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心理醫生Ⅱ(做孩子的心理醫生2)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Ⅱ

做孩子的心理醫生2一般指本詞條

本書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從日常生活的心理調適,不良習慣的心理調適,“問題”孩子的心理調適,災難後孩子的心理調適,突破成功瓶頸的心理訓練,打造孩子的心理資本,讓孩子做未來的強者等方面,告訴你如何去培養孩子,做好孩子的心理醫生,給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

基本介紹

  • 書名:做孩子的心理醫生Ⅱ
  • 作者:李敏 
  • 出版社: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0月01日
  • 頁數:300 頁
  • 定價:36 元
  • ISBN:9787530847510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編輯簡介,目錄,摘要,

基本信息

作者: 李敏 編著
出版社: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版本:第1版
頁碼:300頁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ISBN:9787530847510
字數:27.8萬字
裝幀:平裝
定價:¥36.00元

內容簡介

生活中,有些父母總喜歡命令孩子去做事,當孩子不願意做時,就強迫他去做,這樣做是在顯示父母的權力,標榜父母的身份、年齡與體力,弱小的孩子當然抗爭不過。但時間久了,就會引發孩子的對抗心理,結果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和公開表示不服沒有兩樣。

編輯簡介

培養孩子,從關注孩子的心靈開始。
人生,難免有風雨,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一把傘,把人生的風雨擋在外面,讓孩子未來的天空永遠風和日麗。
為人父母,是你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事業。
餵孩子一口飯,不如讓他學會自己吃飯的本領;教孩子識一個字,不如培養他主動去學習的能力;為孩子安排一份工作,不如讓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教育是孩子最好的營養,投資教育就是在投資未來。為了孩子,翻開這本書吧。

目錄

第一章家有兒女,學做孩子的心理醫生——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
你家的孩子你不懂
不要與孩子的心靈脫節
孩子挨敬采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不要做孩子的“競爭”對手
別總把自己陵寒格當爸放探櫃媽
滿足孩子渴求平等的心理需求
把孩子與作“書”去讀
和孩子一起感受、一起成長
父母要有一顆童心
不要總想把孩子變成“小大人”
孩子的夢,需要仔細傾聽
孩子的夢反映了一些重要情況
自由是對孩子愛的核
讓孩子擁有走向社會的心理力量
讓孩子在假期“變小”幾歲
讓快樂惦記著孩子
第二章聽聽孩子的心裡話,你才知道怎樣做父母——孩子的日常心理調適
“我們小孩兒也很可憐”
聽聽孩子的心裡話
“求求你們,表楊我”
孩子的內心更企盼父母的賞識
“真想用零花錢把爸媽買下來”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
“我為什麼這么醜”
對孩子自卑心理的調適
“廈提漏臘沒有人跟我玩”
對孩子孤獨心理的調適
“奶謎采奶,別用鬼來嚇我”
對孩子恐懼心理的調適
“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對孩子抑鬱心理的調適
“我怕見到叔叔阿姨船朽槓坑”
對孩子害羞心理的調適
“我就是要坐車去上學”
對孩子攀比心理的調適
第三章兒時養成的習慣,決定孩子的一生——對孩子不良習慣的心理調適
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
幫孩子擺脫抱怨的習慣
懶惰,“靈烏”也會變“笨鳥”
幫孩子擺脫懶惰的習慣
揭穿?榮譽?還是善待
幫孩子擺脫說謊的習慣
剪斷心中的邢份“惦記”
幫孩子擺脫偷東西的習慣
溺愛養出“白眼狠”
幫孩子擺脫自私的習慣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幫孩子擺脫胡亂花錢的習慣
為什麼我們的孩手不懂“責任”
幫孩子擺脫不負責任的習慣
針對貪玩,以玩制玩
幫孩子擺脫貪玩的習慣
速度也是一種實力
幫孩子擺脫拖延的習慣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幫孩子擺脫不愛整潔的習慣
第四章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長——對“問題”孩子的心理調適
叫他往東他往西,叫他攆狗他趕雞
對逆反孩子的心理調適
為何總守不住自己的脾氣
對任性孩子的心理調適
逃學後,我們該去哪
對逃學孩子的心理調適
別讓打架出賣了尊嚴
對打架孩子的心理調適
成熟,要用吸菸來證明嗎
對吸菸孩子的心理調適
鬱悶,該怎樣來消解
對喝酒孩子的心理調適
尋回自我,不為青春迷途埋單
對孩子迷戀網路遊戲的心理調適
在不幸的半徑中越走越累
對悲觀孩子的心理調適
不要拋棄,把失落的孩子找回來
離家出走孩子的心理調適
謝絕死神的宴騙民棄請
對自殺孩子的心理調適
第五章寬容些,別和成長中的孩子較勁——對孩子成長問題的心理調適
面對“性”,我們能閉口不談嗎
重視孩子的性教育
媽媽,我是男孩還是女孩
對性別錯位孩子的心理調適
自慰不是一種慢性的毒
對自慰孩子的心理調適
早戀無罪,對我們寬容些
對早戀孩子的心理調適
當追星變成一種“病”
對追星孩子的心理調適
當美麗劃傷了自尊
對肥胖孩子的心理調適
戀,併網絡著
對網戀孩子的心理調適
第六章讓悲不再痛,讓哀不再傷——築牢災難後孩子的心靈大廈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家庭不幸時的心理調適
災難教會我們什麼
災難降臨時的心理調適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孩子痛失親人後的心理調適
直面災難後的第二次傷害
孩子致殘後的心理調適
生命的獎賞永遠在旅途終點
孩子獲得生還後的心理調適
他們,只是去了美麗的天堂
孩子目擊死亡後的心理調適
放下沉重的心,重拾希望的夢
幫孩子進行心理減壓
重視災唯後的“心理重建”
幫孩子擺脫災難帶來的心理陰影
天堂下的心理應激
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理關懷
第七章重視孩子的學習,更要培養他的成功特質——突破孩子成功瓶頸的心理訓練
陪孩子成長,而不是替孩子成長
不要“包辦”孩子的未來
當學習“生病”的時候
孩子學習疲勞,怎么辦
不能改變考試,那就改變心情
考試焦慮,怎么辦
有一種“滿分”叫做放手
孩子迷戀分數,怎么辦
落榜不落志
高考落榜生的心理調適
為孩子的生命力加上正號
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正向力量
讓想像力激發創造力
開發孩子的右腦潛能
專注能提高成功的機率
培養孩子專注的品質
乖乖被人管的孩子不會太成功
訓練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成功
培養孩子成功的人際關係
第八章有個好的心理,才有美好的末親——打造孩子的心理資本
全力以赴,你也可以成為主角
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意志
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培養孩子注重細節的意識
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要讓痛苦占據心靈
培養孩子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
好奇心是發明創造的基礎
呵護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位置
讓孩子盡情發揮自己的優勢
誠信是孩子終身可儂靠的資本
培養孩子講誠信的品德
把孩手帶進成功的跑道
培養孩子“敢”字當頭的冒險精神
從逆境中看到希望
培養孩子的逆境情商
第九章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說孩子才肯做——讓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通無阻
理解孩子,父母要有“知子之明”
用理解善待孩子
你會說話,孩子就會聽話
對孩子說話要講求技巧
當上帝對你說“不”的時候
別對孩子總是斥責
你的批評,孩子喜歡聽嗎
換種方式批評孩子
噓,別再對孩子嘮叨了
對孩子不要總是嘮叨不停
成長路:多給孩子些笑容
用微笑與孩子溝通
一個眼神改變一個孩子
用眼神與孩子溝通
第十章長大了,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讓孩子做未來的強者
將“樂觀”打開一毫米
培養樂觀的小孩兒
給他翅膀,讓他飛
培養獨立的小孩兒
自律,成大事者的必備能力
培養自律的小孩兒
不再有床底下的哭泣
培養勇敢的小孩兒
媽媽,我該拿什麼來愛你
培養感恩的小孩兒
有主見才有遠見和未來
培養有主見的小孩兒
也給心靈“整整容”
培養有愛心的小孩兒
小孩子必備的“三大氣質”
培養有氣質的小孩兒

摘要

第一章家有兒女,學做孩子的心理醫生——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
你家的孩子你不懂——不要與孩子的心靈脫節
你家的孩子你懂嗎?如果說不懂,這很正常。孩子就像是一個小“魔法師”,每天都會鬧出一個新花樣,製造一點兒麻煩,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諸多問題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其實,只要父母多觀察、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會明白: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不懂他的心。
成熟的父母,應當善於了解孩子,善於與孩子溝通。當孩子做出大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時,父母應該平心靜氣地“蹲”下來,站在孩子的位置和角度,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感受。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過新年的時候,有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女兒去逛商店。她以為女兒一定會喜歡商店裡的擺設、玻璃窗、漂亮的衣服,還有洋娃娃和特色玩具。
可是一到商店,不知道為什麼,小女孩就開始用小手拉著媽媽的大手,不停地哭泣。
“不許再哭了,什麼事值得你這樣委屈,要知道售貨阿姨是不喜歡愛哭的孩子的。”母親非常不滿地說。
“喔!可能是孩子的鞋帶沒有系好。”於是,她蹲下來,開始為女兒繫鞋帶。就在這時,她無意中向上看了一眼。
這是第一次,她看到了一個5歲孩子眼中的世界。沒有玩具、沒有食品、沒有禮物、沒有裝飾華麗的展覽,有的只是大人們一雙雙奔走不停的腳和手裡提著大包小包亂推亂撞,時不時地磕碰孩子的小臉和弱小的身體……
她立刻把孩子帶回了家,並發誓再也不把自己認為感興趣的事強加在孩子身上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是否也從中領悟到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呢?原來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做父母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也不要總是站著,居高臨下地對孩子講話,只要你能蹲下身來,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從孩子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你就一定會獲得新的發現,從而對孩子有新的了解。
作為父母,要想被孩子所接受,就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不要動不動就居高臨下地審視孩子,或是沒頭沒腦地訓斥孩子一番。否則孩子就會在心裡產生反感,一聽到爸爸媽媽在那裡“滔滔不絕”,心裡就會煩,甚至根本不把父母的教育當回事。
有個“久經沙場”的小男孩,總結出了“對付”母親訓斥的經驗:每次母親讓他站著開始訓話時,他就找來兩團棉花塞進耳朵里,面對著牆,腦子裡面開始了神遊,一會兒游到課堂上,一會兒游到網路遊戲里,有時想到了開心的事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而母親的話,他一句都沒聽進去!
我們不得不說,這種教育的結果幾乎等於零。因為母親沒有把孩子的位置擺正,不能與孩子有效地溝通交流,當然不知道孩子是如何想的,更達不到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即使是剛剛學步的孩子,也都有一種渴求,就是思想與情感上的平等交流。當我們用希望了解、希望傾聽的態度與孩子談話時,我們就是在向孩子表示我們對他能力和獨立性的尊重。儘管父母對孩子所做的許多事情認為不盡如人意,但是也不能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更不應該對孩子過多地挑剔指責。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過路人看到一個小孩蹲在路邊全神貫注地看螞蟻,感到十分好奇,就問孩子:“你在乾什麼呀?”孩子說:“在聽螞蟻說話呢。”過路人更加奇怪了:“螞蟻怎么會說話呀?”孩子不以為然地說:“你又沒蹲下來聽,怎么知道螞蟻不會說話?”
在孩子的眼裡,蹲下來是一件何等簡單的事情啊!因此,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要善於了解孩子,善於和孩子進行交流與溝通,也就是說要善於及時發現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親說:“要想和孩子達到理想的情感溝通,就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親子關係。”
是的,當我們像面對知心朋友一樣和孩子交談,向孩子請教一些問題,與孩子商量決定一件事時,可以想像他一定非常興奮。因為他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他嘗到了平等相處的快樂。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夥伴、交心的朋友,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養加油站
孩子就像一本無字書,需要我們去關注,去傾聽,去了解。那么,做父母的究竟該如何去讀懂這本“書”呢?
了解孩子
如果家長不能與孩子在心靈上進行溝通,那么即使掌握再多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也是沒有用的。反之,家長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進孩子的生活中,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那么,許多困擾家長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尊重孩子
父母對孩子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孩子也應該尊重家長、聽從家長的正確教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必須唯命是從於父母。作為父母,應改變觀念,用民主的態度對待孩子。
寬容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後,父母如果不是對孩子進行斥責,而是以寬大的胸懷容忍孩子的過失,那么,孩子就會從內心感到自責,並在悔恨、內疚中對自己的過錯深深地反思,繼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孩子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不要做孩子的“競爭”對手
面對日趨多元化的時代,五彩繽紛的世界,孩子在家長的印象中變得越來越模糊。其實,不是父母健忘,而是他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孩子了,孩子成了他們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說:“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讓人搞不懂,他們似乎成了離父母最近的陌生人。”事實的確如此,在早期的親職教育中,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可以審視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但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父母主人翁的地位便被學校和社會分擔了一大部分。隨著家長和子女間的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孩子成為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現在和未來。
2006年3月24日在《現代快報》上曾刊登了一則讓全中國的父母們振聾發聵的信件:
我感謝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隸,我是一術自由的人,從今天開始,如果你還想要我這個女兒,必須做到如下10條:
(1)不許動我的書包、抽屜;
(2)不許看我的聊天記錄、日記;
(5)不許強迫我穿你買的超級難看的衣服;
(4)不許攔截我的電話;
(5)不許當著親戚朋友的面說我比別的孩子差;
(6)允許我每天晚上有1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
(7)允許我周日休息時9點起床;
(8)允許我的朋友到家裡做客;
(9)允許我聽孫燕姿、周杰倫的歌;
(10)允許我反駁你的意見。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項,我寧願露宿街頭,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猶豫地離開這個家,讓你永遠也找不到我!我說到做到!
猛一看,這個女孩也太不像話了,不但直呼母親的姓名,還揚言要做小偷,要離家出走。但是,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封“挑戰書”里的約法十章時,就會發現,除了女孩對母親直呼其名外,她所說的每一條都不過分,這並不是在無理取鬧,而是她作為一個孩子所應該得到的權利和自由。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女孩的母親能夠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對孩子的權利和自由不過分干涉,那么這個女孩也不至於以“離家出走”相逼了。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有所思,這絕對不是這位女孩一個人感覺到的苦悶,她至少代表了當今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真實心聲。作為父母,我們很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是否都是合理和正確的呢?
一位母親在女兒4歲生日那天,給她買了一架鋼琴。母親見到別的家長都讓孩子學鋼琴,就想,趁著孩子還小,趕緊也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雅起來。於是就請了老師手把手地教。其實孩子真正喜歡的是唱歌、跳舞。
在母親的監督下,孩子每天都要練琴,但琴技卻絲毫沒有進步。母親認為只要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習慣,自然會彈出好曲子。
一天母景下班去幼稚園接女兒回家,當她領著女兒過馬路時,一輛小汽車急駛過來,母親學著孩子的嗓音開玩笑地說:“小汽車,快快駛過吧,別婭我的乖乖!”話音剛落,女兒便說:“汽車快來,把我媽媽軋死吧!”
母親頓時目瞪口呆,頭腦一片空白,她尋思著自己對女兒這么好,女兒居然能說出這種話,不明白小小的孩子為何如此憎恨她。她領著女兒跌跌撞撞地走回家,忙不迭地把女兒叫到身邊耐心地問:“為什麼希望媽媽死掉呢?”孩子睜著天真的眼睛說:“那樣我就不用練琴了呀!”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所以總是對孩子大加管束。但是要知道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不喜歡任何人強迫他去做不喜歡的事,包括父母在內。如果這時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那么,總有一天,父母的權威會受到孩子的挑戰。
其實,孩子對家長的反抗並不意味著孩子走上了邪路,而恰恰說明了我們某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嚴重影響和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此看來,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些執迷不悟的家長。
然而,很多家長看著自己對孩子付出的“愛”,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孩子怎么就變得陌生了?這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與過去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成長的環境和地位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孩子失去了成長的夥伴、效仿的對象、天生的同盟、天然的競爭者。而與孩子“競爭”的對手,只剩下對自己寵愛、驕縱的父母了。因此,他的心理感受和成長軌跡與多子女時代的孩子完全不同,自然變得陌生了。
教養加油站
面對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頂撞與作對,父母苦口婆心的說教起不到絲毫作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與自己疏遠。
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回到自己的身邊呢?
多與孩子進行溝通
父母與孩子,由於各自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興趣愛好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父母應該適時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因為溝通是減少差距或誤解的唯一方法,它能在兩代人中間架起一座橋樑,讓家長與孩子走得更近。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的生活。倘若父母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限制孩子的行為、愛好,只會使孩子反感而已。
要學會傾昕
孩子傾訴時,父母要耐心傾聽,讓孩子盡情宣洩。傾聽時還要對孩子的感受表示共鳴,表示你也有同感。同時,你也可以將你的心裡話告知孩子,真正做到心靈溝通。
父母要積極學習
父母還要與時俱進,去了解、研究孩子的興趣愛好,接觸一些新的東西。這樣,兩代人之間的共同語言才會多一些,親情關係也會更加融洽。
別總把自己當爸媽——滿足孩子渴求平等的心理需求
生活中,有些父母總喜歡命令孩子去做事,當孩子不願意做時,就強迫他去做,這樣做是在顯示父母的權力,標榜父母的身份、年齡與體力,弱小的孩子當然抗爭不過。但時間久了,就會引發孩子的對抗心理,結果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和公開表示不服沒有兩樣。
自古以來,孩子跟父母“頂嘴”,在中國的家庭里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孩子對父母的話只能“絕對服從”,如《弟子規》里所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由此看來,孩子只有“聽從”的義務,沒有辯駁的權利,就是父母說得不對,也要聽。“子孫受長上苛責,單當俯首默受,毋得分理。”這個“規矩”在中國許多的家庭里至今也沒有破除。
有的父母就喜歡訓斥孩子:“我的話你怎么敢不聽?”“你必須這樣做!”“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有的父母甚至還會動用“武力”逼迫孩子就範。在這些家長的頭腦里,只有一個概念:父母總是對的,孩子一定要服從。這樣教育孩子是最容易的,但是,最容易的往往不是最好的辦法。
一個12歲的小女孩兒,平時都是自己的衣物自己洗,然後疊放好。然而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的髒衣服堆了一堆卻不去洗,就訓斥了女兒,認為這樣女兒就不會忘了。可是接下來的一周,小女孩兒還是沒有洗,媽媽終於發火了,把女兒拉到洗衣機旁,強迫她把衣服洗了,“你記住了嗎?下次記住及時洗衣服,否則就沒有衣服穿!”此時,女兒的眼中已充滿委屈的淚花。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父母總喜歡命令孩子去做事,當孩子不願意做時,就強迫他去做,這樣做是在顯示父母的權力,標榜父母的身份、年齡與體力,弱小的孩子當然抗爭不過。但是仔細想想,我們有必要脅迫孩子去做某件事嗎?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或方法來引導和影響孩子,使孩子高高興興去做呢?如果只是一味地對孩子強行逼迫的話,不但達不到任何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引發孩子的對抗心理,結果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和公開表示不服沒有兩樣。
曾有一位母親給心理諮詢熱線打來電話,說:“請你們一定要幫我,現在兒子都要不認我這個母親了,我究竟該怎么辦才好?”
原來,這位母親有一個兒子,已經19歲了。母親說兒子小時候非常乖,不管大人如何打罵,從不與大人頂嘴。可是兒子長大後,逐漸和母親沒有共同語言,說不上兩句話,矛盾就產生了,結果只能是遭到母親的訓罵。兒子高考沒上本科線,準備復讀一年再接著考。母親非要兒子去全市最好的複習班,但兒子卻嫌最好的複習班裡壓力大,不想去,於是兩人又發生了爭執。兒子喜歡打籃球,每次他要出去和夥伴們玩時,都會遭到母親阻攔。總之兩個人的戰勢愈演愈烈。有一次在母親的斥責中,兒子一氣之下,把母親精心栽培的花草摔得滿地都是。
母親對兒子說:“家裡條件這樣好,你生活如此的幸福,怎么還天天和我們對著幹?”
兒子說:“在家裡,我沒有一點兒幸福的感覺。其實不是我和你們對著幹,是你們和我對著幹!在你們面前,我什麼權利都沒有!”
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判斷力的,採取打罵、壓制的方式對待孩子,他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果老是採取這樣的方式,一旦孩子養成執拗的個性,孩子也許就不聽父母的了。至少心裡不買父母的賬,導致父母要他往東,他偏往西,父母要他做這個,他偏做那個,就是不願聽從大人的擺布。
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
幫孩子擺脫抱怨的習慣
懶惰,“靈烏”也會變“笨鳥”
幫孩子擺脫懶惰的習慣
揭穿?榮譽?還是善待
幫孩子擺脫說謊的習慣
剪斷心中的邢份“惦記”
幫孩子擺脫偷東西的習慣
溺愛養出“白眼狠”
幫孩子擺脫自私的習慣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幫孩子擺脫胡亂花錢的習慣
為什麼我們的孩手不懂“責任”
幫孩子擺脫不負責任的習慣
針對貪玩,以玩制玩
幫孩子擺脫貪玩的習慣
速度也是一種實力
幫孩子擺脫拖延的習慣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幫孩子擺脫不愛整潔的習慣
第四章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長——對“問題”孩子的心理調適
叫他往東他往西,叫他攆狗他趕雞
對逆反孩子的心理調適
為何總守不住自己的脾氣
對任性孩子的心理調適
逃學後,我們該去哪
對逃學孩子的心理調適
別讓打架出賣了尊嚴
對打架孩子的心理調適
成熟,要用吸菸來證明嗎
對吸菸孩子的心理調適
鬱悶,該怎樣來消解
對喝酒孩子的心理調適
尋回自我,不為青春迷途埋單
對孩子迷戀網路遊戲的心理調適
在不幸的半徑中越走越累
對悲觀孩子的心理調適
不要拋棄,把失落的孩子找回來
離家出走孩子的心理調適
謝絕死神的宴請
對自殺孩子的心理調適
第五章寬容些,別和成長中的孩子較勁——對孩子成長問題的心理調適
面對“性”,我們能閉口不談嗎
重視孩子的性教育
媽媽,我是男孩還是女孩
對性別錯位孩子的心理調適
自慰不是一種慢性的毒
對自慰孩子的心理調適
早戀無罪,對我們寬容些
對早戀孩子的心理調適
當追星變成一種“病”
對追星孩子的心理調適
當美麗劃傷了自尊
對肥胖孩子的心理調適
戀,併網絡著
對網戀孩子的心理調適
第六章讓悲不再痛,讓哀不再傷——築牢災難後孩子的心靈大廈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家庭不幸時的心理調適
災難教會我們什麼
災難降臨時的心理調適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孩子痛失親人後的心理調適
直面災難後的第二次傷害
孩子致殘後的心理調適
生命的獎賞永遠在旅途終點
孩子獲得生還後的心理調適
他們,只是去了美麗的天堂
孩子目擊死亡後的心理調適
放下沉重的心,重拾希望的夢
幫孩子進行心理減壓
重視災唯後的“心理重建”
幫孩子擺脫災難帶來的心理陰影
天堂下的心理應激
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理關懷
第七章重視孩子的學習,更要培養他的成功特質——突破孩子成功瓶頸的心理訓練
陪孩子成長,而不是替孩子成長
不要“包辦”孩子的未來
當學習“生病”的時候
孩子學習疲勞,怎么辦
不能改變考試,那就改變心情
考試焦慮,怎么辦
有一種“滿分”叫做放手
孩子迷戀分數,怎么辦
落榜不落志
高考落榜生的心理調適
為孩子的生命力加上正號
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正向力量
讓想像力激發創造力
開發孩子的右腦潛能
專注能提高成功的機率
培養孩子專注的品質
乖乖被人管的孩子不會太成功
訓練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成功
培養孩子成功的人際關係
第八章有個好的心理,才有美好的末親——打造孩子的心理資本
全力以赴,你也可以成為主角
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意志
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培養孩子注重細節的意識
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要讓痛苦占據心靈
培養孩子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
好奇心是發明創造的基礎
呵護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努力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位置
讓孩子盡情發揮自己的優勢
誠信是孩子終身可儂靠的資本
培養孩子講誠信的品德
把孩手帶進成功的跑道
培養孩子“敢”字當頭的冒險精神
從逆境中看到希望
培養孩子的逆境情商
第九章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說孩子才肯做——讓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通無阻
理解孩子,父母要有“知子之明”
用理解善待孩子
你會說話,孩子就會聽話
對孩子說話要講求技巧
當上帝對你說“不”的時候
別對孩子總是斥責
你的批評,孩子喜歡聽嗎
換種方式批評孩子
噓,別再對孩子嘮叨了
對孩子不要總是嘮叨不停
成長路:多給孩子些笑容
用微笑與孩子溝通
一個眼神改變一個孩子
用眼神與孩子溝通
第十章長大了,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讓孩子做未來的強者
將“樂觀”打開一毫米
培養樂觀的小孩兒
給他翅膀,讓他飛
培養獨立的小孩兒
自律,成大事者的必備能力
培養自律的小孩兒
不再有床底下的哭泣
培養勇敢的小孩兒
媽媽,我該拿什麼來愛你
培養感恩的小孩兒
有主見才有遠見和未來
培養有主見的小孩兒
也給心靈“整整容”
培養有愛心的小孩兒
小孩子必備的“三大氣質”
培養有氣質的小孩兒

摘要

第一章家有兒女,學做孩子的心理醫生——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
你家的孩子你不懂——不要與孩子的心靈脫節
你家的孩子你懂嗎?如果說不懂,這很正常。孩子就像是一個小“魔法師”,每天都會鬧出一個新花樣,製造一點兒麻煩,很多父母在孩子的諸多問題面前常常不知所措,困惑不已。其實,只要父母多觀察、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會明白: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不懂他的心。
成熟的父母,應當善於了解孩子,善於與孩子溝通。當孩子做出大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時,父母應該平心靜氣地“蹲”下來,站在孩子的位置和角度,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感受。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過新年的時候,有一位母親帶著5歲的女兒去逛商店。她以為女兒一定會喜歡商店裡的擺設、玻璃窗、漂亮的衣服,還有洋娃娃和特色玩具。
可是一到商店,不知道為什麼,小女孩就開始用小手拉著媽媽的大手,不停地哭泣。
“不許再哭了,什麼事值得你這樣委屈,要知道售貨阿姨是不喜歡愛哭的孩子的。”母親非常不滿地說。
“喔!可能是孩子的鞋帶沒有系好。”於是,她蹲下來,開始為女兒繫鞋帶。就在這時,她無意中向上看了一眼。
這是第一次,她看到了一個5歲孩子眼中的世界。沒有玩具、沒有食品、沒有禮物、沒有裝飾華麗的展覽,有的只是大人們一雙雙奔走不停的腳和手裡提著大包小包亂推亂撞,時不時地磕碰孩子的小臉和弱小的身體……
她立刻把孩子帶回了家,並發誓再也不把自己認為感興趣的事強加在孩子身上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是否也從中領悟到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呢?原來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是如此的截然不同,做父母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也不要總是站著,居高臨下地對孩子講話,只要你能蹲下身來,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從孩子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你就一定會獲得新的發現,從而對孩子有新的了解。
作為父母,要想被孩子所接受,就要選擇合適的位置,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不要動不動就居高臨下地審視孩子,或是沒頭沒腦地訓斥孩子一番。否則孩子就會在心裡產生反感,一聽到爸爸媽媽在那裡“滔滔不絕”,心裡就會煩,甚至根本不把父母的教育當回事。
有個“久經沙場”的小男孩,總結出了“對付”母親訓斥的經驗:每次母親讓他站著開始訓話時,他就找來兩團棉花塞進耳朵里,面對著牆,腦子裡面開始了神遊,一會兒游到課堂上,一會兒游到網路遊戲里,有時想到了開心的事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笑出聲來。而母親的話,他一句都沒聽進去!
我們不得不說,這種教育的結果幾乎等於零。因為母親沒有把孩子的位置擺正,不能與孩子有效地溝通交流,當然不知道孩子是如何想的,更達不到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
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即使是剛剛學步的孩子,也都有一種渴求,就是思想與情感上的平等交流。當我們用希望了解、希望傾聽的態度與孩子談話時,我們就是在向孩子表示我們對他能力和獨立性的尊重。儘管父母對孩子所做的許多事情認為不盡如人意,但是也不能表現出不屑一顧的樣子,更不應該對孩子過多地挑剔指責。
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過路人看到一個小孩蹲在路邊全神貫注地看螞蟻,感到十分好奇,就問孩子:“你在乾什麼呀?”孩子說:“在聽螞蟻說話呢。”過路人更加奇怪了:“螞蟻怎么會說話呀?”孩子不以為然地說:“你又沒蹲下來聽,怎么知道螞蟻不會說話?”
在孩子的眼裡,蹲下來是一件何等簡單的事情啊!因此,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要善於了解孩子,善於和孩子進行交流與溝通,也就是說要善於及時發現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一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親說:“要想和孩子達到理想的情感溝通,就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親子關係。”
是的,當我們像面對知心朋友一樣和孩子交談,向孩子請教一些問題,與孩子商量決定一件事時,可以想像他一定非常興奮。因為他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他嘗到了平等相處的快樂。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夥伴、交心的朋友,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養加油站
孩子就像一本無字書,需要我們去關注,去傾聽,去了解。那么,做父母的究竟該如何去讀懂這本“書”呢?
了解孩子
如果家長不能與孩子在心靈上進行溝通,那么即使掌握再多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也是沒有用的。反之,家長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進孩子的生活中,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那么,許多困擾家長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尊重孩子
父母對孩子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孩子也應該尊重家長、聽從家長的正確教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必須唯命是從於父母。作為父母,應改變觀念,用民主的態度對待孩子。
寬容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後,父母如果不是對孩子進行斥責,而是以寬大的胸懷容忍孩子的過失,那么,孩子就會從內心感到自責,並在悔恨、內疚中對自己的過錯深深地反思,繼而改正自己的錯誤。
孩子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不要做孩子的“競爭”對手
面對日趨多元化的時代,五彩繽紛的世界,孩子在家長的印象中變得越來越模糊。其實,不是父母健忘,而是他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孩子了,孩子成了他們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說:“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讓人搞不懂,他們似乎成了離父母最近的陌生人。”事實的確如此,在早期的親職教育中,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可以審視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但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父母主人翁的地位便被學校和社會分擔了一大部分。隨著家長和子女間的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孩子成為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現在和未來。
2006年3月24日在《現代快報》上曾刊登了一則讓全中國的父母們振聾發聵的信件:
我感謝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隸,我是一術自由的人,從今天開始,如果你還想要我這個女兒,必須做到如下10條:
(1)不許動我的書包、抽屜;
(2)不許看我的聊天記錄、日記;
(5)不許強迫我穿你買的超級難看的衣服;
(4)不許攔截我的電話;
(5)不許當著親戚朋友的面說我比別的孩子差;
(6)允許我每天晚上有1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
(7)允許我周日休息時9點起床;
(8)允許我的朋友到家裡做客;
(9)允許我聽孫燕姿、周杰倫的歌;
(10)允許我反駁你的意見。
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項,我寧願露宿街頭,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猶豫地離開這個家,讓你永遠也找不到我!我說到做到!
猛一看,這個女孩也太不像話了,不但直呼母親的姓名,還揚言要做小偷,要離家出走。但是,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封“挑戰書”里的約法十章時,就會發現,除了女孩對母親直呼其名外,她所說的每一條都不過分,這並不是在無理取鬧,而是她作為一個孩子所應該得到的權利和自由。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女孩的母親能夠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對孩子的權利和自由不過分干涉,那么這個女孩也不至於以“離家出走”相逼了。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有所思,這絕對不是這位女孩一個人感覺到的苦悶,她至少代表了當今很大一部分孩子的真實心聲。作為父母,我們很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是否都是合理和正確的呢?
一位母親在女兒4歲生日那天,給她買了一架鋼琴。母親見到別的家長都讓孩子學鋼琴,就想,趁著孩子還小,趕緊也讓自己的孩子變得優雅起來。於是就請了老師手把手地教。其實孩子真正喜歡的是唱歌、跳舞。
在母親的監督下,孩子每天都要練琴,但琴技卻絲毫沒有進步。母親認為只要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習慣,自然會彈出好曲子。
一天母景下班去幼稚園接女兒回家,當她領著女兒過馬路時,一輛小汽車急駛過來,母親學著孩子的嗓音開玩笑地說:“小汽車,快快駛過吧,別婭我的乖乖!”話音剛落,女兒便說:“汽車快來,把我媽媽軋死吧!”
母親頓時目瞪口呆,頭腦一片空白,她尋思著自己對女兒這么好,女兒居然能說出這種話,不明白小小的孩子為何如此憎恨她。她領著女兒跌跌撞撞地走回家,忙不迭地把女兒叫到身邊耐心地問:“為什麼希望媽媽死掉呢?”孩子睜著天真的眼睛說:“那樣我就不用練琴了呀!”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所以總是對孩子大加管束。但是要知道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不喜歡任何人強迫他去做不喜歡的事,包括父母在內。如果這時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那么,總有一天,父母的權威會受到孩子的挑戰。
其實,孩子對家長的反抗並不意味著孩子走上了邪路,而恰恰說明了我們某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嚴重影響和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此看來,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些執迷不悟的家長。
然而,很多家長看著自己對孩子付出的“愛”,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孩子怎么就變得陌生了?這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與過去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子成長的環境和地位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孩子失去了成長的夥伴、效仿的對象、天生的同盟、天然的競爭者。而與孩子“競爭”的對手,只剩下對自己寵愛、驕縱的父母了。因此,他的心理感受和成長軌跡與多子女時代的孩子完全不同,自然變得陌生了。
教養加油站
面對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頂撞與作對,父母苦口婆心的說教起不到絲毫作用,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孩子與自己疏遠。
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回到自己的身邊呢?
多與孩子進行溝通
父母與孩子,由於各自處於不同的人生階段,興趣愛好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父母應該適時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因為溝通是減少差距或誤解的唯一方法,它能在兩代人中間架起一座橋樑,讓家長與孩子走得更近。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孩子不希望父母完全控制他的生活。倘若父母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限制孩子的行為、愛好,只會使孩子反感而已。
要學會傾昕
孩子傾訴時,父母要耐心傾聽,讓孩子盡情宣洩。傾聽時還要對孩子的感受表示共鳴,表示你也有同感。同時,你也可以將你的心裡話告知孩子,真正做到心靈溝通。
父母要積極學習
父母還要與時俱進,去了解、研究孩子的興趣愛好,接觸一些新的東西。這樣,兩代人之間的共同語言才會多一些,親情關係也會更加融洽。
別總把自己當爸媽——滿足孩子渴求平等的心理需求
生活中,有些父母總喜歡命令孩子去做事,當孩子不願意做時,就強迫他去做,這樣做是在顯示父母的權力,標榜父母的身份、年齡與體力,弱小的孩子當然抗爭不過。但時間久了,就會引發孩子的對抗心理,結果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和公開表示不服沒有兩樣。
自古以來,孩子跟父母“頂嘴”,在中國的家庭里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孩子對父母的話只能“絕對服從”,如《弟子規》里所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由此看來,孩子只有“聽從”的義務,沒有辯駁的權利,就是父母說得不對,也要聽。“子孫受長上苛責,單當俯首默受,毋得分理。”這個“規矩”在中國許多的家庭里至今也沒有破除。
有的父母就喜歡訓斥孩子:“我的話你怎么敢不聽?”“你必須這樣做!”“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有的父母甚至還會動用“武力”逼迫孩子就範。在這些家長的頭腦里,只有一個概念:父母總是對的,孩子一定要服從。這樣教育孩子是最容易的,但是,最容易的往往不是最好的辦法。
一個12歲的小女孩兒,平時都是自己的衣物自己洗,然後疊放好。然而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的髒衣服堆了一堆卻不去洗,就訓斥了女兒,認為這樣女兒就不會忘了。可是接下來的一周,小女孩兒還是沒有洗,媽媽終於發火了,把女兒拉到洗衣機旁,強迫她把衣服洗了,“你記住了嗎?下次記住及時洗衣服,否則就沒有衣服穿!”此時,女兒的眼中已充滿委屈的淚花。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父母總喜歡命令孩子去做事,當孩子不願意做時,就強迫他去做,這樣做是在顯示父母的權力,標榜父母的身份、年齡與體力,弱小的孩子當然抗爭不過。但是仔細想想,我們有必要脅迫孩子去做某件事嗎?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或方法來引導和影響孩子,使孩子高高興興去做呢?如果只是一味地對孩子強行逼迫的話,不但達不到任何效果,還會適得其反,引發孩子的對抗心理,結果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和公開表示不服沒有兩樣。
曾有一位母親給心理諮詢熱線打來電話,說:“請你們一定要幫我,現在兒子都要不認我這個母親了,我究竟該怎么辦才好?”
原來,這位母親有一個兒子,已經19歲了。母親說兒子小時候非常乖,不管大人如何打罵,從不與大人頂嘴。可是兒子長大後,逐漸和母親沒有共同語言,說不上兩句話,矛盾就產生了,結果只能是遭到母親的訓罵。兒子高考沒上本科線,準備復讀一年再接著考。母親非要兒子去全市最好的複習班,但兒子卻嫌最好的複習班裡壓力大,不想去,於是兩人又發生了爭執。兒子喜歡打籃球,每次他要出去和夥伴們玩時,都會遭到母親阻攔。總之兩個人的戰勢愈演愈烈。有一次在母親的斥責中,兒子一氣之下,把母親精心栽培的花草摔得滿地都是。
母親對兒子說:“家裡條件這樣好,你生活如此的幸福,怎么還天天和我們對著幹?”
兒子說:“在家裡,我沒有一點兒幸福的感覺。其實不是我和你們對著幹,是你們和我對著幹!在你們面前,我什麼權利都沒有!”
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判斷力的,採取打罵、壓制的方式對待孩子,他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如果老是採取這樣的方式,一旦孩子養成執拗的個性,孩子也許就不聽父母的了。至少心裡不買父母的賬,導致父母要他往東,他偏往西,父母要他做這個,他偏做那個,就是不願聽從大人的擺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