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茯苓湯

防己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中。為祛濕劑。具有益氣健脾,溫陽利水之功效。主治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基本介紹

  • 名稱:防己茯苓湯
  • 別名:木防己湯(《外台秘要》卷二十引《深師方》)、防己湯(《聖濟總錄》卷三十二)、茯苓湯(《雞峰普濟方》卷十九)、防己加茯苓湯(《赤水玄珠全集》卷五)
  • 出處:《金匱要略》卷中
  • 組成:防己、黃芪、桂枝、茯苓、甘草
  • 功用:益氣健脾,溫陽利水
  • 主治: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 分類:祛濕劑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防己茯苓黃芪隨,桂枝甘草治皮水;益氣通陽消水腫,小便通利陽乃回。

組成

防己三兩(90g)、黃芪三兩(90g)、桂枝三兩(90g)、茯苓六兩(120g)、甘草二兩(60g)。

用法用量

1、現代用法:將所有藥物加水1200ml,煮取400ml,分3次溫服。
2、古代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功用

益氣健脾,溫陽利水。

主治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

方義

在防己茯苓湯中,作為君藥(主藥)的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經,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需注意的是,茯苓之利水,是通過健運脾肺功能而達到的,與其他直接利水的中藥不同。在臣藥(輔藥)中,防己利水消腫,祛風止痛,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風濕痹痛;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等功效;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本方最後還使用性味平和的甘草來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藥性,使全方共奏益氣健脾、溫陽利水之功。

運用

1、在中醫看來,本方是治療脾虛之皮水證的常用方,主要以四肢水腫而沉重、手足不溫、體倦、四肢肌肉微微跳動,甚則面目水腫、舌淡、苔白滑、脈沉為辨證要點。
2、現代臨床常用本方治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肝硬化腹水、黏液性水腫、貧血性水腫、心力衰竭性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特發性水腫,以及妊娠高血壓綜合徵等屬脾虛水泛類疾病。

加減化裁

對於風濕熱痹患者,可將防己茯苓湯合四妙散(威靈仙15g、羊角灰9g、白芥子3g、蒼耳或蒼朮45g),加狗脊,以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對於營養不良性水腫合併小腿潰瘍患者,應將防己茯苓湯合四妙勇安湯(金銀花、玄參各90g,當歸60g,甘草30g)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止痛;對於尿毒症患者,套用防己茯苓湯合真武湯加減治療,以溫陽利水;對於婦女突發性肥胖患者,應在防己茯苓湯的基礎上加紅花、澤瀉、陳皮、馬鞭草以瀉下利小便。

使用注意

忌海藻、松菜、生蔥、酢物。

附方

名稱:防己茯苓湯
組成:漢防己、赤茯苓、桑白皮、桂心、甘草、赤芍藥、麻黃
用法: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人生薑半分,大棗二個,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腳氣痹攣腫悶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三
名稱:防己茯苓湯
組成:木防己、茯苓、澤瀉、甘草、蒼朮、滑石、酒黃柏、豬苓
主治:濕熱跗腫
出處:《溫熱經解》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防己茯苓湯與防己黃芪湯均含防己、黃芪、甘草,有益氣利水消腫之功,為治療氣虛水腫之常用方。防己黃芪湯以防己配黃芪為君,伍以白朮益氣健脾利水、益氣補虛固表之效佳,適宜於風水錶虛、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茯苓湯以防己配茯苓為君,配入桂枝溫陽化氣,重在健脾利水消腫,適宜於陽氣不足、水溢肌膚之皮水,症見水腫較甚,按之沒指者。

重要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心典》:皮中水氣,浸淫四末而壅遏衛氣,氣水相逐,則四肢聶聶動也,防已、茯苓善驅水氣,桂枝得茯苓則不發表而反行水,且合黃芪,甘草助表中之氣,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2、《退思集類方歌注》:水在皮膚,衛陽必虛而汨沒,故用桂枝宣衛陽以解肌;君茯苓,泄皮中水氣;黃芪益衛氣,生用亦能達表,治風注膚痛;漢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經,開腠理,泄濕熱。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無水氣,故不須白朮以固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