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內容
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是上海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內涵。《“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市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健康上海建設有序推進,取得明顯進展。市民健康生活方式日益普及,本市健康服務能力穩步提高,健康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健康環境持續改善,健康產業進一步發展。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已達83.63歲,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3.52‰、1.15/10萬,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連續十多年達到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領先水平,為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奠定了紮實的健康基礎。2016年,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在上海召開,本次大會向全球展示了富有創意與成效的健康促進中國經驗、上海模式。世界衛生組織讚譽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樣板城市。
同時,健康上海建設也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包括健康教育與促進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市民健康素養和健康生活方式尚待進一步提高和普及;醫防融合不夠緊密,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健康環境問題治理難度大,生態環境質量與市民期盼仍有較大差距;健康服務業發展處於起步階段,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有待加快;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體制機制尚不完善等等。由於人口深度老齡化,加之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本市依然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解決威脅上海市民健康的主要問題,關注優先發展的健康領域,形成健康上海建設的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制訂《健康上海行動(2019 -2030年)》。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和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加快推動衛生健康理念、服務方式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根據建設“五個中心”的要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圍繞普及健康生活、最佳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和推進健康信息化、長三角健康一體化、健康國際化等領域,實施健康專項行動,全面提升健康上海建設能級,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努力創造高品質健康生活,實現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奠定健康之基。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健康優先、預防為主。把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促進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建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健康影響評估機制,形成“大健康”治理格局。轉變健康服務模式,把預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關口前移,強化早期干預。
2.堅持目標導向、注重效果。立足於國家對上海的戰略定位要求,以建設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為目標,精準對接人民民眾對美好健康生活的需要,完善防治策略,持續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創造高品質健康生活。
3.堅持最高標準、打造一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落實“五個中心”建設要求,全面提高上海健康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對長三角和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提升健康服務品牌的國際認知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4.堅持共建共享、促進公平。完善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激發全民參與熱情。培育健康文化,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市民健康素養。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老、少、遠”等人群健康服務。
5.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揮科技創新和信息化支撐作用,加快健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和開放,增強健康領域制度供給能力,推動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一體化服務,建設促進全民健康的制度體系。
(三)總體目標
到2022年,建立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市民健康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全面普及健康生活,促進健康資源科學、均衡、合理分布,基本健康服務更加優質均衡,多層次健康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基本形成,健康產業規模和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持續居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領先水平,鞏固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建設成果,建成亞洲一流的健康城市。
到203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健康公平持續改善,人人享有高質量的健康服務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健康環境不斷最佳化,健康產業成為城市支柱產業,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前沿水平,率先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目標,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健康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範,為促進國家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履行第九屆全球健康大會《上海宣言》,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考核指標框架見下表。
表 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考核指標框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 | | |
| | | |
| | | |
| 建立並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構建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 | | |
| 建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績效考核機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寄宿制中國小校或600名學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國小校配備專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00名學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國小校配備專兼職保健教師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 | | |
| 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例數占年度報告總例數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村衛生室提供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 | | |
| 以街道(鎮)為單位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重大行動
(一)健康知識普及行動
1.建立全社會參與的健康教育與促進工作機制。推進市健康促進中心建設,並以此為依託,統籌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機構、學術團體和新聞媒體等各類資源,打造權威的健康教育平台。建立完善健康科普“兩庫、一機制”,建設市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完善全媒體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審核機制。加強媒體健康欄目和健康醫療廣告審核,開展對網際網路健康科普信息的監測和評估,加強不良健康信息監管。強化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與促進職能。完善全科醫生、專科醫生培養培訓內容,使醫務人員掌握與崗位相適應的健康科普知識,並在診療過程中為病人主動提供健康指導。建立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與促進的激勵機制,把健康科普納入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和相關醫務人員職稱評定,調動醫務人員參與健康教育與促進工作的積極性。鼓勵學、協會組織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的、面向公眾的健康科普活動和面向機構的培訓工作。鼓勵電視台、電台、報刊和網路媒體開辦優質健康科普節目。推進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運用“兩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開展健康科普。推動“網際網路+精準健康科普”,綜合使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加強精準健康科普教育,準確對接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至2022年,建成全市健康教育資源庫、專家庫;培育20個左右輻射長三角、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健康科普品牌,推出一批“健康上海”建設示範、優秀案例。至2030年,再培育形成一批健康科普品牌和健康促進示範案例。(牽頭部門: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配合部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2.深入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加強學校健康教育,建設中國小健康教育課程資源庫,加強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開展經常性健康教育課外宣傳、教育和實踐等活動,向在校學生傳播健康理念和知識,培養健康技能。社區和單位將健康知識普及作為重要工作,針對居民和職工的主要健康問題,開展健康傳播活動。加強婦女、兒童、老年人、流動人口、高危人群、殘疾人等重點人群的健康教育。開發推廣適宜技術和支持工具,繼續向本市所有常住居民家庭發放健康知識讀本和工具。推進健康促進區建設,開展“健康中國行”“中醫中藥中國行”、合理用藥等宣傳活動。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強化家庭和高危個體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和干預。更好地發揮“12320健康熱線”的作用,推進健康科普展示與互動。至2022年和2030年,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分別達到32%和40%,居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分別達到38%和42%。至2022年,居民合理用藥知曉率大幅度提高;至2030年,居民合理用藥知曉率基本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配合部門:市科委、市教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紅十字會、市殘聯)
3.倡導健康文化理念。強化政府在健康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將健康文化建設融入城市文化建設體系。將生命教育納入幼稚園和中國小教育課程,從小樹立科學的生命觀。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傳播醫學和健康意識,普及敬畏生命、關愛健康、尊重醫學規律的理念。增進全社會對醫學、醫務人員的理解和尊重,引導市民形成科學就醫理念和對醫療服務結果的合理預期。推進健康促進醫院建設,強化以健康為中心的理念,加強醫務人員人文教育,大力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以“世界衛生日”“世界無菸日”等相關節日為契機,深化健康理念傳播。開展市級醫院“患者體驗日”和“市民健康科普活動周”活動。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們的節日”“市民修身行動”等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套用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良好社會風尚,以文化人、以德潤心,積極創造有益於市民身心健康的環境。至2022年,形成熱愛健康、追求健康、促進健康的社會氛圍。至2030年,健康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會關注健康、促進健康的良好氛圍。(牽頭部門: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文化旅遊局、市教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4.推進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增強公眾個人健康主體責任意識,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提升居民健康意識、健康素養與自我管理能力。加強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建設,不斷擴大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活動的覆蓋範圍和受益人群。推進健康自我管理活動多元化、規範化發展。引導家庭醫生、社會體育指導員主動參與指導小組活動。單位、學校因地制宜開展職業人群、青少年的健康自我管理活動。鼓勵社會資源參與小組建設,提升自我管理小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覆蓋所有社區的健康管理同伴支持網路。探索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積分獎勵制度,激勵居民主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在社區和單位,打造一批傳播健康生活理念的學習團隊,培養健康團隊骨幹,培育健康生活傳播達人。推進健康家庭建設,引導家庭成員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至2022年和2030年,參與健康自我管理小組的人數分別達到85萬人和120萬人。(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教委、市總工會、市精神文明辦、市文化旅遊局)
5.公務員健康促進引領示範建設。充分發揮公務員在健康文化傳播和健康促進行動中的示範引領作用,落實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圍繞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健康、女性健康、慢性病管理等內容,通過開展健康食堂建設、職工運動會、健康講座、健康諮詢等活動,切實提高機關公務員的健康素養水平。至2022年,覆蓋全市市、區級機關公務員。至2030年,市、區、街鎮機關健康促進活動常態化,建立覆蓋全市公務員的健康管理教育體系。(牽頭部門:市級機關工作黨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機關事務管理局)
(二)合理膳食行動
6.實施《國民營養計畫(2017-2030年)》。開展上海市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碘營養狀況、食物成分監測,建立信息化數據採集及智慧型化人群營養評估系統,分析及預警影響人群健康的營養問題,提出針對性干預措施。對孕婦、嬰幼兒、學生、老人等重點人群實施營養干預。同時,結合營養監測發現的問題,循證編制營養健康科普知識並發布;推進主流健康傳播媒體營養科普計畫,開展營養知識宣教,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減油、減糖。在重點人群開展限酒宣傳並進行相關行為干預。開展“健康食堂”“健康餐廳”“營養支持型社區”建設。至2022年和2030年,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均保持在7.5克以下;創建“健康食堂”“健康餐廳”各100家和500家,“營養支持型社區”分別5個和17個。至2030年,居民營養健康知識知曉率在2022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0%;中小學生含糖飲料經常飲用率在現有基礎上下降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教委、市體育局、市文化旅遊局、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委)
(三)全民健身行動
7.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推進體育設施均衡布局,建設崇明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徐家匯體育公園、浦東足球場、上海市民體育公園等一批重大體育設施。建設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市民球場、益智健身苑點、健身步道、戶外多功能球場、腳踏車綠道等體育設施。擴大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運動場館等體育設施的開放和利用,提高其利用率。加強“體綠結合”,在公園、綠地、林帶等建設嵌入式體育設施。鼓勵和支持新建工作場所建設適當的健身活動場地。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或參與管理運營體育場地設施。加強科學健身指導服務,廣泛開展“你點我送”社區體育服務配送,開展健身技能和健身知識培訓,推廣優秀健身方法。建立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促進健康指導方法,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健康服務模式。構建運動傷病預防、治療與急救體系,提高運動傷病防治能力。制定實施特殊人群的體質健康干預計畫。積極發展“體育+”,推動體育與健康、養老等融合,整合各類體育社會組織資源,發揮社區、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合力,滿足居民個性化、專業化、多樣化的體育健身需求。至2022年和2030年,本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別不低於2.4平方米和2.8平方米。(牽頭部門:市體育局,配合部門: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綠化市容局、市規劃資源局、市總工會)
8.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弘揚民眾身邊的健身文化,普及體育健身文化知識,增強個體健身意識。建立健全民眾身邊的健身組織。辦好市民運動會、城市業餘聯賽等民眾性品牌賽事,加強全民健身與重大國際體育賽事、重大節慶活動有效聯接,引領全民健身新時尚。推廣普及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傳統體育項目和廣播體操等工間操。推進全民健身進家庭。鼓勵將國民體質測定納入健康體檢項目。健全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技能培訓、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養成終生鍛鍊的體育習慣。強化對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監測和評估干預,把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對高校的考核評價。確保高校學生體育課時,豐富高校學生體育鍛鍊的形式和內容。至2022年和2030年,每萬人擁有體育健身組織數量超過20個和達到25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分別達到45%左右和46%。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分別不低於96%和96.5%。(牽頭部門:市體育局,配合部門: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市總工會)
(四)控煙行動
9.推進控煙履約工作。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加大菸草廣告監督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在大眾傳播媒介、公共場所、公共運輸工具、戶外發布菸草廣告的違法行為。依法規範菸草促銷、贊助等行為。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菸草製品。將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向未成年人出售菸草的商家、違規發布菸草廣告的企業和商家,納入社會誠信體系“黑名單”,依法依規實施聯合懲戒。建立監測評估系統,定期開展菸草流行調查,了解掌握菸草使用情況。至2022年和2030年,禁止任何形式的菸草廣告、促銷和贊助,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菸草或由未成年人銷售菸草。(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配合部門:市交通委、上海鐵路局、上海機場集團空港辦、市菸草專賣局、市教委)
10.控煙宣傳教育。加大《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宣傳力度。開展無煙示範場所建設,積極推進無菸環境建設。積極發揮控煙志願者作用,開展控煙志願者培訓。提倡無煙文化,提高公眾無煙意識,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鼓勵領導幹部、醫務人員和教師發揮控煙引領作用。開展菸草危害科普宣傳,以青少年為重點開展控煙宣傳教育,努力減少新增吸菸人口。至2022年和2030年,成人吸菸率分別下降到20%及以下和18%及以下,二手菸暴露率分別下降到45%以下和36%以下。至2030年,11-18歲青少年吸菸率低於4%,18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二手菸暴露率控制在10%以下。(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配合部門:市教委)
11.公共場所控煙監督執法。加大貫徹《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菸條例》力度,聚焦餐飲、網咖、娛樂場所等重點場所,聯合相關部門定期開展專項執法和集中執法,並邀請媒體共同參與,引導市民養成不在公共場所吸菸的行為習慣,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守法氛圍。至2022年和2030年,禁菸場所內吸菸發生率分別下降到15%以下和12%以下。(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各控煙執法部門)
12.戒菸服務網路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戒菸服務體系,將詢問病人吸菸史納入到日常的門診問診中,推廣簡短戒菸干預服務和菸草依賴疾病診治。加強對戒菸服務的宣傳和推廣,使更多吸菸者了解到其在戒菸過程中能獲得的幫助。將醫療衛生保健機構與其他社會組織、機構有機連線,共同構建全覆蓋式戒菸服務網路。加強專業機構控煙工作,確定專人負責相關工作組織實施,保障經費投入。至2022年,建立以市級醫療衛生機構為骨幹、區級醫療衛生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基礎的戒菸服務體系。至2030年,在全市建立包括醫療衛生機構、教育機構、工作場所等在內的戒菸服務網路。(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五)心理健康促進行動
13.加強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務網路,完善社區、教育系統、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醫療機構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及其功能。推動心理健康服務行業規範化建設,規範發展社會心理服務機構,促進心理健康服務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建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心理健康服務和精神障礙康復機制,發展志願者隊伍和相關社會組織。推進心理應急干預體系建設,建設集心理應急干預的指揮、干預、協作功能為一體的心理危機干預中心;開展社會心理監測、預警和干預,建立“全人群、多部門、綜合化”的心理應急干預機制。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科普宣傳,針對失眠、抑鬱和焦慮等常見心理障礙,對青少年、職業人群、老年人、婦女等重點人群普及實用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急救技能,促進市民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早期識別、干預和康復。深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全程服務管理,完善患者綜合風險評估及分級分類服務管理機制,加強患者救治救助力度,開展多形式的社區康復項目。至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到20%和30%,抑鬱症治療率分別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0%和30%,精神分裂症治療率分別達到80%和85%,登記在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規範管理率分別達到90%和95%。(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委政法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精神文明辦、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市殘聯、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
(六)人群健康促進行動
14.婦幼健康促進。加強婦幼衛生資源配置,提高綜合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產科、兒科服務能力。實施母嬰安全行動計畫,新建2家市級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6家孕產婦重症監護病房,更新5家市級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6家市級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設施設備配置,進一步完善危重孕產婦、新生兒“7+6”會診搶救網路。建成50個綜合醫院標準化示範兒科門急診。加強出生缺陷預防干預,完善產前診斷(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網路,建立兒童腦癱早期篩查、轉診和康復體系。推進遺傳諮詢技術服務和管理,建成具有全國示範效應的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落實兒童健康行動計畫,加強兒童早期發展,深化兒童保健管理,建設18個兒童早期發展基地,組織開發兒童早期發展服務包。開展關愛援助自閉症患兒等特殊困難兒童群體研究。至2022年和2030年,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繼續保持已開發國家水平;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率、新生兒聽力篩查率、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率均達到98%。(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婦聯、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15.中國小健康促進。制定健康學校標準,開展健康學校建設,加強生命教育。完善學校傳染病防控制度,規範落實防控措施。完善學生健康體檢制度和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制度,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學校的績效考核。實施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治行動,開展分級分類視力健康服務與管理,推進近視綜合干預,建設若干近視綜合防控示範區和示範學校。實施兒童口腔健康服務與管理,開展口腔健康檢查、塗氟防齲、窩溝封閉和齲齒充填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兒童青少年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與干預。制定兒童青少年營養促進健康策略,推廣學校營養午餐食譜,積極推動中國小校不在校園內售賣含糖飲料。嚴格落實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做到教學計畫、教學材料、課時、師資“四到位”,構建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中小學生每天校內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掌握2項體育運動技能,提倡中小學生每天在校外接觸自然光時間1小時以上。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開展各類青少年體育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冬(夏)令營、訓練營和體育賽事等。至2022年和2030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優良率分別達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中國小校比例分別達到80%和90%。至2022年,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力爭每年降低0.5到1個百分點以上;至2030年,兒童青少年新發近視率明顯下降。(牽頭部門: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體育局)
16.職業健康保護。修訂《上海市職業病防治條例》,完善職業病防治標準體系。研發、推廣有利於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嚴格源頭控制,引導職業病危害嚴重的用人單位進行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以職業性塵肺病、噪聲聾、化學中毒為重點,在建材、金屬冶煉、化工等行業領域開展專項治理。完善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全市至少有8家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病診斷工作,每個區至少有1家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健康檢查工作,基本職業衛生服務覆蓋到街鎮。完善職業健康管理體系,健全職業健康監管執法隊伍。以塵肺病為切入點,進一步加強對勞務派遣用工單位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監督檢查,最佳化職業病診斷程式和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質量。改進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建立統一、高效的監督執法信息管理機制,開展“網際網路+職業健康”信息化建設,建立職業衛生和放射衛生大數據平台,利用信息化提高監管效率。開展健康企業建設,推進功能社區和職業人群的健康促進。鼓勵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整潔衛生、綠色環保、舒適優美和人性化的工作環境,採取綜合預防措施,儘可能減少各類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逐步拓寬豐富職業健康範圍,積極推動將工作壓力、肌肉骨骼疾病等新職業病危害納入保護範圍。建立保護勞動者健康的相關制度,依據有關標準設定醫務室、緊急救援站、有毒氣體防護站,配備急救箱等裝備;在適宜場所設定健康小貼士,為單位職工提供免費測量血壓、體重、腰圍等健康指標的場所和設施。普及常規體檢,落實職業健康檢查、女職工“兩病”篩查,組建健康指導人員隊伍,開展職工健康指導和管理工作,加強員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至2022年和2030年,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病診斷服務覆蓋率分別達到90%和100%;重點行業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達到90%及以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率達到85%及以上,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率達到90%及以上;職業病診斷機構報告率達到95%及以上;重點行業勞動者對本崗位主要危害及防護知識知曉率達到90%及以上和95%及以上。(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總工會,配合部門:市科委、市國資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婦聯)
17.老年健康促進。最佳化老年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發展老年醫學和護理學科,推動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醫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建成上海市老年醫學中心。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完善機構護理、社區護理、居家護理相結合的老年護理服務體系。加強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社區養老機構建設,逐步建立支持家庭養老的政策體系,支持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共同生活,推動夯實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基礎。開展老年健身、老年保健、老年疾病防治與康復等健康教育活動。加強對老年常見慢性病、退行性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團隊)作用,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擴大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的覆蓋廣度和服務深度,為老年人提供更多中醫養生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服務。支持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開設老年醫學相關專業或課程。最佳化老年人住、行、醫、養等環境,營造老年宜居環境。推進老年人社區和居家適老化改造,支持適老住宅建設。對特定對象老年人的輔助器具適配給予補貼,完善因老功能衰退人群融入社會機制。至2022年和2030年,65歲至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65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2%及以上和80%及以上,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率達到65%及以上和75%及以上;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設老年醫學科比例分別達到50%及以上和90%及以上;三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科比例分別達到75%和90%;養老機構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比例、醫療機構為7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綠色通道比例分別達到100%。(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配合部門:市文化旅遊局、市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醫保局、市科委、市教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退役軍人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市紅十字會)
18.殘疾人健康促進。實施國家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落實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畫,開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殘疾預防,有效控制殘疾的發生和發展。合理配置殘疾人康復資源,建設適應多元需求、上下聯動、銜接互補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把殘疾人康復納入基本公共服務,推進社區康復,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優先為殘疾人提供簽約服務。實施精準康復,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開展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健全輔助器具服務體系。擴大服務供給,加強殘疾人康復和托養設施建設,建立醫療機構與殘疾人專業康復機構雙向轉診機制。支持社會力量投資康復機構建設,鼓勵多種形式舉辦康復機構,依法為殘疾人提供安全有效、實用易行和受益面廣的綜合康復服務。至2022年,殘疾預防和康復體系基本完善,殘疾人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100%。至2030年,殘疾預防和康復體系進一步完善。(牽頭部門:市殘聯、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
19.建立完善支持家庭生育的相關政策和公共服務。加強生育全程服務,倡導適齡婚育,探索完善計畫生育獎勵假制度。積極推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加強對家庭嬰幼兒照護的支持和指導,加大對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支持力度,規範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加強生殖健康宣傳指導服務。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至2020年底,所有應配置母嬰設施的公共場所和用人單位基本實現母嬰設施全覆蓋。至2022年,全市母嬰設施標準化率達到80%以上;至2030年,全市母嬰設施標準化率達到100%,形成較為完善的家庭生育支持服務體系。(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配合部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民政局、市精神文明辦、市婦聯、市交通委、市商務委、市綠化市容局、市文化旅遊局、市總工會)
20.深化健康扶貧。深入開展醫療人才“組團式”支援,推進上海三級醫院幫扶受援地貧困縣能力建設,不斷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服務能力建設,開展惠民項目,通過持續的健康扶貧舉措,不斷促進受援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減少受援地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發生,助力受援地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不斷增加“造血”功能、大力發展“網際網路+健康”服務,持續開展醫療聯合體建設等措施,至2022年,鞏固受援地脫貧奔小康成果。至2030年,持續推進受援地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斷改善東西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東西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差距。(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政府合作交流辦)
(七)慢性病防治行動
21.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開展社區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等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檢測服務能力標準化建設;加強綜合防治適宜技術研製和套用,向居民提供風險評估、健康教育、疾病及其併發症篩查、隨訪管理、分級診療、綜合干預等服務。落實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登記報告制度。鞏固“醫防融合”腦卒中預防與救治體系,規範胸痛中心建設與管理,加強市、區兩級救治能力建設,動態更新發布腦卒中、胸痛“急救地圖”。至2022年,基本實現社區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標準化檢測,鞏固完善腦卒中綜合防治體系。至2030年,高血壓知曉率65%,治療控制率45%,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60/10萬及以下。(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22.癌症防治。完善癌症登記報告制度,提高癌症登記信息化水平和癌症監測數據質量。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癌症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推進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最佳化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策略,進一步擴大篩查受益面。推動胃癌、肺癌等重點癌症篩查試點和評估,制定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加強重點癌症臨床機會性篩查。落實常見癌症診療規範和臨床路徑,促進癌症規範化診療。完善康復指導、疼痛管理、長期護理、營養和心理支持,推進安寧療護(臨終關懷)。完善癌症防治醫保和救助政策,提高抗癌藥物可及性。至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制度完備,癌症篩查策略進一步最佳化,常見癌症診斷時早期比例不低於32%。至2030年,癌症防治核心知識知曉率不低於80%,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於59%,常見癌症診斷時早期比例不低於40%。(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23.糖尿病防治。完善糖尿病預防與診治服務體系,加強區域規範診治中心建設,推進糖尿病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開展人群糖尿病防治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篩查干預、患者和前期人群隨訪管理、併發症篩查、規範診治和有序轉診;加強社區糖尿病相關檢測能力標準化建設;推進實施糖尿病營養和運動干預;依託“上海健康雲”平台,支撐糖尿病患者自主管理。2022年,基本實現社區糖尿病相關檢測標準化,鞏固糖尿病預防診治服務體系。至2030年,糖尿病知曉率75%,治療控制率45%。(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配合部門:市體育局)
24.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引導重點人群早期發現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控制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發生髮展。遴選慢阻肺篩查適宜技術,建立慢阻肺高危人群風險評估和篩查流程與規範。推動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推行高危人群首診測量肺功能。完善慢阻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加強社區慢阻肺健康管理標準化服務能力建設,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風險評估、篩查干預、規範診療、隨訪管理等慢阻肺全程健康管理服務。至2022年,初步實現慢阻肺全程健康管理規範化服務。至2030年,70歲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穩定在6.2/10萬及以下。(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25.視覺健康服務。建立健全本市視覺健康規範診治和預防干預服務管理體系,最佳化“眼病防治專業機構-醫療機構(眼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眾”的“四位一體”服務模式。整合本市眼病防治專業機構、眼科臨床專業技術力量等,建設上海市視覺健康中心(上海市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中心),實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視覺健康服務管理。完善兒童青少年視覺健康檔案,開展兒童青少年視覺發育監測和近視綜合防控;探索“健康體檢+臨床機會性篩查”的成年人常見、多發眼病發現模式,建立成年人視覺健康檔案,開展慢性病相關眼病社區分類管理;完善老年人視覺健康檔案,開展老年人屈光不正矯正和致盲性眼病防治。至2022年,基本實現全人群視覺健康服務與管理。至2030年,形成完善的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視覺健康服務管理模式,切實提高本市居民視覺健康水平。(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配合部門:市殘聯)
26.健康骨骼。關注影響兒童青少年骨骼發育的重點疾病篩查與干預,推動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查,結合健康體檢規範開展中小學生脊柱彎曲異常的監測、篩查和綜合干預。全面開展健康骨骼宣傳教育,推廣合理膳食、科學運動等健康生活方式。推動將骨密度檢測納入適宜人群常規健康體檢內容。加強基層骨科常見病防治能力建設,構建“醫防融合”的骨科常見病綜合管理服務模式,推進老年人和更年期婦女等重點人群骨質疏鬆、骨關節炎等常見骨科疾病的早發現、早干預和早治療。至2022年,基層骨科常見病防治能力明顯提升,骨科常見病綜合管理服務模式初步建立。至2030年,實現全人群骨骼健康服務與管理。(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27.口腔健康服務。鞏固完善本市口腔病防治三級網路體系,實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服務管理。開展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服務,建立育齡期女性孕前、孕期及嬰幼兒社區口腔健康服務管理模式。強化兒童口腔健康管理服務。探索中青年口腔健康管理,以牙周健康為重點,加強口腔健康促進和口腔疾病早診早治。開展老年人口腔健康管理,加強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口腔健康建檔及管理,推動老年人口腔疾病綜合防治服務。至2022年,建立生命早期1000天和慢性病口腔健康服務管理的標準、規範和工作模式。至2030年,口腔健康管理模式持續最佳化,實現對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管理與服務。(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配合部門:市教委)
28.慢性病健康綜合管理。加強慢性病風險綜合評估與管理,建立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慢阻肺等重點慢性病風險多因素綜合評估方法,整合多來源、多平台、多類型慢性病風險數據,開展以人為單位的慢性病風險綜合評估和健康管理,完善慢病防控整合服務模式。推進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標準化建設。至2022年,建立重點慢性病風險綜合評估方法;建成一批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至2030年,建成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的多來源數據綜合管理平台;完成全市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標準化建設和示範區建設。(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八)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
29.提升病原微生物甄檢能力。完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綜合技術套用平台,打造病原體測序技術平台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加強檢測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儲備與套用,提升新發、輸入及罕見傳染病快速檢測“一錘定音”能力。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核心,鼓勵和支持臨床實驗室和第三方實驗室等參與,建立健全病原微生物網路實驗室體系,最佳化應急聯動和協作機制。建設傳染病病原檢測質控中心,加強全市傳染病檢測的質量控制和管理。至2022年,建立基於“全基因組鳥槍法(WGS)”的病原體測序技術平台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建立傳染病病原檢測質控中心。至2030年,具備國際領先的病原微生物甄檢技術能力。(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30.最佳化傳染病監測報告和預警分析。完善本市傳染病監測和報告體系,建立健全腹瀉病綜合監測、急性呼吸道感染綜合監測、發熱伴皮疹、出血和神經系統症狀綜合監測網路,加強以傳染病症狀為主的綜合監測。建設套用基於醫院電子病歷的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深度挖掘與分析套用傳染病綜合監測大數據,整合傳染病病例臨床、流行病和實驗室相關信息,開發傳染病智慧型預警和輔助診斷系統,提升城市傳染病全方位智慧型化防控能力。至2022年,建成腹瀉病綜合監測網路,完善急性呼吸道感染綜合監測網路,初步構建發熱伴皮疹、出血和神經系統症狀監測網路;全面部署套用基於醫院電子病歷的傳染病網路直報系統。至2030年,建成自動化採集信息、智慧型化分析預警的全方位傳染病防控應對體系。(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大數據中心)
31.鞏固完善傳染病救治體系。規範和提升綜合性醫院對新發、輸入、罕見及不明原因等傳染病的發現和診治能力,加強傳染病專科醫院規模化、批量傳染病病例的集中收治和重點傳染病定點隔離治療的能力儲備。開展相關醫療機構傳染病/感染科門診和病房硬體設施建設,建設“醫防融合”示範醫院,構建“平戰結合、分層分類、定位明確、高效協作”的傳染病救治體系。建設市級傳染病臨床實訓基地和應急救治培訓平台。至2022年,基本建立本市傳染病救治體系,建立傳染病救治培訓常態制度。至2030年,完善本市傳染病救治體系,保持國際一流的傳染病救治能力。(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市財政局)
32.預防控制病媒生物。建立覆蓋全市各街鎮的病媒生物監測網路,掌握轄區內主要病媒生物種類、分布和季節消長規律。建立蚊媒監測預警分級回響機制,搭建信息化報告平台,有預警能迅速處置。堅持政府組織、全社會參與、專業防制相結合的方針,實施以環境治理為主、藥物控制為輔的綜合防制措施,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除四害”活動,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降低病媒生物密度,防止登革熱、流行性出血熱等病媒生物傳播疾病的發生流行。病媒生物預防控制使用的藥物、器械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嚴禁使用違禁藥物。推進病媒生物預防控制服務市場化發展,規範服務行為。至2022年和2030年,全市各區鼠、蚊、蠅、蟑螂密度分別達到國家標準C級和B級控制水平以上。(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相關成員單位)
33.建設疫苗全過程管理和免疫策略評價體系。充分認識疫苗對預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實疫苗全過程可追溯管理,完善網際網路+預防接種服務功能。探索建立疫苗上市後評價方法和體系,強化疫苗免疫效果評估,完善免疫策略調整機制。至2022年,初步建立疫苗免疫效果評估體系。至2030年,建立與特大型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預防接種服務管理體系。(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藥品監管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醫保局)
34.完善慢性傳染病患者社區規範管理。落實發現、診斷、治療和管理愛滋病、結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等慢性傳染病患者和感染者的措施和要求。開展社區健康管理新技術新方法套用推廣,探索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新模式,提升家庭醫生團隊社區服務管理能力。至2022年,肺結核患者規則服藥率達到90%;肺結核患者規範管理率達到95%;本市常住人口符合治療條件的愛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療比例達90%以上;常住人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簽約管理率達到80%以上;全科醫師培訓覆蓋率達90%以上。至2030年,顯著提升慢性傳染病社區規範管理水平,保持國家領先水平。(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35.維持“無脊髓灰質炎”“消除瘧疾”和“血吸蟲病消除”狀態。落實脊髓灰質炎疫苗免疫規劃策略和補充免疫措施,保持“無脊灰”狀態。強化監測,嚴格落實“1-2-3+1”病例處置要求,防範輸入性瘧疾繼發傳播,維持消除瘧疾狀態。堅持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實施以查滅殘存釘螺和防控輸入性傳染源為主的綜合防治策略,落實釘螺控制和血吸蟲病輸入疫情監測相關措施,加強晚期血吸蟲病體徵病人規範管理。至2022年,繼續維持“無脊髓灰質炎”“消除瘧疾”狀態;持續消除血吸蟲病危害,本市在冊晚期血吸蟲病體徵病人隨訪全覆蓋,相關醫療費用補助應補盡補。至2030年,繼續維持“無脊髓灰質炎”“消除瘧疾”狀態;持續鞏固血吸蟲病消除成果。(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上海海關、市商務委、市財政局、市教委、市水務局、市綠化市容局、市農業農村委)
36.鞏固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實施食鹽加碘策略,保障合格碘鹽供應;開展人群碘營養水平以及相關因素的調查與評估,針對兒童和孕婦等重點人群加大科學補碘宣教力度,推進本市消除碘缺乏危害工作。至2022年,所有區達到碘缺乏危害消除標準,重點人群碘營養水平符合國家標準,8-10歲兒童甲狀腺腫率低於5%,實現全市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目標。至2030年,全市持續鞏固消除碘缺乏危害成果。(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市場監管局、市教委)
(九)公共衛生體系提升行動
37.市、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能力建設。推進落實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二期項目主體工程建設。組織開展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達標建設和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公共衛生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大重大疾病防治的科研投入。建立完善公共衛生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做好高端人才的培育和引進。至2030年,完成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二期項目主體工程建設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達標建設。(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資源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38.精神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加強市、區兩級精神衛生中心機構能力建設。支持市精神衛生中心建設國家精神醫學中心。推進區級精神衛生中心新建、遷建和改擴建工程,重點推進浦東、靜安、普陀、虹口、寶山、松江、金山和崇明等區的機構建設項目。開展人員能力提升培訓,重點加強治療、管理、康復人員全覆蓋培訓。至2022年,啟動相關區精神衛生機構的新建、遷建和改擴建項目。至2030年,區精神衛生機構符合國家建設標準。(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有關區政府)
39.衛生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服務、保障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口博覽會”),集全行業之力開展各項進口博覽會醫療衛生保障工作,定點醫療機構承擔展館內外、定點賓館、重要活動的各類醫療保障服務,設立24小時進口博覽會專用的診室、病房、手術室和ICU。加強衛生應急服務能力建設,組織批量傷員院內救治、應急隊伍拉動、輸入性傳染病應急處置、航空救援、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應急等各種演練。至2030年,建成區域性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應急作業中心、培訓演練基地、應急物資儲備基地、衛生應急信息化綜合平台,全面提升重大會議、活動醫療衛生保障綜合性能力。建成與健康城市定位相適應的衛生應急體系,達到亞洲一流水平。(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40.航空醫療救援體系建設。在瑞金醫院航空醫療救援基地醫院建設基礎上,根據地理位置分布和停機坪建設情況,在本市東、西、南、北方位選取4-5家醫療機構,開展航空醫療救援基地醫院建設,建立航空應急救援隊,根據現有工作流程和規範開展培訓演練,配備必要的應急裝備和救援直升機醫療設備,完善全流程航空醫療救援指揮管理信息系統。至2022年,進一步加強本市航空救援醫療機構基地建設和救援網路建設;至2030年,根據國家航空醫學救援基地醫院項目建設,進一步規範和完善航空醫學救援體系建設以及相關的機制和法律法規,實現長三角區域間重大突發事件傷患航空救援轉運暢通。全面建立本市航空救援網路,本市承擔重大突發事件航空救援的醫院實現隊伍、裝備、培訓演練標準化建設。(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管理局,配合部門:市公安局、市交通委、上海海事局、華東民航局)
41.飲用水衛生和醫療廢物安全智慧監管。按照集約、高效、安全的原則,統籌飲用水衛生安全相關數據,推動建成互聯互通、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飲用水衛生安全監管“大系統”。完善並推廣一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智慧型化管理技術平台,推進小型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智慧型化管理技術建設,開展醫療機構醫療廢物與集中處置單位信息管理技術的互通建設,建成醫療廢物三級預警管理技術平台。至2022年,建成飲用水衛生安全綜合監管系統、覆蓋一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的醫療廢物智慧型化管理模式。至2030年,完成飲用水衛生大數據套用體系建設,實現飲用水安全、衛生監管與人群暴露監測和健康效應監測的綜合評估,推動建成跨層級、跨部門的飲用水衛生安全監管“大平台”;建成醫療廢物從收集、運送、暫存、處置全流程、全環節覆蓋所有類型醫療機構的智慧型化管理模式。(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城投集團、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42.衛生監督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強衛生監督執法機構規範化建設,提高現代科技手段在執法辦案中的套用水平。實施隊伍執法能力提升工程,建設衛生監督執法培訓基地和實踐基地,打造公正廉潔、執法為民、敢於擔當、技術過硬的衛生監督執法隊伍。至2022年,完善本市衛生監督執法人員培訓制度,建立8-10家監督執法培訓和實踐基地,全面實現國家衛生監督機構規範化建設目標。至2030年,建成一支與國際對標的專業化、規範化、職業化衛生監督執法隊伍。(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43.重大活動公共衛生監督保障能力建設。利用多部門數據共享,完善現場快檢、線上監測、實驗室檢測三位一體的監督保障技術手段,通過數據整合、大數據分析實現精準保障。至2022年,建設一支專業化、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的高素質衛生監督保障隊伍;建立對傳染病防治、公共場所、生活飲用水、放射安全防護等公共衛生監督保障專業領域的綜合評價和風險預判機制;建立“1+16”保障指揮網路,實現全市聯網遠程指揮。至2030年,全面提升上海市重大活動公共衛生監督保障能力,建成反應迅速、指揮高效、行動規範、區域聯動的公共衛生監督保障體系。(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44.公共衛生監督技術服務質控平台建設。促進衛生監督技術服務支撐體系建設,推進相關能力持續提升。至2022年,在公共場所、集中空調、生活飲用水、涉水產品、消毒產品、學校衛生、醫院感染控制等衛生監督技術服務領域,初步建成本市公共衛生監督技術服務質控平台。至2030年,持續發揮公共衛生監督技術服務質控平台的核心作用,對標國際,全面建成本市公共衛生監督發展所需的技術支撐體系和技術服務質控平台。(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十)醫療服務體系最佳化行動
45.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原則,逐步完善政府對公立醫院的舉辦、管理、保障、監督等職能的外部治理機制,健全醫院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制度等醫院內部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公立醫院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全面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加強醫院基層黨建。至2022年,建立健全統一高效的公立醫院領導體制、治理體系和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協調、相互制衡、相互促進的治理新機制。至2030年,不斷完善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推動各級各類醫院管理法制化、規範化、精細化、科學化;進一步健全權責清晰、管理科學、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有關大學)
46.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根據本市醫療機構設定規劃,以30-50萬人為服務人口規模,以30-45分鐘車程為服務半徑,將全市分為若干醫療服務圈,以此為基本單位設定區域醫療中心,區級醫院是承擔區域醫療中心功能的主體,為區域內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門急診服務,強化胸痛、卒中、創傷、新生兒和孕產婦救治服務能力,能夠承接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斷後需上轉的患者,就近解決大多數居民的就醫需求。至2022年,建設與發展一批布局合理、標準統一、定位清晰的區域醫療中心,成為本市分級診療體系的中堅力量和區域醫聯體的核心,上連市級醫院、下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促進就醫秩序更加合理,分級診療制度更加完善。至2030年,形成較完備的區域醫療中心布局和服務體系模式。(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各區政府)
47.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在市級臨床醫學中心能力建設基礎上,遴選管理水平高、基礎設施好、服務能力強、醫療技術先進的醫院為骨幹單位,實施“騰飛計畫”,構建本市臨床重點專科“振龍頭、強主體、展兩翼”的發展格局,即:以國內優勢專科為“龍頭”,衝擊國際領先水平;以國內特色專科為“主體”,打造國內一流的專科高地;以重點亞專科和新興、交叉專科為“兩翼”,培育新的專科增長點,同時,根據各專科的建設發展水平進行動態調整。至2022年,建成一批在國際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臨床重點專科學科群,爭創2家以上國家醫學中心,培養和引進一批國家級的醫學人才,鞏固本市臨床專科能力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實現全市重點專科資源最佳化配置。至2030年,建成與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和亞洲醫學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臨床重點專科學科群,繼續引領全國。(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48.建立以家庭醫生制度為基礎的分級診療體系。健全醫療服務體系,明確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加強醫療服務體系短缺資源建設,加強協同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夯實分級診療制度網路基礎。做實家庭醫生制度,構建分級診療制度基本路徑。強化資源、機制、信息支撐,完善分級診療制度配套保障。至2022年,布局合理、規模適當、層級最佳化、職責清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體系基本構建,符合國情、市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基本建立,全程健康管理服務模式逐步形成。至2030年,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依照功能定位,建立成熟穩定的分工協作機制,為本市居民提供全程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形成成熟定型的分級診療制度。(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49.建設醫學協同創新集群。協同創新集群是體現新的學科生長點特色的創新研究學科群,強調各團隊間的協同創新能力,統籌推進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產品研發、臨床套用與規範化推廣、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推進共性技術、核心部件、重大產品、臨床解決方案“全鏈條、模組化”研究,爭取在若干醫學領域突破一批領先的關鍵技術,實現重點領域跨越式發展,加快技術與產業融合。至2022年,在再生醫學與幹細胞研究、分子醫學與主要腫瘤精準干預套用研究等5個前沿醫學科技領域建立協同創新集群,跨越原有學科界限和行政隸屬關係,以帶頭學科領軍人才為主體,整合新興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包含醫學基礎與套用基礎研究、臨床和轉化醫學研究、工程材料學等協同合作。至2030年,進一步擴大協同創新集群的學科領域,並提升協同合作效能。(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委、市藥品監管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50.建設研究型醫院。實施研究型醫院建設,以形成良好的研究傳統和文化為根本,以優勢學科群為平台和基礎,以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為核心,以促進研究成果轉化和套用、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為目的,圍繞高質量臨床研究開展一系列學科人才建設,完善臨床研究相關保障措施,不斷提升醫院優勢學科研究能力、轉化能力和輻射能力。至2022年,初步建設5家研究型醫院。至2030年,進一步擴大研究型醫院數量,並提升其對相關學科和領域的貢獻力。(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科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相關大學)
51.發展實驗室自建檢測方法(LDT)。建立完善實驗室自建檢測方法(LDT)的管理要求和技術規範,實施LDT試點,加強對各臨床實驗室LDT項目開展情況的監管,評估LDT試點工作開展的情況及效果,逐步推廣LDT臨床套用,開展LDT項目培訓與國際交流。至2022年,探索推進LDT的臨床研究套用,以加強醫學科學的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滿足臨床的實際需求,促進健康服務業的新一輪發展。至2030年,深入開展LDT臨床研究套用,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藥品監管局、市科委、市醫保局)
(十一)社區健康服務促進行動
52.全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逐步推進家庭醫生首診比例,提升家庭醫生診療能力,強化家庭醫生對簽約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使社區居民的基本健康服務需求通過家庭醫生直接或轉介服務在社區得到有效滿足。充實家庭醫生團隊,探索家庭醫生通過多點執業方式參與各類社區健康服務,拓展服務範圍,延伸服務場所,建立靈活多元的服務模式。推動社會辦家庭醫生服務發展,滿足居民個性化、延伸性的家庭醫生服務需求。至2022年,初步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本市所有家庭,逐步拓展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範圍。至2030年,實現每個市民都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53.開展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結合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定位與發展趨勢,制訂新一輪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村衛生室建設指導標準,明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清單、設定布局、部門設定、設備設施、信息化、運行管理等標準。2020年起,由各區政府對照指導標準,制訂轄區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布局規劃、新建或改建計畫,並啟動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至2030年,本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網路布局進一步健全,居民在“家門口”可便捷獲得社區健康服務。(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54.開展社區智慧健康小屋建設。以市政府實事項目為依託,充分整合各類資源,以街鎮為單位,建設智慧健康小屋,暢通居民自我健康檢測與獲得健康指導渠道。至2022年,實現每個街鎮至少有1家標準化智慧健康小屋,並向功能社區延伸。至2030年,全市智慧健康小屋網路基本健全,多種形態的智慧健康小屋(站)從居住社區延伸至學校、企事業單位、樓宇等功能社區,並通過智慧健康設備逐步延伸至居民家中。(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體育局、市紅十字會)
55.推進功能社區醫療健康服務。根據樓宇、企業園區、學校、機關事業單位等不同功能社區人群健康需求,針對功能社區人群年齡相對較年輕、活動相對集中等特點,充分依託所在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功能社區內設醫療機構,通過整合商業健康保險、社會辦全科診所、社會健康服務機構等資源,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將健康服務逐步延伸至功能社區。至2022年,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功能社區內設醫療機構基本建立服務協同機制。至2030年,社區健康服務通過多種形式基本覆蓋功能社區。(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56.全面推廣安寧療護服務。全面推廣機構、社區與居家相銜接的安寧療護服務,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台,在各類提供安寧療護服務機構間,建立起分工明確、協作緊密、流程清晰、轉介順暢的服務運行機制。建立安寧療護培訓、質控體系,制訂安寧療護服務標準與管理規範,加強安寧療護學術與科研水平。夯實安寧療護支撐體系,廣泛傳播安寧療護服務理念,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和支持安寧療護服務的氛圍。至2022年,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開展機構與居家相結合的安寧療護服務,安寧療護培訓、質控、科研體系基本建立。至2030年,安寧療護理念深入人心,依託本市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三級醫療機構、護理院、醫養結合機構等資源,形成覆蓋本市所有社區的安寧療護服務網路。(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十二)中醫藥促進健康行動
57.最佳化中醫藥服務資源配置。加強中醫醫療機構和綜合醫院、專科醫院中醫臨床科室建設,強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綜合服務功能,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至2022年,每個區至少建有1所政府辦中醫類醫療機構。至2030年,全面建成滿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中醫藥服務需求、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網路。(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
58.推進中醫藥服務高質量發展。以提升中醫優勢病種臨床診療能力與技術服務水平為核心,建設具有領先水平的國家和區域中醫診療中心、具有海派中醫流派特色的中醫臨床診療中心,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疑難疾病、急危重症診療中的重要作用。持續加強中醫重點專科、特色專科(專病)建設和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專項建設,大力扶持和加強婦幼、老年、康復、傳染病等重點領域建設與發展,完善中醫藥參與衛生應急救治協調機制,深入推進中西醫臨床協同,不斷提升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與水平。至2022年,形成中醫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療效顯著、服務優良的中醫臨床專科群,建成不少於5個國家區域中醫診療中心。至2030年,中醫藥臨床診療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
59.全面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推進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均衡發展和家庭醫生制度建設。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全面推廣中醫藥技術方法在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常見病、多發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防治中的套用。以中醫專科專病聯盟等中醫醫聯體建設為抓手,提升基層中醫診療能力,切實發揮中醫藥服務在分級診療中的作用。至2022年,中醫藥技術方法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得到廣泛套用,實現中醫藥在家庭醫生團隊服務中的全覆蓋。至2030年,基層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在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
60.深化中醫藥傳承創新。繼續實施海派中醫流派傳承工程,推動歷代醫家和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特色技術的全面繼承和臨床轉化套用,全方位打造海派中醫服務品牌。完善上海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聚焦若干個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加強中醫藥防治技術研發,開展優勢病種的中醫藥臨床評價研究,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協同創新,切實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網際網路技術,深入研究開發中醫醫療服務機器人、中醫可穿戴設備、中醫康復和老年養護器具等健康服務相關產品,為打造智慧中醫奠定基礎。實施中醫藥人才工程建設,完善中醫藥人才評價機制。至2022年,建立一批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循證指南,制定一批中醫藥特色或中西醫優勢互補治療方案標準,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產品和技術成果,打造一支適應中醫藥高質量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至2030年,本市中醫藥傳承創新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市科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十三)健康保障完善行動
61.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醫保基金預算管理,提高醫保基金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全面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努力構建醫保多元複合支付機制,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付費國家試點和住院費用按大數據病組分值付費試點。探索醫保梯度支付方法,支持建立以家庭醫生制度為基礎的分級診療制度。至2022年,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覆蓋所有醫療機構及醫療服務,全市範圍內普遍實施適應不同疾病、不同服務特點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按項目付費占比明顯下降。至2030年,建立適應醫療聯合體、家庭醫生制度、臨床路徑管理要求的醫保支付方式,進一步增強醫保對醫療行為的激勵約束作用。(牽頭部門:市醫保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62.完善本市醫保藥品目錄。根據國家醫保局要求,並結合本市實際,調整完善本市醫保藥品目錄。積極落實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持續最佳化醫療機構藥品供應保障和監管目錄。至2022年,完善本市醫保藥品目錄,將更多符合條件的救急救命好藥按照規定程式納入醫保藥品目錄。至2030年,進一步完善本市醫保藥品目錄,更好滿足居民的健康需求。(牽頭部門:市醫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藥品監管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63.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對藥品、耗材價格監管。加強對藥品、耗材價格監管。貫徹落實國家藥品價格改革的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完善藥品採購機制、強化醫保控費、健全藥品價格監測制度和加強價格行為監管等措施,促進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引導藥品市場形成合理價格。至2022年,按照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對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監管。不斷最佳化醫療器械掛網議價規則,規範價格採集。至2030年,完善本市醫藥採購服務和監管信息系統,建立健全覆蓋藥品招標、採購、配送、使用全過程的服務和監管機制。(牽頭部門:市醫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藥品監管局,配合部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64.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推動本市醫藥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鼓勵企業加快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鼓勵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品種納入公立醫院採購範圍,直接掛網採購,鼓勵醫療機構優先使用。對符合規定開展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企業申請相關資金給予積極支持。至2022年,本市企業通過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品種比例處於全國前列。至2030年,持續推進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提升評價能力和水平。(牽頭部門:市藥品監管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科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醫保局)
65.健康保險交易平台建設。推進醫保個人賬戶資金自願購買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健康保險機構開展健康管理服務,培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保險”模式,推動健康保險從理賠型保險向管理型保險轉變。鼓勵醫療機構與國際健康保險公司開展合作,推進國際醫療保險結算。至2022年,建成上海市健康保險交易平台,支持商業保險機構推進健康保險產品研發創新。(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上海銀保監局、上海保險交易所)
(十四)健康環境促進行動
66.推進健康城市建設。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繼承和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持續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區鎮創建,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制定健康社區、健康單位(企業)、健康學校等健康細胞工程建設規範和評價指標,推進社區、單位、學校、家庭等健康細胞工程。通過城鄉聯動,營造健康環境,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健康人群,提高全社會健康管理主動性和積極性,推進健康城市示範市建設廣泛深入開展。至2022年,實現國家衛生區鎮全覆蓋,開展300個健康區、村鎮示範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典型示範作用的健康細胞。至2030年,完成上海市健康城市示範市建設任務。(牽頭單位: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綠化市容局、市教委)
67.大氣環境保護。深化燃煤污染控制,加大清潔能源發展力度,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25億噸標準煤以內,天然氣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提高到1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達到13%左右。加強工業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實現重點行業、重點企業VOCs污染治理全覆蓋,實現主要大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削減30%以上。推進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加大流動源污染治理。深化揚塵污染防治,全市建築工地文明施工達標率達到98%以上。推進秸稈禁燒與多元綜合利用,糧油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至2022年,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及以上,至2030年進一步提升。(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交通委)
68.水環境保護。強化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和環境監管,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的數量比例高於75%,原水供應總量的90%以上達到水質優良(Ⅲ類)水平。啟動以長江原水為水源的中心城區水廠深度處理,完成建設月浦水廠深度處理工程,提升飲用水質量。推進城市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基本解決市政管道雨污管網混接問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基本形成生態保護和低影響開發雨水技術與設施體系,本市海綿城市建設面積達200平方公里以上。深入推進河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2020年,全市力爭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治,試點推廣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污申報和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負增長。至2030年,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95%及以上,居民飲用水水質持續改善。(牽頭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配合部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農業農村委、市規劃資源局)
69.土壤環境保護。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評估,建設土壤環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優先實施耕地和水源保護區土壤保護,逐步淘汰區域內及鄰近區域的有色金屬、石油加工等項目,嚴格控制在優先保護區域周邊新建可能影響土壤環境質量的項目。建立肥料、農藥、飼料使用檔案制度,強化農產品質量檢測,提高耕地質量。健全工業用地、經營性用地全生命周期土壤環境管理制度。有序開展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復。制定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至2022年,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左右。至2030年,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8%左右。(牽頭部門:市生態環境局,配合部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委)
70.推進垃圾綜合治理和綠化環境建設。以建設濕垃圾處置場點為基礎,完善和提升農村環衛設施設備為重點,有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就近就地型濕垃圾處理站和可回收物點、場、站建設,實現農村濕垃圾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堅持逐年分批推進農村垃圾分類。至2020年,建成“兩網融合”服務點8000個、中轉站170座,實現居住區、單位、公共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90%以上居住區實現垃圾分類達標。全市每年新建綠地1000公頃以上,綠道200公里以上,推進外環綠道、黃浦江濱江綠道建設,積極推進“口袋公園”建設。推進世博文化公園等重大生態建設項目和17條(塊)市級重點生態廊道、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等重點造林地塊建設。至2020年,90%以上公園實現免費開放,80%以上公園實現延長開放。至2022年,完成新建綠地3600公頃,新增林地面積17.7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8.2%。至2030年,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綠化覆蓋率達42%。(牽頭部門:市綠化市容局,配合部門:市規劃資源局、市體育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有關區政府)
71.加強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影響監測與評價。持續開展空氣污染物與健康、生活飲用水水質、公共場所環境健康危害因素和農村環境衛生等監測。加強未知化學危害因素對人體健康影響預警評價綜合能力建設,建立未知化學危害物、健康代謝指標、健康影響標誌物代謝組學測定與評估方法體系。開展環境污染物人群暴露特徵調查和健康風險評估。建立重點場所健康環境評價體系和標準規範。實施基於“網際網路+AI技術”的空氣污染物健康影響預警預報。聚焦重點場所和產品,建設健康風險管控平台。加強環境健康相關研究和技術能力儲備。至2022年,初步建成環境健康監測和評估體系。至2030年,建立完善的環境健康監測、風險評估和預警體系。(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生態環境局)
72.構建安全的食品環境。推進食品安全地方法規、制度、地方標準的清理和制修訂。完善食品安全現代治理體系,實施全過程、全覆蓋監管,落實生產經營企業主體責任。實施“餐桌污染”、“田間”源頭、“無證無照”“地溝油”等治理和閉環管理,“收、運”環節強化源頭管控與違規查處。提高食用農產品安全質量,全面推行標準化、清潔化農業生產。實施獸藥抗菌藥治理行動,推進農藥獸藥殘留綜合治理。加強市、區兩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建設和市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質量控制中心的體系建設。落實食源性疾病法定報告任務,開展基於風險評估和信息化支撐的食源性疾病綜合防控。建立農產品長三角聯合查處的機制。至2022年,確保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良好操作規範率達100%;“守信超市”創建覆蓋率達100%;學校食堂和大型職工食堂“放心食堂”達標率達100%;中型以上公共餐飲服務單位“明廚亮灶”覆蓋率達100%,“放心餐廳”達標率達80%以上;集體用餐配送單位、中央廚房、學校食堂等食品經營者實施良好操作規範覆蓋率達80%以上。至2030年,主要食品安全總體監測合格率達97%及以上。(牽頭部門: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委、市衛生健康委)
73.促進道路交通安全。組織實施交通安全生命防護工程,提高交通安全技術標準,加強交通安全隱患治理,減少交通傷害事件的發生。科學實施道路交通設計規劃、建設和管養,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完善慢行交通設施,將其納入城市總體建設規劃中,保障慢行交通通行空間和通行安全。完善交通無障礙設施建設,保障老年人、殘疾人出行便利。培養道路交通安全文明意識,倡導文明交通行為。正確使用安全帶,根據兒童年齡、身高和體重合理使用安全座椅;倡導電動腳踏車使用者佩戴頭盔,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至2022年,城市步行道綠道的人均長度持續提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低於2.63人,駕乘人員安全帶使用率達到95%及以上,電動腳踏車駕駛者頭盔佩戴率達到95%。至2030年,城市慢行線建設覆蓋面、長度和便捷性進一步提升,基本滿足市民生活、健身等健康需求,力爭實現道路交通事故萬車死亡率下降30%,駕乘人員安全帶使用率達到98%及以上,電動腳踏車駕駛者頭盔佩戴率達到98%。(牽頭部門:市交通委、市公安局,配合部門: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綠化市容局、市體育局、市殘聯)
74.維護室(車)內環境健康安全。加強裝飾裝修材料、日用化學品、兒童玩具和用品等消費品的安全性評價,聚焦重點消費品,建設傷害監測網路和健康風險管控平台。加強消費品綠色安全認證,建立消費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強制報告制度,加強召回管理力度,強化重點領域質量安全監管,減少消費品造成的傷害。針對不同人群,編制環境與健康手冊,宣傳和普及環境與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升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健康防護意識和能力,養成自覺維護環境衛生,抵制環境污染行為。倡導居民購買帶有綠色標誌的裝飾裝修材料、家具及節能標識的家電產品。對於新裝修的房間應定期通風換氣,降低裝飾裝修材料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根據天氣變化和空氣品質適時通風換氣,重污染天氣時應關閉門窗,減少室外空氣污染物進入室內,有條件的建議開啟空氣淨化裝置或新風系統。鼓勵居民根據實際需要,選購適宜排量的汽車,不進行非必要的車內裝飾,注意通風並及時清洗車用空調系統。至2022年和2030年,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分別達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牽頭部門: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綠化市容局,配合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
(十五)健康服務業發展行動
75.推進“5+X”健康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在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嘉定精準醫療與健康服務集聚區、普陀桃浦國際健康創新產業園、徐匯楓林生命健康產業園區等5個園區的基礎上,在楊浦、奉賢、金山、崇明、松江、青浦等區域再新建若干健康醫療服務業集聚區。強化上海國際醫學園區、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的引領和示範作用,促進臨床前沿尖端技術服務、高端醫療服務、先進適宜技術服務等向園區集聚發展。至2022年,本市健康服務業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6%及以上。至2030年,本市健康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5%左右,成為城市重要支柱產業,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健康科技創新中心。(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規劃資源局、有關區政府)
76.培育社會辦醫品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鼓勵發展一批高水平、國際化、特色化社會辦醫,鼓勵公立醫院與社會辦醫在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建立多形式的協定合作關係,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實施高水平社會辦醫認定及納保,支持其成為醫學院校教學基地和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範化培養基地。促進家庭醫生服務市場發展,培育2-3個高端家庭醫生服務品牌。以滿足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為重點,鼓勵社會力量進入老年醫療、護理、康復等領域,支持薄弱專科發展,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醫療聯合體建設,提供連續性醫療服務。至2022年,以“名醫、名術”為核心,支持社會力量深入專科細分領域,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專科醫療品牌,鼓勵發展各類特色專科醫療機構。至2030年,建成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卓越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多元化辦醫新格局。(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77.有序發展前沿醫療服務。鼓勵有實力的醫療機構瞄準醫學前沿,大力推動符合倫理、成熟可靠前沿醫療技術的臨床套用轉化機制建設,組建優勢學科團隊,提供先進醫療技術服務。推進市級精準醫學研究院、生物樣本庫、基因庫、醫療大數據套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精準醫療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立精準醫療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國際一流的精準醫療服務企業。發展細胞治療、基因治療、液體活檢技術,推動新型個體化生物治療產品標準化規範化套用,打造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和基因檢測產業集群。促進第三方醫學檢測企業聚集發展,鼓勵企業與醫療、科研機構合作,推進重大疾病,尤其是惡性腫瘤精準診斷治療技術的聯合攻關,建立肝癌、肺癌、乳腺癌等精準醫療示範基地,積極推廣精準診療方案。最佳化醫療新技術臨床套用管理,加快精準醫療服務臨床質控體系建設。支持醫療機構開展基因檢測服務,把臨床需求確切、成本效益高的基因檢測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目錄。(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委,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藥品監管局、市醫保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78.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範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鼓勵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聚發展。將“治未病”理念融入養老服務全過程,支持中醫醫療機構與養老、護理、康復等機構合作,在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推廣中醫藥技術方法。發掘海派中醫藥文化資源,結合休閒、旅遊度假,建設具有海派中醫特色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基地或休閒旅遊公園,開發中醫藥文創產品和健康養生旅遊產品。至2022年,形成一批符合上海實際、針對不同健康狀態人群的中醫健康干預方案(服務包)。至2030年,基本形成與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健康上海”要求相匹配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中醫藥對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貢獻度進一步凸顯。(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配合部門:市科委、市市場監管局、市商務委、市文化旅遊局)
79.加快生物醫藥科技研發。聚焦腦科學與類腦科學、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微生物基因組與合成生物學、人類細胞圖譜、糖類藥物等前沿科學,布局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和重大專項。支持一批創新主體,在新靶點新機製藥物研製、細胞治療、高端醫療器械、智慧型診療設備等研究方向,突破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重大創新產品。構建創新中藥研發平台,加強中藥新藥研發、經典名方開發和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名方大藥。建成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等線站工程,建設“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和“類腦晶片與片上智慧型系統”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台。建設全球領先的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鼓勵生物醫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共建研發實驗室,在滬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實驗室、企業技術研究院等研發機構。至2022年,力爭申報上市藥品50個以上,申報上市三類醫療器械產品100個以上。至2030年,建成亞太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高端產品研發中心、製造中心、研發外包與服務中心。(牽頭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藥品監管局、市衛生健康委)
80.提升臨床研究策源力。推進開放共享的臨床試驗平台建設。建成25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組建開放、共享的臨床研究平台,開展高水平臨床研究。鼓勵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參與臨床研究,適時將臨床研究納入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和等級評審要求。加強臨床研究倫理委員會建設。統籌全市臨床研究信息資源,建設一批規範化、標準化、規模化的臨床樣本資源庫,推動醫療健康數據向臨床研究等領域開放。(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81.加強醫學和生物醫藥科技成果轉化與套用。建成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項目。推動和最佳化新型個體化生物治療技術臨床套用管理,選擇若干醫療機構開展幹細胞、免疫細胞治療等先進生物治療技術的臨床套用試點。探索生物醫藥產品研發利益共享機制,醫療機構與醫務人員可以根據協定參與臨床研究並獲得相應的成果收益。落實本市創新產品政府首購和訂購、“三首”(裝備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軟體首版次)套用示範等政策。將本市創新藥物納入公立醫院採購範圍,優先採購滿足臨床需求、性價比高的創新藥物。將部分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數,用於支持醫療機構裝備國產大型醫用設備。本市生產的新藥不受醫保目錄調整時間限制,優先納入本市醫保目錄。對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療效確切、價格昂貴的創新醫療器械,探索通過談判納入醫保並建立梯度支付機制。(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委、市醫保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82.發展健康金融。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綜合健康服務業金融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與相關職能部門信息共享,落實本市信貸風險補償和獎勵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健康服務企業的信貸支持。推動健康服務業對接資本市場,支持健康服務企業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健康服務業企業掛牌上市。(牽頭部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上海證監局、上海銀保監局、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市衛生健康委)
(十六)健康信息化行動
83.健康醫療信息互聯互通互認。實現醫療機構信息的互聯互通互認,在符合網路和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廣泛套用。至2022年,全部公立醫療機構的信息互聯互通互認。至2030年,在實現公立醫療機構信息互聯互通互認的基礎上深化信息化套用,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信息互聯互通網路。(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大數據中心)
84.公共衛生數據共享套用。完善本市公共衛生信息網路體系建設,匯集全市各類公共衛生數據並落實管理要求。加強數據的共享套用,推進公共衛生數據服務社會民生事業和城市精準治理。強化數據整合利用,支撐公共衛生精細化管理。至2022年,完善健全本市公共衛生信息網路體系,形成數據共享套用框架,匯集和管理公共衛生數據,開展公共衛生數據共享套用,起到支撐公共衛生管理、服務社會民生的作用。至2030年,從基礎能力、標準體系、平台支撐、業務協同、技術套用、安全管控等多方面深入開展公共衛生數據共享套用,有效支撐公共衛生精細化管理、創新發展和公眾健康服務。(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85.完善基於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服務平台。以健康醫療大數據為基礎,以雲計算、物聯網、移動技術為支撐,建設健康雲、醫療雲、影像雲,推進醫療服務、健康管理業務的最佳化、創新和協同,促進醫療服務模式和健康管理模式的轉變,強化信息惠民。至2022年,初步建立上海“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網際網路+護理”等網際網路健康服務體系,提供診前、診中、診後的全流程服務,提升居民體驗。至2030年,完成所有醫療節點的信息網路技術支撐,實現居民全生命周期的衛生健康信息全方位服務。(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86.推進“上海健康雲”平台健康惠民服務模式。依託“上海健康雲”平台,建成信息技術與醫療健康服務“醫、防、養、康、護、藥、保”一體化“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平台,為市民提供一站式、精準化的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務,形成“立足上海、服務長三角、輻射全國”的易複製、可推廣的共建共享新型健康服務模式。至2022年,逐步建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監測和管理,重點以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防治等疾病為切入點,建立多服務領域跨界融合的服務、管理和監管機制以及相關套用服務。至2030年,以“上海健康雲”科技成果轉化和惠民服務套用為示範,形成對於健康人群、傳染病、慢性病、危急重、罕見病、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的規範、一致、連續、便捷、價格合理的衛生健康服務。(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87.推進健康大數據開發套用。加強大數據在健康服務、健康保障、臨床科研、醫藥研發和行業管理等領域的套用。建立基於健康期望壽命大數據平台的管理和決策套用,形成從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的動態信息鏈,建立疾病風險評估模型,開展人群主要疾病和因素的流行病特徵和疾病負擔評價。利用大數據分析助力健康商業保險發展,打造“減低保險費用、提高保障力度、最佳化核保理賠環節”的健康保險,建設“網際網路+醫療健康+保險”的一體化健康保險服務業發展平台。最佳化公立醫院病種組合指數、藥品指數、耗材指數等標準指數體系,健全與病種指數對應的醫療費用分級分類管理標準,探索建立每單位病種指數對應的資源投入、成本結構等評價機制與方法。推進健康大數據分級分類分域規範化套用,加強網路信息安全和患者隱私保護。(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上海銀保監局、市醫保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上海保險交易所)
88.衛生監督執法信息化建設。充分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抽查抽檢、定點監測、違法失信、投訴舉報等相關信息,對實時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自動生成預警指標、識別違規問題,對違法違規風險進行預測預警。至2022年,實施“智慧衛監”信息化項目,在全市全面實現手持移動執法終端和執法記錄儀的套用,擴大實時線上監測等套用範圍,完善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方式。至2030年,全面對接智慧城市建設,在多個衛生監督執法專業領域實現以數據監測、遠程監管為特徵的“非接觸式監管”,提升監管精準化、智慧型化水平。(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大數據中心)
89.研發醫學人工智慧技術。開展醫學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等技術研究,開發集中式智慧型和分散式智慧型等多種技術,重點支持機器智慧型輔助個性化診斷、精準治療輔助決策支持系統、輔助康復和照看等技術研究,促進智慧醫療發展。開發人機協同的手術機器人、智慧型診療助手,研發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監測系統和人機協同臨床智慧型診療等技術。加強醫療人工智慧在輔助診斷、影像分析、手術診療、精準醫療等中的套用。(牽頭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十七)長三角健康一體化行動
90.促進醫療服務均質發展。推動長三角大中城市高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加強優勢醫療資源和品牌輸出。推進長三角專科聯盟建設,開展醫療、教育、科研合作,探索實踐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實現疾病診斷標準、治療方案、質量控制、數據歸集和療效分析“五個統一”。以常見病、多發病為切入點,制定統一的醫療質控標準,推進醫療質控同質化。深化省際間血液應急聯動調撥機制,推進血液管理系統互聯互通。加強長三角康養資源共享和服務聯動,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至2022年,推進建設若干個長三角區域專科聯盟。至2030年,實現長三角區域專科醫療服務能力整體提升、均質發展。(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申康醫院發展中心)
91.推進公共衛生一體化。深化公共衛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重大傳染病疫情信息通報和衛生應急聯動,建立嚴重精神障礙重點患者信息交換機制,完善跨省市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學調查協作機制,建立長三角傳染病救治一體化平台。加強重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聯動,推進區域醫療急救體系建設,加強水上、航空救援合作,推進院前、院內急救信息和資源共享。至2022年,鞏固公共衛生聯防聯控機制。至2030年,建立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相適應的公共衛生聯防聯控體系。(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
92.深化中醫藥創新合作。在中醫流派傳承、醫療、教育等領域建立協作機制,共同挖掘、整理、傳承地方特色學術流派,建設中醫專科聯盟和區域中醫專科平台,共建由國家中醫臨床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中醫臨床研究大資料庫組成的科研協作網路,探索長三角中醫人才培養、共享新機制。(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
93.協同推進健康科技創新。加快醫學科技創新性協作,協同打造國家或國際領先的優勢學科群。推進科研基礎設施共享,建設長三角罕見病實驗診斷協作中心,加強數據共享。聯合推進重大疾病科研項目攻關,開展新藥、新診療方案臨床試驗,促進創新藥物和臨床技術的開發套用,推動成果資源共享,加強聯合研發轉化。在創新政策、倫理誠信、實驗室生物安全等方面加強協作,研究推動政策一體化管理。(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藥品監管局、市科委)
94.推進健康信息互聯互通。推進健康信息互聯互通,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交換機制,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的互聯互通。開展長三角公共衛生數據共享聯動試點,實現數據實時共享、互通交換,推動跨地區衛生應急準備和聯防聯控協作。(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95.建立綜合監督執法聯動協調機制。聯合建設衛生監督培訓和實踐基地,聯合開展衛生監督執法隊伍培訓和應急演練,共同研究制定執法規範和裁量基準,加強衛生健康綜合監督執法情況的工作交流,建設統一的衛生健康綜合監督執法規範體系。至2022年,在打擊無證行醫、消毒產品、涉水產品和餐飲具集中消毒等領域先行先試,互相支持和配合調查取證、線索共享,聯合查處跨省市重大違法違規案件,交流偵查經驗,互通違法違規案件查處情況,形成定期工作交流輪值制度,建立衛生健康領域的行政執法聯合懲戒機制。至2030年,擴大和推廣綜合監督執法溝通協查機制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套用。(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管局)
(十八)健康國際化行動
96.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落實《上海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揮橋頭堡作用行動方案》,圍繞國家打造“健康絲綢之路”部署及本市衛生健康領域重點工作,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在衛生健康領域的交流合作,重點推進在傳統中醫藥、衛生應急、公共衛生、婦幼衛生、衛生援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建設海外中醫中心和太極健康中心,提高上海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依託醫療和衛生援助,推動醫療服務、公共衛生、中醫藥保健、服務貿易和教育、科研、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發展。至2022年,在海外國家建設不少於5箇中醫中心。至2030年,建成中醫藥國際化高地,衛生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進一步提升。(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配合部門:市發展改革委、市政府外辦、市商務委、市教委、市文化旅遊局)
97.深化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支持醫療機構和科學家參與全球科技創新合作,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發基地,加強與國外高水平研究機構、醫療機構等交流合作。圍繞生命健康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積極培育並適時發起組織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探索建立國際大科學計畫組織運行、實施管理、智慧財產權管理等新模式、新機制,鼓勵高水平研究機構組建成立大科學計畫項目實施運營主體。支持海外研發機構和科學家與上海機構聯合申報科技計畫項目。支持國際知名科技組織、醫藥企業落戶醫學園區,並與醫療機構合作開展臨床研究。發展各類健康研發創新機構,鼓勵有實力的健康研發機構在基礎研究和重大全球性科技領域,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國際大科學計畫,營造有利於各類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便利化環境。(牽頭部門:市科委、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藥品監管局)
98.建設有競爭力的國際健康旅遊目的地。發展高端醫療旅遊。重點以國際醫療專科品牌為引領,鼓勵本市臨床重點專科培育國際醫療旅遊品牌,打造國際名院、名科、名醫。以中心城區高水平醫療機構為核心,發揮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和上海國際醫學園區的引領和示範作用,促進臨床前沿尖端技術、高端醫療、先進適宜技術等向園區集聚發展,形成國際健康旅遊產業高地。依託國家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建設,打造中醫藥健康旅遊服務產業鏈。整合各類中醫藥機構、基地資源,打造一批中醫藥特色旅遊景點,形成一批養生體驗和觀賞基地。開發中醫藥特色旅遊商品,打造中醫藥健康旅遊服務品牌。發展康復療養和休閒養生服務,推進醫療與旅遊、體育的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級健康旅遊產業集群,把崇明島和環澱山湖區域打造為國際健康旅遊集聚區和康復療養勝地。至2022年,建設一批國際健康旅遊基地,培育一批國際健康旅遊項目和品牌,形成比較規範的國際健康旅遊服務市場和服務體系。至2030年,國際健康旅遊服務能力、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規模顯著提升,形成完善的國際健康旅遊服務體系,成為有競爭力的國際健康旅遊目的地。(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配合部門:市文化旅遊局、市商務委、有關區政府)
99.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依託上海中醫藥大學及其醫療機構、上海市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促進中心等,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進一步完善具有國際服務能力的中醫醫療體系,鼓勵社會資本提供多樣化服務模式,為境外消費者提供優質中醫醫療保健服務。打造“海上中醫”“雷氏”“神象”等一批中醫藥品牌,提升中醫藥國際服務貿易能級。依託“海上中醫”平台,培育一批有跨國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和具有較高附加值的中醫藥服務貿易項目和服務品牌,支持有條件的中醫藥機構發展境外中醫藥醫療、養生、保健、教育、文化等服務。建設中醫藥健康旅遊海外分銷基地,建立“海上中醫”國際遠程海外服務終端。至2022年,培育一批有跨國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和具有較高附加值的中醫藥服務貿易項目和服務品牌。至2030年,形成完善的中醫藥服務貿易促進體系。(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配合部門:市商務委、市文化旅遊局)
100.提升上海在衛生健康領域內的全球影響力。推進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合作中心建設,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衛生健康領域國際標準、規範、指南的研製和談判。履行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海宣言》和百城市長《健康城市上海共識》,打造並向世界展示以“健康融入萬策”“全民參與、社會共治”等為特徵的“健康上海”城市形象,實現市民健康與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鼓勵承辦各類高水平的國際衛生健康學術會議,豐富和拓展各類國際交流活動,充分展示上海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影響力。至2022年,依託進口博覽會、上交會、工博會、浦江創新論壇等國際交流活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衛生健康科技成果展示、發布和交易平台,提升衛生健康技術交流與合作能級。至2030年,進一步提升上海在全球衛生健康治理領域內的影響力。(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委、市科委)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由市健康促進委員會統籌推進健康上海行動,負責組織實施《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協調相關部門、社會和個人共同參與,指導各區編制行動方案,明確年度工作重點並組織落實。開展監測評估和考核評價,創新考核辦法,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減輕基層負擔。各區要組建或明確推進行動實施的議事協調機構,加強健康促進隊伍建設,結合本地實際研究制定具體行動方案,分階段、分步驟組織實施。全市相關部門要圍繞健康上海行動,通力合作、各司其職,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分階段、分步驟有序推進。建立監測評價機制,完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把健康上海行動執行情況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考核內容。(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組織部、市紀委監委)
(二) 動員各方參與
凝聚全社會力量,形成健康促進的強大合力。動員個人和家庭積極參與健康上海行動,提升個人健康責任意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各單位特別是學校、企業、居(村)委等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資源,積極開展健康細胞工程建設,營造健康支持性環境。鼓勵社會捐資,依託社會力量成立健康上海行動相關基金。衛生健康相關行業學會、協會和群團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要充分發揮行業引導作用,積極參與健康促進和健康科普的組織工作。(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教委、市民政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
(三)健全支撐體系
成立健康上海行動專家諮詢委員會和18個專項推進工作組,建立智庫,為行動實施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落實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全面建立健康影響評估機制,系統評估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重要政策、重大工程對健康的影響,切實推進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健康上海建設作為各級領導幹部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載體,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納入領導幹部專題培訓班和相關課程。各級政府要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落實好衛生健康投入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強化支持引導,確保行動落實到位。完善政府主導的多元化衛生健康籌資機制,引導、鼓勵社會和企業投資健康領域。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和服務,形成資金來源多元化的保障機制。針對關鍵技術,結合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畫給予支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以法治保障任務落實和目標實現。(牽頭部門:市衛生健康委、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市稅務局,配合部門:市科委、市司法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四)加強隊伍建設
持續實施醫學人才培養工程,大力培養和集聚高端醫學人才,重點培養一批醫學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加快優秀青年醫學人才、公共衛生人才、健康促進人才、國際化衛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雙語人才培養。加大對基層和偏遠地區扶持力度,充實和穩定郊區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加強全科、兒科、產科、精神科、病理、護理、助產、康復、心理健康、醫務社工等急需緊缺人才培養。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增強科技創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見》《關於進一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激發衛生健康領域科技創新活力,提升健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牽頭部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配合部門:市科委)
(五)加強宣傳引導
加強健康上海行動的宣傳推廣、輿論監督、科學引導和典型報導,提高全社會對健康上海建設的認識,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培育全社會的健康文化,形成“健康上海、人人行動、人人受益”的社會共識。推進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以有效方式引導民眾了解和掌握必備健康知識,推動踐行健康生活方式。設立健康形象大使,評選一批健康示範單位和“健康達人”,發揮引領帶頭作用。弘揚 “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職業精神,增進社會各界對醫學事業、醫務工作者的理解與尊重。(牽頭部門:市委宣傳部、市衛生健康委)
名詞解釋
1.健康預期壽命:是指處於良好健康狀態的期望壽命,相當於個體能預期活在這種健康狀態下的平均年數,是在壽命表基礎上,將人群的功能狀態、活動能力、死亡狀況等一系列指標結合起來,綜合評價人群健康狀況。該指標在評價人群健康水平時,綜合考慮生命長度和質量,包含死亡、疾病和傷殘等一系列信息,多維度綜合反映人群健康狀況。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將健康預期壽命作為評價人群健康的綜合測量指標,並於2002年研發專門的自報健康調查量表,用於計算評價這一人群健康的綜合指標。
2.市民健康素養:是指個體具有獲取、理解、處理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並運用這些信息和服務做出正確判斷和決定,維持和促進健康的能力。其評價指標為健康素養具備率(具備健康素養的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百分比),即全市15至69歲的城鄉常住人口通過多階段分層整群隨機抽樣的方法確定調查樣本,對其進行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識、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健康技能等3方面的問卷調查,正確回答80%及以上測評內容的調查對象視為具備健康素養。
3.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上海自2007年開始在全市所有社區推廣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項目,通過套用健康促進的創新擴散理論和社區參與模式,創新建立社區倡導、居村委會實施、專業機構指導的運作機制,以健康促進活動等為主要內容,通過同伴教育方法,促進居民掌握科學健康知識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不斷提高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和健康素養水平的民眾性組織。
4.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70歲之前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4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死亡率。該指標已作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和《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的規劃目標。
5.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某年度發病率前10位的新發惡性腫瘤病例中診斷時被判定為I期的比例。疾病診斷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編碼作為分類依據。腫瘤期別按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制定的《惡性腫瘤TNM分期》判定。該指標綜合反映了市民健康意識、腫瘤早期發現防治干預成效、臨床診斷水平。
6.健康服務業:是指以維護和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為目標的各種服務活動,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和促進、健康保險以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服務。健康產業涵蓋範圍更廣,是指在健康服務業基礎上,擴展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製造等支撐產業。健康服務業增加值統計範圍主要包括醫療衛生服務、健康管理和促進服務、健康保險和保障服務以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服務。
7.海派中醫:是指形成於近代上海,具有鮮明“海派文化”(包容和兼收並蓄)和上海地域特徵,為中國近代史上派別數量最多、學術影響最大、涉及內容最豐富的中醫學術流派。
8.健康老齡化:是指持續維持和發展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項功能,既包括提高老年人生理健康水平,也包括改善老年人生活環境和社會支持狀況,以及以藥物、輔助器材等幫助健康狀況不佳的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等。世界衛生組織於1990年提出實現健康老齡化目標,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9.癌症臨床機會性篩查:是對癌症的高危對象因任何原因就診時,在街鎮醫師勸導下進行的相關防癌檢查或癌症高危對象本人,因防癌的需要而定期到醫院進行的相關防癌檢查。
10.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是指通過系統和持續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監測數據以及相關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及時通報的活動。
11.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付費:DRGs付費是按照臨床治療相近、醫療資源消耗相近的原則對住院病例進行分組,醫保基金和患者個人按照同病組同費用原則,向醫院支付醫療費用的付費方式。DRGs付費是繼按病種付費改革以後,在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推行的又一項重大改革措施,與按病種付費相比,DRGs付費基本實現對常見住院病種的全覆蓋。
12.全基因組鳥槍法(WGS,Whole Genome Shotgun Strategy):全基因組鳥槍法測序是在獲得一定的遺傳及物理圖譜信息的基礎上,繞過bac克隆逐個排序的過程,將基因組DNA分解成2kb左右的小片段進行隨機測序,輔以一定數量的10kb的克隆和bac克隆的末端測序,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整合進行序列組裝的測序過程。
13.實驗室自建檢測方法(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s,LDT):實驗室自建檢測方法是實驗室內部研發、驗證和使用,採用生物化學、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試驗方法,以診斷為目的,分析DNA、RNA、線粒體、蛋白組和代謝組疾病等生物標誌物的體外診斷項目。LDT檢測方法的儀器設備複雜,操作技術難度較高,操作人員素質和技術能力要求高,結果分析高度依賴高科技分析軟體和數據處理系統,結果解釋的臨床水平要求高。LDT檢測可套用於診斷罕見疾病(如遺傳性疾病),協助選擇精準治療方式(如腫瘤靶向藥物選擇),預測疾病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