虛之象。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